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20

第20章 贫贱不堪忧(1)

第1节笑富贵,千钧如发

通过劳动换来的名利和地位可以为人带来名誉、尊严和快乐,在这个意义上说名利和地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但如果仅仅为名利和地位蝇营狗苟、拼命钻营,把这两者当作人生根本的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生最可贵的不是名利、地位,也不是财富,而是生命和快乐。对生命有深刻体认的人,非常清楚未经劳动获得的财富都是不义之财,而财富不过是身外之物,是虚荣心的装饰品而已,这样的财富只会给人带来灾难。“笑富贵,干钧如发”就是对不义之财的鞭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贪婪之人为获得财富殚精竭虑,但他们并不会感到幸福,反而会为拥有的财富而深深忧虑,那些内心空虚、精神贫乏的人,在获得不义之财之后,只会狂纵无度地寻欢作乐,在穷奢极欲的生活中将财富挥霍一空,而他们的精神也就此枯竭。反观精神充实、心理健康、性格爽朗的人是绝不会被名缰利锁所束缚的,因为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是追求快乐和生命的价值。孔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的“笑富贵,干钧如发”显然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表现出淡泊而开朗的胸怀。这句词来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答之》,全词见本书“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一节。

我国古代思想中对富贵有过许多论述,那些先贤智者都表达出对富贵不屑一顾的态度,不但孔子表达过视富贵如浮云的思想,后代的许多诗人、学者和宗教思想家都表达过同样的思想,例如《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传》中就记载过,六祖惠能曾说:“不生憎爱,亦如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恬,虚融澹泊。”仔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能读出陶渊明的影子呢?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面对名利和地位,你怎样选择、怎样对待,表现了你的品格和修养。

明代重要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曾为我们指出了面对名利和地位的方法,他说:“处利则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处名则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澹然恬然,不与世忤。”

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做到“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呢?这既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又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对于意志薄弱、修养低下的人来说,他们难以抵挡外在名利和地位的诱惑,是心灵丑陋、行为吝啬的人,他们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最终成为物欲的奴隶,这样的人数不胜数,而其命运往往是可悲的。

反观那些品德高尚、严于律己的人,都是追求内心快乐的人,并在淡泊与宁静中安贫乐道、乐在其中,因为一个品德高洁、性格疏朗的人,即使处于贫困之中,也能感到快乐和幸福。相反,假如丧失了纯真的本性,就会陷入贪婪之中。蒙田说:“富裕与贫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只有这样,看法才真实可靠。”(《蒙田随笔》第14章“对好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主观看法”)可见,名利和地位并不能直接导致快乐,真正的快乐出自内心,只有淡泊和视富贵如浮云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笑富贵,干钧如发”就是这种生命境界的诗化,如果不能理解这旬词的含义,就不能从对富贵的羡慕和追逐中摆脱出来。

明代有一首民歌,叫做《题钱》,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钱财对人的腐蚀和戕害,是可以引以为戒的,这首民歌写道:“人为你东奔西走,人为你跨马行舟,人为你一世忙碌,人为你双眉皱;细思量多少闲愁,明知铜臭是祸由,每日家蝇营狗苟。人为你招惹烦恼,人为你梦忧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仔细品味这首民歌,再深思“笑富贵,千钧如发”,你应该能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第2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博览群书,在他的词中常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抑郁心情,在“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句中就连用数典抒发了英雄失意的深切感叹,这旬词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见本书“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节。为让读者了解辛弃疾的渊博,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是怎样引经据典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中载,刘备与许汜在刘表处谈及陈登,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又说:“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说:“君有国土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彭孙通的《金粟词话》评辛弃疾词说:“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辛弃疾之词的确“胸有万卷”,他不但善用典故,而且极善演化古人文旬。在《踏莎行》(赋稼轩·集经旬)一词中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无匹敌者。下面略作讲述:

《踏莎行》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细究此词,无一句无来历,稼轩以集句之法概括了自己的人生遭遇,而且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所思所感都让人感到作者在真切的表达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词中文旬来源十分广泛,但作者却连缀一体,其“胸有万卷”由此可知。

下面讲讲这首词中各句的来源:

“进退存亡”,见《易·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行藏用舍”,见《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小人请学樊须稼”,见《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日:‘小人哉,樊须也。’”

“衡门之下可栖迟”,见《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日之夕矣牛羊下”,见《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去卫灵公”,见《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遭桓司马”,见《论语·述而》:“子日:‘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

“东西南北之人也”,见《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日:‘吾闻之,古之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长沮桀溺耦而耕”,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日:‘为孔丘。’日:‘是鲁孔丘与?’日:‘是也。’日:‘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日:‘子为谁?’日:‘为仲由。’日:‘是孔丘之徒与?’对日:‘然。’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粳而不辍。”

“丘何为是栖栖者”,见《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日:‘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日:‘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从以上引文中可见,辛弃疾词将经史之文引入词中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刘辰翁在《新稼轩词序》中高度评价了辛弃疾的创作,他写道:“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吴衡照则在《莲子居词话》卷一中指出:“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到仔细阅读辛弃疾的词作,不但能得到某种深刻的人生启示,而且还能从他的用典中学到古代灿烂的文化。

第3节休逞一灵心,争甚闹言语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自恃聪明、高人一等,也总有人斤斤计较、争风吃醋,到头来他们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其实低调一点、谦让一点,反而会使自己得到尊重和别人的帮助,如果懂得了“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的道理,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会有很大帮助的,这旬词来自向漓的《卜算子·寄内》:“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十一年间并枕时,没个牵情处。四岁学言儿,七岁娇痴女。说与傍人也断肠,你自思量取。”这首写给妻子的词仿佛是一封家书,语言平淡、感情浓郁,但词中的深情厚谊令人伤感,我对“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一句特别感兴趣,觉得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劝告。

先说说“休逞一灵心”。认为自己聪明的人,总是会处处表现自己,唯恐吃亏,但他们却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可悲的境地。古代印度有个故事,就辛辣地讽刺了自作聪明的人。

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两个朋友结伴行走在荒野上,其中一人身上穿的棉衣在半路上被突然出现的强盗抢走了,而另一人看见强盗后胆寒不已,赶忙藏在草丛中。那个被抢走衣服的人在自己的衣服领子里藏了一枚金币,于是他就对强盗说:“你手里的这件棉衣正好值一个金币,现在我想用一个金币把棉衣赎回来。”强盗对他说:“金币在哪里?”被抢走衣服的人便把衣服领子翻开,拿出金币给强盗看,并且对强盗说:“这可是真金的钱币啊,如果你不相信,那边的草丛中有一位高明的金匠,你可以让他帮你鉴别。”

这时,强盗看见了躲藏在草丛中的人,于是把那个人的衣服也抢走了。

这个自以为聪明的人不但把自己的衣服和金币都丢失了,同时还连累了同伴。如果他瞳得“休逞一灵心”的道理,又怎么会作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呢?

现在再说说“争甚闲言语”对我们的启示。

许多人总是争一时之得失,缺少深谋远虑,殊不知这对成功是最大的阻碍。举两个例子,在纳赛尔党政的年代,权倾一时,许多接近他的人,如第一副总统阿米尔和副总统毛希丁等人,由于才能出众,对纳赛尔产生了威胁,都先后下了台。只有萨达特既不争风吃醋,又对纳赛尔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给人一种忠心耿耿而又无能的感觉。他从不与人争论,而且表现出低下和自卑的形象,这让纳赛尔对他非常信任,认为只有这个无能的人才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但是,没有人能想到,从不争风吃醋、从不计较得失,而又貌似无能的萨达特成为权力场角斗中的最终胜利者。

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也是如此,他长期在中学当教员,很少抛头露面,按皮埃尔·鲁阿内在《蓬皮杜》一书中的描写,蓬皮杜在“任中学教师的九年中他无所作为,如果他仍停留在原来的道路上,那么他就永远只能是个教书匠兼知识丰富的闲逛者。”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巴黎解放之后,与戴高乐相识了。他从来都是低调做人,在戴高乐面前诚惶诚恐,从不涉及各种争论之中,当戴高乐到处演讲时,已身为总理的蓬皮杜也只是有意把自己淹没在繁重的工作中,看似低调和不参与任何争论的蓬皮杜,给人以谦和的印象,并最终成为法国总统。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应能认识到“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第4节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现实生活的压力促使人追逐物质财富,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便陷入痛苦之中。但一个愿望实现了,另一个愿望接踵而至,如果任由对物质的欲望不加抑制的膨胀,那么人就永远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一个人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才能认识到原来一切外在的名利都是虚无的,仿佛空寂荒野上的一片浮云。

苏轼就是在被贬谪之后,才真正领悟人生的。在隐居生活中,他品味着寂寞,享受着孤独,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浮名浮利”,只是“虚苦劳神”。

这句词出自他的《行香子·述怀》,全词见本书“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节。

我们之所以单独点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予以解说,是有感而发的。在我们身边,多少人拥有发财的梦想,多少人追逐地位和名誉,他们为此耗费了青春时光,牺牲了家庭生活的乐趣,最终却成为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K”一样无处栖身。

不明白人生真谛的人,只是在大好的时光中任由物欲膨胀,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和虚浮的名声,有些人甚至达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他们那些无休止的追逐,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

为追逐“浮名浮利”而丧心病狂,不惜铤而走险,是自我的迷失,愚蠢之极。那些“虚苦劳神”者尽管已经憔悴不堪,却仍然欲壑难填,他们陷入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死路而不能超拔。假如能了然生命的意义,就会从昏聩愚蠢中醒来,从而无愧有限的生命。《管子·内业》曾写道“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值得认真把玩的。如果被“浮名浮利”所缠缚,就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更不会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