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21

第21章 贫贱不堪忧(2)

苏轼之所以在遭贬谪的闲适生活中能得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见解,显然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老子曾说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意思是说,名声与生命相比较,哪一样更亲切?生命与货物相比较,哪一样更贵重?

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过分的追求名利必然要付出重大的耗费。丰富的储藏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从中我们得出的启示是与名利相比,生命更珍贵,与其“虚苦劳神”地追逐那些“浮名浮利”,不如在淡泊和宁静中享受闲适的生活。

能看透名利的人绝不会“虚苦劳神”地盲目追逐,他们宁肯享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生活。许多成就卓著、生命辉煌的人,都能看透名利,对人生采取淡泊的态度,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和《围城》等经典巨著的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是当代文化巨擘,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美誉。但他却淡泊名利,并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用一句简单的话予以揭示,他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

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太激烈了,各种诱惑冲击着人心,在这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不受环境的污染并非易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方面要树立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远大理想,一方面也要在现实生活中洁身自好,如果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外在的名誉,就有可能陷入泥沼。因此,常常体会苏轼的告诫,“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是极其有益的。

第5节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

曹组,字元宠,擅作滑稽词,这首《相思会·千年调》就以闲聊的笔法为我们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全词如下:“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待把门关铁铸,鬼见失笑,多愁早老,惹尽闲烦恼。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词中流露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知足是一种智慧,能使人在淡泊宁静的心态中抛弃对世俗利益的追逐,从而免于祸害,诚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保持怡然的生活态度,不为物欲所牵累,不为简陋而忧愁,才能安然幸福地度过此生。我们知道,人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无可非议,但如果超出限度,达到贪婪的程度,那么就会给人招来种种祸咎。

曾经获得的东西早晚会失去,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但许多人之所以仍然不停地追求物质利益,并为不能达到目的而深感痛苦,就在于他们欲壑难填。老子曾明确指出了几种欲望对人的伤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对人生有了彻悟之后,便能抑制欲望,在清贫中归隐自处。贫则贫矣,却换来了清闲与宁静,在独处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让自己的思想自由自在的飞翔,这也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之一。陶渊明就是一个守固穷、知足常乐的人,他在寄情山水中品味着闲适与悠然。安于贫困的思想自古以来都被历代诗人所推崇,不但陶渊明如此,而且许多文人都能安贫乐道。元代的钟嗣成在一首《正宫·醉太平·失题》的小令中写到:“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襄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这首小令既有自嘲,又有讽世的意味,更有对人生的彻悟。

我读曹组《相思会·千年调》时的那种感触,比读这首小令更为强烈,尤其对“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感触尤深。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纷纷企慕豪宅,有钱人为了炫耀,而没钱购房者则成了房奴,过着愁苦不堪的日子,他们真应该学学曹组的心态:“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

其实,快乐的生活并不取决于住宅的大小,而取决于修养和心态。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刘禹锡那篇著名的短文《陋室铭》,由于此文极为精彩,而且短小糟障,不妨录来这里,与大家一同欣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从这篇精彩的短文中我们应该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品德和修养,即使置身于陋室之中,也能看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风景,也能拥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的丰富生活。

未来的生活难以预测,人生之舟将面临更多的风浪,所以不必盲目追求所谓豪宅,让自己深陷在背负巨大债务的压力之中,要想悠闲自在,就应追求内心的淡泊。因为人生的目的既不是追求财产,也不是追求名声,更不是追求地位,真正的人生是追求自由和快乐。日本学者中野孝次在《清贫思想》一书中曾深刻指出:“人活着,在天地间自由呼吸着,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快乐呢?恨死,便应当时时在心里体验这种快乐,享受美好的人生。凡夫俗子感受不到这人生的至高快乐,把这最可宝贵的快乐撇在一边,一味地去追逐世俗的名声和浮财,心里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生而不知生命之快乐,临死则因恐惧而不知所措,这种人真实令人感到难以理喻。”一个彻悟了人生的人,必然会对生命有深刻的感悟,他们会轻视一切世俗的名声和利益以及身外之物,而紧紧把握住生命本身,并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曹组在“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的调侃中告诉我们,只要拥有淡泊的心境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就能快乐而舒适地生活。

第6节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最高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由和快乐,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许多人并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一味地去追逐身外的名与利,由于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失去了快乐和幸福,终生也不能醒悟。

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乏,在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中,保持一份闲适与旷达,便是真正的洒脱。叔本华曾说过:“甜美的梦很快就在现实中破灭,至多留下尚在可能之中的一丝淡淡的希冀。只要我们沉湎于悲观沮丧之中,幻觉——它不会如此轻易地消失——便产生;因为幻觉总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到的。”我们认为,当认识到幻觉时,就是人生的苏醒,当人生的意识苏醒之后,就不会再去追逐那虚无缥缈的幻想,从而也就远离了忧伤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