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29

第29章 一介武夫(1)

皇位继承问题是帝制时代最敏感的问题,别人避之犹恐不及,你蓝玉居然要自己去掺和,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上一回我们讲了明朝初年发生的一件政治大案:胡惟庸案。朱元璋为了解决丞相权力过大,影响皇权的问题,罗织罪名,杀掉了胡惟庸,并且追治奸党,不少开国功臣都被牵连案中,连同他们的家属,株连被杀的数以万计。

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杀了胡惟庸以后,就不准再立丞相了。可是,要想真正解决千年以来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问题,绝不是杀一个胡惟庸就可以了的,所以朱元璋继续扩大了这场政治运动。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案件发展到后来,就几乎失去了控制,株连甚广,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从体制上保证皇权转向了对功臣宿将的一次全面清理。

就在李善长和一批功臣被杀后两年,一个新的政治案件又发生了。这一次的目标指向的是一大批功臣宿将。

一、封侯晋爵

明朝开国功臣,除少数跟随朱元璋身边、帮助朱元璋定计于帷幄之中的谋臣外,大都是带兵打仗、身先士卒的武臣——朱元璋所谓“得位最正”,不就是靠打仗一步步夺取天下的嘛。朱元璋建国之初首批分封的功臣中,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和李文忠五个公爵和二十八个侯爵都是武臣。除了这些封公封侯的武臣之外,还有一些当时未封,可是后来屡立战功,又得以封侯晋爵的,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名叫蓝玉。

说起这个蓝玉来,也还真有些来头,他也是定远人,而且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蓝玉跟着姐夫常遇春,出生入死,立过不少战功。史书中说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明史·蓝玉传》)

常遇春很赏识蓝玉,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蓝玉作战勇敢,又有常遇春这么一个靠山,因而从管军镇抚这样一个中层武官,一直做到了大都督府佥事,也就是大都督府的副职。那时候朱元璋设立大都督府,作为掌管军队的最高机构。这时蓝玉在朱元璋军中也算是个有地位的高级军官了,可是他毕竟资历浅,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还不是一个方面军的领导,所以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没能轮到他。

朱元璋建国后赐封第一批功臣,一是看资历,二是看军功,三是看关系。其实其中有些人,只因为是朱元璋同乡旧友,没什么真本事。蓝玉不一样,他虽然资历不够,能力却足够。史书中形容他说:“玉长身頳面,饶勇略,有大将才。”

(《明史·蓝玉传》)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朝的时候,天下并未统一,北边跟蒙古的北元,西边跟蜀夏的明玉珍,西南边跟云南梁王,都还在打仗。这样一来,就给了蓝玉表现军事才能的机会。

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蓝玉随征虏前将军颍川侯傅友德进兵四川,渡白水江,取绵州,立下战功。第二年又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北征,连败元军。两年后,他独自率兵攻克北元占据的兴和,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张北,擒获北元国公以下五十九人,又一次立下了战功。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蓝玉跟着西平侯沐英兵进甘肃,再次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这起点可是够高的,要知道洪武三年那次封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就算高的了。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蓝玉再次随傅友德征云南,大获全胜。回师后傅友德晋爵颍国公,食禄三千石,蓝玉也长了薪水,增加食禄五百石,虽然还是永昌侯,工资级别已经跟傅友德这个国公一样了。

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蓝玉挂征虏副将军印,跟着大将军冯胜前往辽东,征讨北元纳哈出。

这个纳哈出跟朱元璋是老相识了。那还是朱元璋起兵之初从和州渡江攻占太平的时候,纳哈初是元朝的一个万户,被朱元璋俘虏。朱元璋看重他是元朝开国名臣木华黎的后裔,对他很友好。可是那时候朱元璋还只是红巾军的一个领兵元帅,没有成什么气候,加上纳哈出那时候还一心想着元朝,不肯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让人私下问他想法,他就说想回去。徐达他们都不同意放他回去,可是朱元璋却说:“人臣各为其主。”居然就把他放了。纳哈出回去以后在辽东一带发展了势力,被元朝封为太尉。

这一次朱元璋虽然派兵征讨,但还是希望他能够归降。冯胜等人得知纳哈出一部屯驻庆州,蓝玉乘大雪率轻骑突袭,擒其首领后,大军直抵纳哈出的驻地金山。纳哈出见大势已去,只好派使臣前来表示愿意归降,于是冯胜派了蓝玉亲往受降。果然,不一会儿,纳哈出率领百余骑前来。蓝玉大喜,备酒招待。本来一直很顺利,可是后来却因为一次敬酒,事情发生了突变。原来纳哈出举杯向蓝玉敬酒,蓝玉当然很高兴,他解开自己的战袍,披到纳哈出身上,对纳哈出说:请你先接受我这件战袍,我就把这杯酒喝了。

在蓝玉看来,你既然是来归降的,还穿着元朝服装,这怎么行!穿上我的战袍,不就名正言顺是真的归降了嘛。可是不知纳哈出怎么想的,就是不肯穿,蓝玉说:“你要是不穿,这酒我也不喝。”两人就起了争执。争了半天,谁也不肯罢休。

最后纳哈出急了,他索性把一杯酒倒在地上,对部下说了几句,就想带着一伙人离去。常遇春的儿子郑国公常茂在一旁见此情景,自然要帮助蓝玉,便不由分说,拔刀上前,将纳哈出砍伤,随后手下人一拥而上,胁迫纳哈出去见大将军冯胜。纳哈出手下人见势不好,惊散而去。冯胜只好再派纳哈出手下降将前往劝降纳哈初的妻子。好在纳哈出还在明军手中,众人被迫归降,于是得降众二十万,牛羊马驼辎重相接百里,满载而归。

可是这次回师并不顺利,殿后的部队为敌人所袭,损失主将及三千骑兵。这场战役胜负参半,冯胜把责任推到常茂身上,说他激变。其实冯胜自己在出师过程中得了不少名马,都私藏起来,战利品不交公,被人揭发了出来。还有人揭发:他派手下请纳哈出妻子喝酒,然后跟人家索要大珠异宝;蒙古王子死了才两天,他就强娶其女,大失降附之心。

明朝的这些开国功臣,到了这时候,自以为天下都在脚下了,所以开始胡作非为,不成样子了。朱元璋哪会糊涂,对此决不姑息,就在军中让人收了冯胜的大将军印,拜蓝玉为大将军,行总兵官的职权。这么多年,蓝玉虽然立了不少功劳,可总是给别人当副将,这一回算是扬眉吐气,做了主将。

这时候,元顺帝的儿子死了,孙子脱古思帖木儿即位,继续与明朝对峙,于是朱元璋派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出征。蓝玉他们得知元军在捕鱼儿海,就兼程而进,结果距捕鱼儿海四十里,还见不到敌人踪影。蓝玉想要回师,定远侯王弼劝阻,说:“我们率大军深入漠北,一无所得就班师回去,怎么交代呀?”蓝玉觉得他说得有理,于是下令让军士们乘夜来到捕鱼儿海,得知敌营尚距此八十里,就命王弼为前锋。当时大风突起扬沙,不见天日,明军疾行而至,元军毫无准备,一仗打下来,元军大败。

这一仗,只有脱古思帖木儿率领几十骑逃走,其余部众军属几万人,尽为所俘,还俘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和妃子、公主一百多人,马驼牛羊十五万余也尽为明军所得。捷报传到京城,朱元璋大喜,把蓝玉比作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这一场胜利,是蓝玉生平事业的巅峰。

二、桀骜不驯

蓝玉这个人,打仗没得说,是一员勇将。《明史》中说他:“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

(《蓝玉传》)

中山就是指中山王徐达,开平就是开平王常遇春,是朱元璋开国功臣中功劳最大的两位。自从徐达、常遇春死后,立功最多的就数蓝玉了,所以蓝玉在后起的将领中发展最快,从建国后的都督佥事,升为凉国公。

可是,蓝玉功劳再大,也只是征讨之功,不会是开国之功,他的地位也就永远无法与徐达、常遇春相比。

可是蓝玉自己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功劳太大了,朱元璋给他的奖赏封爵,都不足以酬劳他的功绩。比如这一回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朱元璋本来要封他为梁国公的,可是却改成了凉国公。别看一字之差,这个“凉”跟那个“梁”可差得远了。徐达当初封的是魏国公,常遇春后人封的是郑国公,就连冯胜还封了宋国公,邓愈封了卫国公,傅友德从颍川侯改颍国公,都比他这个凉国公强多了。凉国那是什么国呀?所以虽然蓝玉加了官晋了爵,可是他并不高兴,一天到晚地郁闷。他不知道,这正是朱元璋给的提醒:不要自以为是,冲昏了头脑!

其实蓝玉是个毛病不小的人,可谓有勇力无智慧。尤其是他因为常遇春的关系,自觉身份与众不同,加上本身确实能征善战,就自大得不得了。他西征回师,朱元璋给他加官太子太傅,这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吧?可是他不高兴!“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明史·蓝玉传》)

因为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是太师,给他个太子太傅,比太师低了那么一点儿,他就不高兴了,郁闷了,再加上他的那些奏事朱元璋不怎么听,于是更加怏怏不乐。

其实这些都是他自找的。历史上多少事实证明,功高震主绝没有好下场,更何况他不仅不知谦退,还一个劲儿地往死地里冲。他立功多,又有常遇春的关系,朱元璋对他好,他就“寖骄蹇自恣”,简直要无法无天了。史书中说他:“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

(《明史·蓝玉传》)

所谓多蓄庄奴,就是蓝玉在自家的庄园里面养了许多家奴,假子就是养子。蓝玉有多少庄奴和养子呢?有的史书中记述说,有数千人。这些人仗蓝玉之势横行霸道,不知惹了多少祸,抢占民田自然也是家常便饭了。回师的时候,因为守关将士未及开门,就让部下军士毁关而入。打了胜仗,俘获了北元国君的妃子,就把妃子霸占了,结果事情败露,元主的妃子自缢而死。这都是影响极坏的事情,要是换个人,早被朱元璋治罪了。朱元璋对他够宽容的了。

蓝玉这么胡作非为,朝廷中的人有两种不同看法,一些眼皮子浅的人,觉得蓝玉不得了,就跟他套近乎、拍马屁,这些人后来就成了蓝党;可是也有人很机敏,看出他迟早要出事,就不跟他来往。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后来夺位登极的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那时候在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当燕王。蓝玉倒是有点眼光,他知道燕王是诸王中最有实力最有心计的一个,就想去讨好朱棣。他北征时得到了好马,路过北平时,就去燕王府,献给朱棣。朱棣是什么人呀?他整天想着如何能够夺嫡登极呢,又怎么可能跟蓝玉这样短视的莽夫结交,于是严词拒绝,对他说,你这些战利品理应献给朝廷,给了我算什么事,这不是要置我于不忠不孝之地吗?蓝玉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打消了结交燕王的念头。

这件事后来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太子朱标的正妃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蓝玉就是常妃的姑父,跟太子朱标有亲戚关系。据说蓝玉曾经对太子朱标说:“我看燕王有英武之气,皇上又宠爱他,而风水先生说燕地有天子气,太子你可要小心点儿。”可见蓝玉是忠于太子的。忠于太子,也就是忠于朱元璋,他并没有贰心。蓝玉后来出事,还是燕王朱棣从中挑拨的。有的史书中记述说:“太子殊无意,而语啧啧闻于燕王,遂衔之。及太子薨,燕王来朝,颇言‘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上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玉祸作。”

(夏燮《明通鉴》卷十)

所以后来有这么一句话,叫作:“存玉以无燕,不存玉以有燕。”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蓝玉传》)

玉就是蓝玉,燕就是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