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也有官署衙门,称作“二十四衙门”。这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司其职,管理着宫廷里面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宦官各衙门的长官叫太监,低一些的叫少监,再下面还有奉御、长随等名目,后来老百姓都把宦官尊称为太监。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情况。过去我们常说,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是为了他专制独裁的统治,可是在传统的帝制时代,哪个皇帝实行的不是专制独裁统治呢?
朱元璋理想的政治生活,既不同于他的前朝元朝那种中央集权弱势的情况,用当时的话说,就叫作“惩元宗室孤立”;也不愿意像宋朝那样,虽然中央集权,但是边力削弱,重文轻武。为达到他的理想政治,他一方面从制度上实现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要制造出一个让官员们能知警醒的政治氛围。
因此他这位开国皇帝要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创制,是首定规矩,是引导,他的很多做法都是做给人看的。其实他这样做并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件事,而是要解决政治的导向问题。
一、锦衣校尉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朱元璋管了许多本来皇帝不用去管的事,这样一来,他就比历朝历代任何一位皇帝都辛苦,可是又比任何一代皇帝都不讨好。因为管理官吏们非常严格,官吏们当时虽然不敢说什么,可是等到他死了,他们就要说坏话了,甚至将许多跟朱元璋没关系的事情添油加醋,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凶残的皇帝。
我们前面说过,他把县衙门的大鼓搬到皇宫门前,让人们能直接找他告状,又把县衙门的大棍子搬到皇宫大殿上,学县太爷的样儿打官员们板子。这些做法,不仅方便老百姓有冤伸冤,也是针对官吏们的管理,不应该算是坏事吧?
朱元璋甚至还专门给官员们设置了一个监狱。这个监狱跟刑部监狱不同,这是一个由皇帝亲自处理犯人的地方,还起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诏狱”。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这个监狱不用司法部门依法办事,只听皇帝的,只按皇帝下的诏书办事。
《明史》中说:
锦衣卫狱者,世所称诏狱也。
(《刑法志三》)
原来诏狱也叫锦衣卫狱。这里就说到了一个“锦衣卫”,锦衣卫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锦衣卫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且一提起锦衣卫来,立刻就让人想起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武侠影视(比如《新龙门客栈》等)中那些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校尉。甚至还有一部名字就叫《锦衣卫》的电影。大家为什么这样注意锦衣卫呢?我想这是因为明朝的锦衣卫是一个很神秘的机构。
“卫”是明朝的军事编制,明朝的卫分布天下各地,一般以地方命名,比如济宁卫、天津卫;也有的“卫”是皇帝身边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就不一定以地方命名了,比如羽林卫、金吾卫。
明朝军制规定,一卫大约有五千六百人,卫下面设有千户所、百户所。可是锦衣卫不是这种带兵的卫,它是明朝京卫,京卫就是在京城的卫,是皇帝的亲军。明朝皇帝的亲军卫一共有二十六个,其中有十二个称“上直卫”,锦衣卫是这十二个上直卫中的一个。
其实锦衣卫最初也不是为抓人而设置的,它的功能是负责皇帝的仪仗。“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零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明史·职官志五》)
锦衣卫甚至还要管理驯象所,督管象奴驯养大象,因为那时候大象也是仪仗中不可少的。所以当初锦衣卫也不叫锦衣卫,而叫仪銮司。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才改名叫锦衣卫的。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锦衣卫不就是个仪仗队吗,也就无所谓了。可是我们看到影视剧里面的锦衣卫可都是到处抓人的武林高手,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锦衣卫除去侍卫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职责:“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明史·职官志五》)
后来为了把职能分清楚,洪武十五年改名叫锦衣卫的时候,干脆把锦衣卫分成了南、北两个镇抚司,北镇抚司就成了专门管缉捕、刑狱之事的特殊机构。
锦衣卫的指挥官叫指挥使,副职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的下一级是所,千户所、百户所,千户所的长官叫千户,百户所的长官叫百户。锦衣卫下面没有所,有镇抚司,长官也叫千户。
因为锦衣卫职责重大,一般卫的指挥使虽然也是正三品武官,可是朱元璋还怕这些官员的地位不够高,让他们管理锦衣卫不能震慑犯罪的高级官员,所以经常要派勋戚都督管理锦衣卫。
明朝的锦衣卫校尉,穿飞鱼服,带绣春刀,骑高头大马,这就是身份的象征。绣春刀其实只是一把短刀,可是这把短刀是皇帝赐的,“绣春刀极小,然非上赐,则不敢佩也。”
(《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三)
有了这把刀,那身份可就不同了。过去蒋介石赐给属下“中正剑”,恐怕就是学朱元璋的样儿。
这些锦衣校尉到了各地,想抓谁就抓谁。这就成了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锦衣卫校尉的形象了。所以明朝人有这样一个说法:“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
(《明史·刑法志三》)
意思是说在边远地区,凡是看到来了穿着鲜亮的飞鱼服、骑着高头大马、说一口京腔的人,大家都赶忙躲避,谁还敢去招惹他们?
那么锦衣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呢?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特务机构,也就是说锦衣卫的那些校尉就好比是秘密警察。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样说有些过分,锦衣卫是皇帝手下一个公开办理刑狱的机构,按照这种说法,锦衣卫又好像是宪兵队。其实不管怎么评价锦衣卫,我们知道它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成了皇帝直属的执行法外之法的特殊机关。史书中说:
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明史·刑法志三》)
这是一个正常刑法之外的监狱,比起刑部的监狱,这里更加神秘莫测。这样一来,锦衣卫可就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机构。
当时浙江丽水有一个算命先生,到一个有钱人家去算命,想借着算命机会骗点钱财,谁知道这个有钱人不买账,没有骗成。于是算命先生就怀恨在心,跑到京城,诬告这家人“聚众谋乱”。朱元璋一听,这是个大案子呀,立即派出锦衣卫去抓人。当地有位孟知县,经过调查,知道是那个算命的诬告,于是就想主持公道。别人劝他说:“你还是小心点儿吧!这回来的可是锦衣卫!”孟知县说:“朝廷让我管这个县的事情,如果让好人受害,恶人得逞,我还算什么知县?”于是他不畏强权,上书为那家人鸣冤,结果被诬陷的人得以平反,诬告的人被定了罪。这位县官应该算是一个有胆量的特例,所以专门被记录下来,一般人可就没有这个胆量了。
二、打入天牢
不要说一般老百姓了,就是各级官员,对于锦衣卫也都心存畏惧,一旦被抓进锦衣卫的监狱,这个人不仅生死莫测,而且从此与外面断绝联系,再也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情况了。
不过要说明一点,真正管理诏狱的机构是锦衣卫下面的北镇抚司。我们这里说的锦衣卫,其实也只是锦衣卫的北镇抚司。按照明朝典章制度的规定,锦衣卫的官员如果没有管理北镇抚司事的权力,也不能过问北镇抚司的事情。即使是管理北镇抚司的官员,也不许泄露诏狱内部的情况,如果谁泄露了,那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这样一来,明朝的诏狱就更显得神秘了。
不过被关到诏狱里面的人,也不一定都死在里面,有些人被关了一阵子,又放出来了,那里面的情形也就慢慢传出来了。
镇抚司狱,亦不比法司,其室卑入地,其墙厚数仞,即隔壁嗥呼,悄不闻声。每市一物入内,必经数处验查,饮食之属十不能得一,又不得自举火,虽严寒不过啖冷炙披冷衲而已。家人辈不但不得随入,亦不许相面,惟拷问之期,得于堂下遥相望见。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按照这段记述可知,这座人间地狱是一座半地下的建筑,有很厚的墙壁,里面有各种刑具,犯人在里面受刑,不管你怎么喊叫,外面一点儿也听不到。那里一年四季不能有火,夏天还好,到了冬天,里面冷得要命,犯人还只能吃冷食。外面送进来的东西,都要经过检查,吃的东西也要一一看过,甚至一个个掰开来看,唯恐里面夹带了什么东西,而且十不得一。家人也不能探视。这样的监狱,能不让人害怕吗?
我们读明朝史料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皇帝旨令里面的一句话:“着锦衣卫打着问。”意思就是把这个犯人送到锦衣卫去,用各种刑法,严加审问。很多人犯到了锦衣卫里面,经过一顿“打着问”,也就别问了,人就被打死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家想想,像锦衣卫这样的地方,这么令人恐怖,它是用来处理什么样大逆不道的人犯呀?锦衣卫的诏狱,主要还是用来惩办官员和重大犯人用的,一般的平头百姓的小案子,还真没有资格进到这座监狱里面来。
大家都说锦衣卫监狱的发明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可是朱元璋虽然发明了锦衣卫监狱,也就是诏狱,其实他用的时间并不多。他正式设立锦衣卫是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可是到了洪武二十年,也就是1387年,朱元璋就把锦衣卫狱废掉了。
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
(《明史·职官志五》)
二十六年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
(《明史·刑法志三》)
这也就是说,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已经不再用锦衣卫来治狱事了,连刑具都烧了。
关于朱元璋废锦衣卫狱这件事,史书上的记述不大一样。有的史书中说:
二十年,治锦衣事者失其名,颇恣而舞文,有所操舍,上知其状,执退之,悉火其榜掠具。
(王世贞《锦衣志》)
还有的史书中说:
初,上设锦衣卫,有罪官民,多不尽由三法司,其重者辄令收系卫中。于是有非法凌虐者,上闻之,怒,命取锦衣卫刑具悉焚之,以系囚仍付刑部审理。
(夏燮《明通鉴》卷九)
原来是锦衣卫抓了人,随意用刑,被朱元璋知道了,才有了焚刑具、废锦衣卫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