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18

第18章 拣尽寒枝不肯栖(1)

第1节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每次品读“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时,总让我想起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确,人生无常,事乖命蹇,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有欢乐也有悲哀,当入渐趋衰老时,便会感叹过往的岁月,而曾经遭遇的挫折和失败,便会涌上心头。在明月清风的夜晚,把酒独酌,自然会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

这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干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干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所作,可以想见词人在孤独中面对清风明月时的愁思,他独自一人,漫步在带湖之畔,面对荒丘,回忆着一生的往事,在黄昏已过,天空渐渐升起繁星之时,默默地穿行于松林翠柏之间。

清风飘过,树梢轻轻摇摆,而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洒满幽暗的大地,词人在夜的怀抱里欣赏着皎洁的星月,漫步在山林原野之中,而那些早已枯萎的花朵和岸边碎石上的青苔,让作者顿生愁情。

我也常在明月清风的夜晚仰望满天繁星,而那一弯明月也常使我陷入对往昔的追忆之中,或许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我看明月和星辰很少有愁情满腹的时候,对我来说那明亮的月色预示着残夜将逝,黎明即将来临。

当人回忆往事时,常会为逝去的岁月而惋惜,但那是毫无益处的。在清风习习的夜晚,遥望一轮明月,的确会让人心生忧愁,但怎样对待已经流逝的人生才是最为现实的。过于麻木,显然是缺乏斗志的表现,而许多人即便眼望明月,也不会有任何感悟,只能从他们毫无表情的脸上看出他们灵魂的空虚。其实,当过往的岁月悄然逝去,面对清风明月,回首往事时,不必让思绪深埋在往昔之中。也许,在我们的一生中,确实曾为许多艰难困苦所折磨,也曾为各种难题而忧郁和烦闷过,但只要我们曾为人生的目标而奋斗过,就无愧已经消逝的岁月。试想,哪个人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呢?而哪一个成功或伟大的人又不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的呢?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就用精彩的文字记录了一段充满沧桑的历史,他的文字之所以能穿透时代,就在于他曾经历过巨大的痛苦,而那些痛苦不但没有压倒他,反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源泉。在《昔年》一诗中,老舍曾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从老舍的感叹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经历过煎熬的人生将是苍白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渐渐学会淡泊,在明月清风的夜晚,回首往事时,面对“人世几欢哀”的往昔,不必徒劳感叹,而应尽情享受“明月清风此夜”的美好时光。

第2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经历了苦难的人往往会发出悲哀的感叹,在苏轼的眼中,人生恍如一梦。苏轼是一个历尽官场浮沉的人,曾有慷慨的豪情,也曾有落寞的时刻。当他回忆往事时,借思古之幽情,抒发了他抑郁的愁情。在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表现了他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被喻为干古绝唱,一扫北宋词坛缠绵悱恻之风,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全词把读者带入了悠远深邃的历史之中。其对人生的沉思与感叹极具妙理,而其磅礴的气势,又让人充满遐想,早已消逝于历史烟尘中的英雄豪杰在作者笔下再现勃勃英姿,但时光无情,人生无常,壮志未酬,而年华虚掷的叹息却与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既崇高、奇伟,又沉痛、苍郁。这篇壮丽的作品历代好评不绝,例如胡仔就曾在《渔隐丛话前集》中这样评价道:“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极为中肯的。在这首著名的词作中,弥漫着人生空漠之感,句句都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悲叹。人生如梦的悲吟回响千古,令人震撼。其中的怨恨与无奈至今读之仍让人心生战栗。是的,当人生以有限的光阴面对无限的时空时,个人是显得何等渺小啊!庸庸碌碌毫无作为地度过生命时光的人固然渺小无比,但在苏轼眼中即便飞黄腾达事事如意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苏轼对人生有特别敏锐的感受,他常常把短暂的生命置于浩瀚莫测的时空之中。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深感人生短暂,所以常常感叹人生如梦。在宋代词人中,苏轼大概是最爱写梦的人,他对瞬息万变和无常的人生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幻影和虚无。对他来说,执著于功业名利,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人生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在其他地方,苏轼多次以梦入词,比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身外傥来都是梦,醉里无何既是乡”(《十拍子》),“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在诗中,苏轼也常常表露出入生如梦的思想。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等等。

苏轼之所以常有浮生若梦之叹,在于他对佛教教义浸淫甚深,并常以佛教思想概括现实人生,以表现他看破红尘的思想。如《金刚大乘法》的思想就对苏轼有很深的影响:“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人生一世中,其梦无数。梦中一一称我,梦中之我岂非空乎!要知梦既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着。”仔细品读苏轼的诗词,就能感到人生如梦的思想在他心中是多么牢固,也能看到道家和佛教对他的影响。

古人常有人生如朝露之叹,而苏轼却常常以梦来揭示生命的内涵,仿佛一切都惘然如在梦中,对苏轼而言,人生刚刚登场,却忽然发现时光已疾驰而去,人生的大幕拉开的瞬间,黄昏已然来临,而皎洁的月光则预示着浓浓的暮色已经沉沉下降。难道人生果然如此吗?苏轼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他只是以“人生如梦”来寄托情怀罢了,否则又何必“一樽还酹江月”呢?

第3节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真诚的,只有摒弃空疏和虚伪才能让爱流布人间。怎样把握人生,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以及融人社会的方式,也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当我们的灵魂被煎熬、受侮辱时,是徒然的悲鸣,还是以高傲的态度面对苦难,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面对苦难时,能否保持“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精神境界,是对我们的考验。这句著名的词来自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全词见本书“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节。

人的一生应追求松竹之高洁,飘雪之晶莹,在一片澄澈中展现庄重的生命,只有高洁而晶莹的人生才无愧于天地。我们认为,“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是一种澄澈而高洁的人生境界,也许只有孤独而自负的人才能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在污浊的尘世中保持着清高的情怀。写到这里,我蓦然想起宋初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一篇短文意境超然,文字清洁,而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们的启示尤深,只有品性高洁的人,才能达到如此超然的人生境界,才能面对混浊的世事永远保持“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精神境界。

从泥泞中走出而一尘不染的人,必然具有卓越而高洁的人品,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能够淡然地看待~切,抛弃所有名利的羁绊,而让内心回归宁静,从而在孤独中享受高洁的人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具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怀呢?我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能和谐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许多肝胆相照的人支撑并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至少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就是一个“肝胆皆冰雪”的人。

在巴金母校南师大附中90周年校庆的1992年,校方准备在校园中树立巴金雕像,并请巴金题词,巴金多次拒绝,但屡辞不果,最终还是挥毫写下“掏出心来”四字,寄往母校。看到巴金老人寄来的墨宝,校友们非常激动,他们认为改为“捧出心来”更好,这更能显出巴金对母校的热爱,也是对巴金的尊重。但一生都主张讲真话的巴金老人没有同意校友们善意的建言,回信说:“我的意思还是‘掏出’好,我不赞成用‘捧出’。我不会‘捧心’的,倘使您们不喜欢‘掏出心来’,那么就用另外四个字‘愿化泥土’也行。我说老实话,请你们原谅。”我觉得巴金老人用“掏出心来”更显出了他朴实和真诚的性格,更显出了巴金老人“肝胆皆冰雪”的情怀,他在《(真话集)后记》中曾坦率地写道:“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讲真话是巴金一生信奉的原则,他在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之后,曾写有许多回忆文章,在那些文章中巴金始终奉行着’“掏出心来”的原则,始终向大家展示着自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真实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我们能否保持“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精神境界呢?这是令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