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26

第26章 不妨随处一开颜(2)

辛弃疾不仅仅喟叹兴亡之感,怀古伤今,而是在退居山林之后,体验着宁静素朴的乡村生活,那秀丽的田园风光对词人来说,是饱经创痛中的安慰与解脱。在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每读辛弃疾的乡村词,我都会想到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疲惫不堪时,就应该走向自然,走向大山,走向乡村,虽然如今已难觅荷塘月色,但仍能在莽莽青山与片片绿野中去感受幽谷鸟鸣,去聆听流水潺潺,在那里让心灵放松,让疲惫消散。

辛弃疾是经历过重大人生挫折的人,他对待悲愤和愁苦的方法,就是走向乡村,让自然界的清澈与纯净洗涤和抚慰自己的心灵。

辛弃疾退隐之后,回归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享受着闲暇而宁静的生活。他的乡村词淳朴真切,清新纡徐,给人以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感。

辛弃疾的乡村词虽然不多,但首首都清新自然,他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曰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就表现出乡村春天的美好景色和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饱受挫折的辛弃疾来说,虽然被罢官闲居,但意志并不消沉,他把所有情怀都寄予美好的乡村生活之中。与《鹧鸪天·代人赋》情趣相同的是他的《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干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这首词更表现出山居生活的快乐与欣喜,在乡村中不但能避暑避雨,还能看到“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的热闹场景,而“干顷稻花香”的丰收场面,更令作者欣喜不已。

在这些清新自然的乡村词中,其实也婉转曲折地表现着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沉郁,正如刘乃昌先生在《万壑干岩归健笔——谈辛弃疾的闲适词、农村词和爱情词》中所指出的:“辛氏的‘闲适词’并不闲适,名为‘闲适’,并不尽当。因为在这些词里,翻腾着作者峥嵘不平的感情波涛,常常于旷达中显出沉郁,于闲适中露出愤激,在湖光山色的背后,含蕴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内容。”我不想深究辛弃疾乡村词中的所谓寄托,我只是从这些词作中感悟到了与大自然交流时的舒畅与自由。在乡村质朴闲暇的生活中,充满着闲情逸致,那里有宁静和安逸,在大自然中离群索居的生活能够让心灵清澈,并避免世俗的烦扰。荷尔德林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致朋友的信中,他曾写道:“我研究家乡的自然愈多,家乡的自然也就愈强烈地抓住了我。雷雨,不单单在其至高的显现之中,而恰恰在这种景象之中,作为力量和形态在天空的其他形式中。还有光,不断作用的光,民族性地构成着,并且作为原则和天命方式构成着——这对我来说就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它来去匆匆的冲动,蛮荒的特征,以及自然的不同特征在某个地带中的同时发生,使得大地所有神圣的位置都集中在一个位置上,而现在萦绕在我窗口的哲学之光就是我的欢乐;但愿我能把它保持,如我已有的,直到此刻。”荷尔德林之所以深受海德格尔的推崇,就在于他从自然中提炼出了生命的价值,把自然和人生融为一体。

但是,对于精神贫乏的人来说,乡村宁静的生活或许过于单调乏味,甚至沉闷,但对精神丰富的人来说,闲暇是一种休息,是对生命沉思的良机,他们在宁静中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与大自然融合时的快乐。走进大自然,走向乡村,让心灵解放,在朴素的乡村生活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去享受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当我们备感压抑,心灵极度抑郁之时,走向乡村吧,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第5节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常常在山林间忘情山水,寄托情思,体验自然的美好与空灵。苏轼《鹧鸪天·时谪黄州》:“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好似一幅绝美的乡村图画,展现出夏日傍晚的情景。词人从居所出发,看到手持藜杖的老人缓步穿过夕阳斜照的树林,看到郁郁葱葱的高山耸入云端,而居所院落的旁边,小池塘的两岸,生满了衰草,既有鸟儿飞翔,又有不断的蝉鸣,荷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在清雅怡人的夏日晚景中,词人不禁感叹“又得浮生一目凉”,让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在乡村中,静坐独处,感受着田园风光,暂时忘却了人生的苦恼与无奈,从而求得了内心的平静,在深溪幽谷田园荒村中,与自然保持着和谐,放飞心灵,完全陶醉在吟风赏月的情趣之中,使寂寞的灵魂得到了彻底解脱,这是遭遇坎坷时的一种超脱痛苦的生活方式。

既然快乐与幸福是倏忽即逝的,那么怎样使自己的生命获得适意与充实,远离烦恼与苦难呢?我认为,退隐山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味在逆境中挣扎,会使自己更加痛苦,与其挣扎,不如寻求自我解脱,对纷繁的世事漠然处之,淡忘一切酸甜苦辣,陶醉于自然中,让生命在瞬间获得永恒。

苏轼的乡村词不事雕琢却清新自然,虽似白描却充满灵气,让人感到无比自然和亲切。他的《浣溪沙》就是如此:“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中的纯真与朴素犹如一杯淡茶,大有陶渊明的意味,仔细品读苏轼的乡村词,就能感悟到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没有寂寞,只有沉思,在那种和谐中,真正的自我得以凸显,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心灵的伤痛将得到愈合,疲惫的心灵将得到解脱。

古人以退隐山林来逃避人生的苦难,从而达到解脱心灵的目的。现代人往往认为这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妥协与屈服,并指责他们缺乏面对现实、承受挫折的勇气,但如果设身处地的考虑,当一个人遭逢巨大的失败或灾难时,与其绝望的哭泣,还不如退隐山林,默默地、细细地咀嚼悲哀与寂寞,前者会使人陷入疯狂与绝望之中,而后者则会让你在细细地品味中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解脱,使自己进入淡然的精神境界。能够接受并咀嚼痛苦,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在品尝痛苦中,渐渐升华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境界。真正达到自我觉醒的人,会让自己的内心与整个世界相通,对待所执著的事业能够做到“胜故欣然,败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复尔耳”(苏轼《观棋》)。

第6节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吾老.更有人贫

知足常乐,在贫困的状态中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般人难以做到,因为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尽管这种淡泊的心境难以企及,但我们必须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保持知足常乐的状态和心境,对身心都是极为有益的。

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