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48

第48章 天子罪臣(2)

这里我们说了三个年份,一个是洪武十五年,一个是洪武二十年,一个是洪武二十六年。这三个年份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制造了好几次大案。第一个大案是胡惟庸案,这个大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这时候朱元璋还没有设立锦衣卫,两年以后才有,所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狱不是为了处理胡惟庸案。那是不是之后他为了追查胡惟庸余党,才设立的锦衣卫呢?应该说也不是。洪武二十年,他下令废锦衣卫狱,也还是在追治胡惟庸“奸党”的时候,而且三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又揪出一个李善长。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重申大小狱案都由法司处理,不再经过锦衣卫的时候,也正好是蓝玉案发生的时候。如果要利用锦衣卫追治胡、蓝“奸党”,又怎么会不许锦衣卫过问法司之事呢?

看起来,这时候朱元璋真的是下定决心,不再让司法机构之外再有一个执法机构了。这时候他写的那部《大诰》已经推行到全国,官民百姓都把《大诰》作为法律依据,“法外之法”也就成为了法内之法,他也就不需要再有一个司法机构之外的锦衣卫了。所以我们说,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是锦衣卫的始作俑者,可是明朝锦衣卫的那些事儿,并不能全都栽到他的头上。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把锦衣卫诏狱废除掉了。

可是我们都知道,直到明朝灭亡,锦衣卫还一直都是有权抓人审讯的机构,而且也一直有锦衣卫的监狱,也就是诏狱。诏狱不是被朱元璋废掉了吗?怎么还有呀?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废了锦衣卫狱呢?史书中说:

按太祖之制,内官不得识字、预政,备扫除之役而已。末年焚锦衣刑具,盖示永不复用。而成祖违之,卒贻子孙之患,君子惜焉。

(《明史·刑法志三》)

史书中写得清清楚楚,朱元璋确实把锦衣卫狱废掉了,刑具也毁掉了。虽然他下令废锦衣卫狱、烧毁刑具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锦衣卫还干预司法审讯的事,可是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重申不许锦衣卫干预司法,就真的不再有锦衣卫监狱了。从此,锦衣卫又恢复成为皇帝的警卫仪仗部队了。

对于这些情况,史书中的记述是很清楚的,朱元璋虽然是锦衣卫狱的始作俑者,可是他生前已经感觉到这里面的问题,把锦衣卫狱废掉了。但是后来人们一说到明朝的特务政治,就认为朱元璋最厉害,这就不公平了。

从史料中我们不但知道明朝的锦衣卫是抓人审讯的机构,还经常听到的是明朝的厂卫,什么叫厂卫呢?所谓“厂卫”,就是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的合称。

怎么锦衣卫又出现了呢?而且又冒出来一个东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宫门铁牌

锦衣卫监狱是朱元璋建立的,可是朱元璋确实又把锦衣卫的监狱废掉了,是他的儿子朱棣夺位登极以后又把它恢复的。

东厂是明朝宦官管理的一个特殊机构,也是朱棣建立的。

《明史》说得很清楚:“东厂之设,始于成祖。”

(《刑法志三》)

也就是说,东厂是那个夺位登极的永乐皇帝朱棣发明的,跟朱元璋没关系。所以《明史》又说:“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

(《刑法志三》)

这下大家就明白了,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恢复了被废掉的锦衣卫狱,而且还建立了一个侦伺军民百官的东厂。这个由宦官管理的东厂跟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不可能有一丁点儿关系了,因为朱元璋一向是反对重用宦官的。

明朝宦官也有官署衙门,称作“二十四衙门”。这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司其职,管理着宫廷里面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宦官各衙门的长官叫太监,低一些的叫少监,再下面还有奉御、长随等名目,后来老百姓都把宦官尊称为太监。

这些大大小小的宦官,本来就是为皇宫服务的仆人,可事实上,明朝内府的衙门,不仅管理皇宫内部的事情,有时候也要管理外面的事情,而且权力极大。比如宦官衙门中最有权势的一个衙门叫司礼监,司礼监的大太监一个叫掌印太监,还有一个叫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当然地位很重要,可是秉笔太监是干什么的呢?大家一听“秉笔太监”这个词就知道了,他拿着笔,拿笔干什么?当然是写字。所以这个太监他会写字。写什么字呢?他这个写字可不得了,他是要在内阁大臣们拟写的圣旨上面用红笔修改,这就叫“批红”。没有他批红的圣旨,就不能下发。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这些司礼监大太监还有一个外差,那就是提督东厂。东厂跟锦衣卫一样,也是一个抓人的机构,不过它比锦衣卫还厉害,锦衣卫也在它的监视之下。东厂里面有很多叫“番子”的人,就是到处打探军民秘密的探子。所以严格地说,这个机构才应该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特务机构。

有一个故事说,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时候,有几个人在一个房子里面聊天,其中一个人骂魏忠贤,另一个不敢出声。这时候突然就有东厂的人闯进来,把那个骂魏忠贤的人抓走杀了,给那个没骂的人赏钱。结果那个得赏钱的人也被吓疯了。这个故事是说东厂的特务无处不在。

到了朱棣子孙们当皇帝的时候,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们觉得搞一个东厂不过瘾,又建了个西厂,地位比东厂还高,管着东厂。再后来觉得搞东西厂还不过瘾,又建了一个内行厂,不过,西厂、内行厂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只有东厂,几乎与明朝共存亡。

从史料中可知,朱元璋那时候并没有东厂,只有锦衣卫,所以明朝的特务政治始于朱元璋这个说法不准确,也不公平。

朱元璋吸取历朝宦官当政祸国的教训,不重用宦官,他说:“朕观《周礼》,奄寺不及百人。后世至逾数千,因用阶乱。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朱元璋这段话意思是说,用宦官,一不能太多,二不能别有委任,只能让他们干点宫中杂事。这些人好的也不是没有,千百之中,不过一二,而恶者常百千。“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明史·职官志三》)

可是怎么样才能限制这些宦官只干杂事呢?

朱元璋说,首先要使他们畏法,不可使之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明史·职官志三》)

具体采取的主要办法有两条:一是不许宦官过问政事,另一则是不许宦官识字。朱元璋认为,宦官不识字,他就没办法过问政事,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做皇帝身边的奴仆、管理皇帝家事的用人。其实这也不一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明朝天启年间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差一点就万岁了。他专权的时候,一些大臣跟在他周围,组成了一个阉党,迫害另一些人组成的东林党。这个魏忠贤就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关键不在识不识字,关键还在于制度上能不能保证宦官不干政。

有一天,一个在朱元璋身边多年、很受朱元璋信任的老太监,不知道受了什么人的指使,看朱元璋心情不错,就谈起国家政事来。朱元璋听后大怒,立即把这个老太监赶出宫去,不让他在身边干事了。

有内侍事帝最久,微言及政事,立斥之,终其身不召。

(《明史·职官志三》)

这件事给了朱元璋一个教训:宦官整天跟在皇帝身边,皇帝做些什么事,有什么好恶,日子长了,他全都知道,虽然他不识字,不能直接处理政务,可是他能在一旁说些话,影响皇帝。

像朱元璋这么强势的皇帝,老太监在身边久了,还敢受人指使来说一些干政的话,如果朱元璋自己不在了,他的子孙后代能保证不受这些身边宦官的影响吗?所以不能光是不让宦官识字,也不能光说不让他们干政,得有一个办法,让子孙后世永远不能重用宦官。

什么好办法呢?朱元璋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立下祖训,让后代子孙遵守。

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84年,朱元璋让人铸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这样几个字: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史·职官志三》)

当时这块铁牌就立在宫门前,只要人们走过宫门,就能看见。朱元璋想得挺美,以为这样一来,人人知警,谁也不敢违背他朱元璋的祖训,就可以保证宦官不能干政了。

可是事情不会像朱元璋想的这么简单。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朝代之一,先后出了不少著名的掌握大权的宦官,其中好的比如郑和,坏的比如魏忠贤,其他的比如王振、刘瑾、冯保,都曾经显赫一时,做了不少别人不能做,或者做不成的好事和坏事。

现在我们知道了,让宦官专权,这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朱元璋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定不让宦官干政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他们识字,你连字都不认识,还能干政?

朱元璋小的时候上过几天私塾,是认识几个字的。后来打天下,跟许多文人在一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他深知文化对于管理国家的重要,所以别看朱元璋不让宦官识字的这个想法很简单,其实还应该是有一定效果的。只可惜朱元璋的那些不肖子孙,没有朱元璋的这种治国精神和眼光,他们把宦官当成自己身边的亲信,让他们代表自己去办事。宦官代表皇帝去办事,那还不是干政吗?结果明朝后来的皇帝,不但让宦官们识字,而且在皇宫里面开办了内书堂——皇宫里面的学堂,专门为小宦官找了学问好的文官当老师,这样一来,朱元璋限制宦官识字的计划也就付诸东流了。

不让宦官们识字,听上去好像有点儿愚民政策的意思。所以历史上的朱元璋还有一个不好的名声:搞愚民政策。愚民政策就是不让老百姓知道什么事情,只让他们处在一种愚笨的状态,只能听命办事,这样一来统治者的地位就稳固了。而让人愚笨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人识字有文化,就像朱元璋对宦官们这样。没有文化了,头脑就简单了,就好管了。这就叫愚民政策。

朱元璋不让宦官识字,应该算是最极端的愚民政策吧?不过他这个愚民政策的对象不是老百姓,而是宦官,这或者可以叫愚宦政策吧。那么他对待老百姓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实行了这种极端的愚民政策呢?

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说的就是读书识字的事情,他这一回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下一讲再说。

朱元璋建立的府、州、县儒学校,其实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市立中学、州立中学、县立中学,不过每个府、州、县都只有一所,学校等级是一样的,只是教官级别有所不同。府一级的学校教官叫“教授”,州一级叫“学正”,县一级叫“教谕”,他们的下面还有一些教员,叫“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