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24

第24章 人生莫放酒杯干(2)

时光不可倒流,正如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所说:“任何人都得去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与年龄必得同时演化。有些德行和智慧是与肉体晦衰老关联着的。没有一种说辞能够把他交给青年。当我们衰老了,就必然会成为依靠回忆生活的人。如果你奋斗过,就会在心中生出年轻时的激情,因为我们的生命曾经在人生的天空中飞翔过。

我们奋斗的每一个过程,那些已经消逝的往昔都将在回忆中成为永恒。当年的那些艰辛和胜利的喜悦仍会使我们的内心激昂澎湃,晚年不会寂寞,心灵将会满足。

进入回忆的人,已经走向人生的顶峰,当他们俯瞰自己走过的艰辛足迹时,会彻悟人生的内涵,从而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这是老者的财富,更是老者的尊严。当我们站在人生的顶峰回首遥望时,会为我们经历的一切而自豪,也会被曾经的付出、挣扎和奋斗而感动。

第5节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阅尽人世沧桑的人,在晚年才能进入淡泊的境界,因为他们生活过、奋斗过、征服过,在历经几十年人生艰辛之后,已能随心所欲地面对人生。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就是在经历了惨淡人生后的一种宽容,一种觉醒,一种淡然。

这旬词来自陆游的《沁园春》:“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腰围带剩,点鬓霜新。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如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吾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必须经历沧桑风雨之后才能拥有的高雅而宁静的心绪,也是一种在历经磨难后退隐自然的生活情趣,暂时忘却了梦寐以求的功名事业,在大自然中享受着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情趣,远离世事的烦扰,让心情无拘无束地与自然为一,达到一种宁静而超然的状态。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敦煌文卷中的一首山僧歌,那首小歌这样写道:“问日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餐松柏随日寸饱。卧岩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扰。”这首山僧歌表现了独处荒山野草之间的适意与潇洒,其超然的境界让人生更为旷达。

人生犹如一次遥远的旅行,在途中必然会经历各种险情,也会领略到奇妙的景观,但这次漫长的旅行必定有终点。当人已老去,临近终点时,忘记曾经的痛苦和烦恼,让自己在淡泊的心境中度过晚年,难道不是明智的选择吗?与其在回忆中任死灰飘零,凄凄惨惨,不如在平静中欣赏流云和晚霞,在野渡中与“渔翁共醉”。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是多么潇洒,多么淡然的境界,这一声感叹中充满着往日的艰辛和困苦,忧愁和泪水,但永远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潮起潮落,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陆游在一生的飘零和坎坷中,对人生有敏锐而深刻的感悟,他曾在《鹊桥仙》一词中写道:“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这就是顺应自然,与自然为一的人生意识。与其沉陷在对往昔的苦叹中,不如在现世中适意而潇洒地活着。

陆游在这首《沁园春》中历数人生沧桑,既有“累累枯冢”,又有“交亲散落”,但他却十分乐观。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悲苦的往事,陆游仍能自得其乐,在“吾何恨”的坦然中告诉世人,我还“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这不禁让我想起明代思想家张潮的一句话,他说:“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陆游对人生的感叹就是“穷而后工”的典型代表,他之所以如此潇洒,取决于历尽人生沧桑之后的彻悟。每当我读到“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时,都会想到杜甫著名的《客至》一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传杜甫多次因战乱而搬家,在他定居成都之后,有个邻居常陪他在溪中共渡,而有客人拜访时则常在院中饮酒,即使邻居隔篱相望,杜甫也会遥举酒杯,与邻人同饮。他的这首《客至》就表现出了在宁静的生活中那种悠闲而朴素的情境,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在与邻翁对饮中享受着生活的适意与快乐,这与陆游“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的境界是完全相通的,都是古代智者给我们留下的人生启迪。

第6节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在人生痛苦的历程中,常会产生幻灭感,有的人就此消沉下去,有的人在名利荣枯中蝇营狗苟,但更多的人则是借酒浇愁,我国古代文人对人生则有敏感的体验,他们借饮酒寻求精神的解脱,将名利荣辱置之度外,让心灵获得自由。在花前月下,小酌微醉,并从中体验着生命的欢娱,正所谓“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这句词来自苏轼的《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苏轼在词作中常借酒表达他人生如梦的思想,其实苏轼虽好酒却无量,苏轼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昧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从苏轼的自白中可以看到,他把酒看做天赐妙物,并在微醉中“独游万物”。

苏轼在《书东皋子传后》中曾自述道:“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目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余上者。”这段自白表明苏轼是真懂饮酒之乐的人,他把酒与人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颇有陶渊明的意味。我们知道,陶渊明是特爱酒之人,曾写有二十多首饮酒的诗篇,而陶渊明在自传体的《五柳先生传》中也明确表达过他对酒与人生的感悟,与苏轼《书东皋子传后》对读,别有意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苏轼与陶渊明的自白都表现了隐逸与淡然的心境,这也是他们的处世态度,虽然未必称得上是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但那种独处中的悠闲和微醉中的适意,正是人生难求的心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不追求显达和名利,但荣枯有命,一味追逐外在利益,只能让人深感痛苦。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在“对酒逢花”时,饮酒自乐,的确能让人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获得暂时的轻松和愉悦,如果不能领会饮酒的妙处,适当享乐和休息,那么就会在生活的困苦中产生挥之不去的幻灭感。人生之路坎坷而艰难,学会“对酒逢花”时小酌,学会在孤独中忍耐,是获得超脱的有效方法。李贺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而元代贯云石则在一首小曲中写道:“荣枯自天休觊图,且进杯中物。莫言李白仙,休说刘伶墓,酒不到他坟上土。”这都是对刘伶不能饮酒的悲叹,实际上是说人生有限,不如大醉,以逃避现实的苦难。这些思想过于消极,我认为周作人先生对酒、孤独和人生的感悟更能与我们的内心相通。他说:“我实在是想在喧闹中得安全地,……我在十字街头久混,到底还没有人他们的帮,挤在市民中间,有点不舒服,也有点危险(怕被他们挤坏我的眼镜),所以最好还是坐在角楼上,喝过两斤黄酒,望着马路吆喝几声,以出胸中闷声,不高兴时便关上楼窗,临写自己的《九成宫》,多么自由而且写意。”

从“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中,我们感到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是多么旷达和乐观。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第7节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之一,在诗词和书法上都有极高造诣,由于他独辟蹊径,从而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作。

在他众多词作之中,都表现出了旷达和潇洒飘逸的情怀。

他在遭贬之后所作的《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就表现出了他的怀抱:“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我对此词的开篇“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特别喜爱,这里既有凄婉迷离之致,又有雄健豪壮之风。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生无论处于何种艰难之中,都要保持自信,在潇洒与豪迈中度过每一天。

许多人在困境中以酒浇愁,企图借酒精之力麻痹自己,那是逃避现实的怯懦表现,而更多的人则以曹操的《短歌行》为借口,虚度时日,曹操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目苦多。”这是对短暂人生的醒悟与感叹,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但绝不是后人虚度时光的借口。如果不能在困苦中坚持和奋斗,而是一味以酒浇愁,并以曹操的诗作为借口,我想如果曹操复生,大概也是不会容忍的吧。

“人生莫放酒杯干”是生命的自觉,绝没有任何颓废的意绪,只有真正懂得饮酒的乐趣,才能以“人生莫放酒杯干”的情态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古今中外,饮酒谈酒的人不在少数,其中赫尔曼·黑塞就是一位深知酒趣,并能从酒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人,他在《乡愁》中写道:“酒,对我的人生而言,比任何事物更具重要的意义。强烈甘美的酒神成为我忠实的朋友……有什么比酒神更有强大的力量,比酒神更美妙、更具有幻想力与狂热?有什么比酒神更乐观、更了解忧愁?他是英雄、是魔术师;他是诱惑者,是罗斯神的兄弟。他能化不可能为可能,使哀哭的人心灵充满美妙的诗篇。”黑塞把饮酒与生命意识相融合,表达出他深刻的哲思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饮酒之论简直成为人生的至理名言,是对生活本身的提炼和升华。

反观如今社会,许多人已不知饮酒的乐趣,而是在蝇营狗苟中把饮酒变成了攻关与交易的手段,这些人正如辛弃疾所嘲讽的那样“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那些蝇营狗苟的人早已不识饮酒的乐趣,而直取利益,他们已堕落至庸俗不堪的境地。

人生在快乐或痛苦时都会饮酒,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饮酒,都要把握分寸,“人生莫放酒杯干”并不是让你狂饮不歇,而是指在饮酒中必须思考人生的意义。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著名的《思想录》一书中论述过酒与人生的关系,他说:“酒太多和太少:一点都不给他,他就不可能发现真理;给他太多,也会一样。”可见,酒与人生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性情中人而不饮酒,就会缺少激情和想象力,不但不能体会人生,也不能体会艺术。

李白的诗歌就常用酒来寄托人生的情怀,不饮酒的人也会知道李白的大名,但怎能理解李白的思想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意志力薄弱的人不能喝酒太多,那会使他们或放纵或颓废,一旦把握不住就会毁灭人生。

黄庭坚在“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一句中告诉我们,要以从容的态度过一种悠闲的生活。按陶渊明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看来,酒能使人在悠悠迷醉中体悟到人生的深味,那就是短暂的人生绝不能在利欲熏心中迷失,被外在的物欲所羁绊,而应以淡泊的心境过一种悠闲而潇洒的生活。但是,真正悠闲的生活不是不负责任,更不是随波逐流,那需要高雅的情趣。

林语堂先生在《人生小品集·悠闲生活的崇尚》中写道:“必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这句话非常恰当地揭示了“人生莫放酒杯干”的内在含义。林语堂先生不但在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揭示了酒与人生的关系,还在《酒令》一文中为我们具体描述了饮酒的方法。他语重心长地写道:“饮酒应有饮酒时的心胸,所以有人分别酒茶之不同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又一位中国作家列举饮酒时应具的心胸和最适当的地点说:‘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让我们认真领会林先生的教诲吧,这对我们理解“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明白酒与人生的关系,就会在觥筹交错中陷于对财富的盲目追逐,而过量饮酒更会损害健康,摧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