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铁券一共分为七种样式,从大到小,长宽都递减五分。比如公爵铁券两种:大的长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小一些的长九寸五分、宽一尺六寸;侯爵铁券三等:大的长九寸,宽一尺五寸,以下递减五分;伯二等,最小的长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五分。铁券越大级别越高。
这些铁券可是功臣们家里的宝贝,凭着这个东西,他们就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特权。因此明朝也就有了一个相应的处罚项目:“夺世券”。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世券的勋臣或者后人犯了错误,皇帝还可以把已经发给他们家的世券要回来。可是不叫要,皇帝怎么能向臣子要东西呢?叫“夺”,就是剥夺你的特权,而且把你享受特权的证明夺回来。功臣被夺去了“世券”,从此也就失去了贵族地位和身份。
《明史》中说:公、侯、伯皆高于一品。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官员分为九品,不管是世袭的世官,还是不世袭的流官,都从正一品一直排到从九品,一共十八个品级。在等级社会里,每一个品级都能够享受到不同的待遇标准。比如住房面积和规格,穿的官服,用的器物,出门乘坐的车轿,都有相关规定。如果违反了规定,超越了你应该享受的标准,就叫僭越,就犯了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这些功臣们在各地有国家赐拨的庄田,有成群的奴仆。明朝规定罪犯家属被发配为奴仆,只能给功臣家。这些功臣家里的子弟中品行不端的,往往倚仗权势,侵吞土地,欺男霸女,成为戏剧中典型的恶霸原型。
比如永嘉侯朱亮祖,常驻广东番禺,就是当地一霸。他成天跟当地富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后台靠山。当地有个知县名叫道同,是个清正廉明不畏权势的好官,当地豪强富商有不法行为,他就抓来治理。这些豪强富商就去找他们的后台朱亮祖,于是朱亮祖就把道同请来吃饭送礼,让他看着自己的面子,把抓的人放了。谁知道同偏不买账,严肃地对朱亮祖说:“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意思是说,您身为国家大臣,怎么收了贿赂就给那些行贿的人干事,受人家驱使?这一下可戳到了朱亮祖的要害,把他给激怒了,竟然不顾国家法纪,派人从县大狱中硬把这些坏人抢了出去。朱亮祖因此也就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了。
当地有个恶霸,为了讨好朱亮祖,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他当小妾,这样一来就可以仗着朱亮祖的势力横行霸道了。耿直的道同可不管你的女儿是谁的小老婆,如果违法,照抓不误,就把这个恶霸抓来治罪,可朱亮祖又派人把恶霸给抢了回去。
朱亮祖是封侯爵的开国功臣,他心想,你一个小小的知县,竟敢跟我这开国功臣对抗,也太不自量力了吧!于是以后凡是出了事,他也不再找道同打招呼,索性自己派了军队去把道同抓的人硬抢出来。
道同一个小小的知县,当然没有力量对付朱亮祖这样军权在握的功臣,他因此写了奏疏,上疏朱元璋,请皇帝处理。朱亮祖得知消息后,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也写了奏疏,说道同一个小小知县,竟然污蔑功臣,实在是大不敬。
结果这两份奏疏是朱亮祖的先到,朱元璋看过后大怒,一个读书人当个小官,竟敢对我的开国功臣不敬,这还得了?于是派人前往番禺,要将道同处死。可是他把人派出去不久,就收到了道同的奏疏。一看这份奏疏,他就明白了真相:显然是朱亮祖与地方黑恶势力勾结违法,道同不畏权势,依法治理,是一位难得的好官。朱元璋赶快派人去追先前的诏书,可还是晚了一步,道同已经被杀了。这件事把朱元璋激怒了,但他当时隐忍不发,而是到了第二年,找了个机会,把朱亮祖父子二人抓起来,硬是用鞭子活活打死了。
道同是个蒙古族人。在明初的官员中,也有许多蒙古族人和色目人,有些人很有官声,道同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朱元璋称为骨鲠之臣。道同死后,当地百姓非常怀念他,有的人把他的名字刻成木主,放在家里,有事情的时候就向他求卜,必有灵验,于是人们都把道同传为神仙。
我们从这件事情中不难看出,朱元璋时代开国功臣们在地方上势力之大和胡作非为的程度。如果不是朱亮祖欺骗朱元璋,或者没有遇到道同这样清正刚直不畏权势坚持执法的地方官员,朱亮祖父子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谁能管得了他们!
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天下,他当然希望子孙万代永远继承下去。可是怎么样才能让他朱家的天下传承千秋万代呢?这成了他的一件心事。
三、烧饼问答
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久,有一天早晨,起床沐浴更衣后,开始吃早餐。这天的早餐中有个烧饼。朱元璋拿起烧饼刚吃了一口,内侍进来报告说诚意伯刘基来拜见皇上了。朱元璋那烧饼咬了一口,不能再吃了,就让人拿了个碗扣在上面。
这时候刘基走了进来。朱元璋想,这个刘基,号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个无所不知的人,我今天就考考他,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
于是朱元璋就问刘基:“先生既然能知过去未来之事,那你知道不知道这个碗下面是个什么东西呀?”
刘基看了看那只扣着的碗,说:“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
这两句说的不就是那个被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吗?朱元璋一听,真是神奇,他居然知道碗里面放的是烧饼,而且还说是被金龙咬过。朱元璋是皇帝呀,就是真龙天子,刘基说这个烧饼被金龙咬了一口,当然没错了。
看刘基这么神奇,朱元璋于是就问起他最关心的事情了:“这天下后事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朱家能不能长享天下?”
刘基说:“皇上您万世子孙,这还要问吗?”
朱元璋说:“自古木有枯荣,天下也不永远是一姓天下呀。”
刘基说:“如果泄露天机,罪过不轻。”
朱元璋说:“我赐你无罪,但说无妨。”
刘基拜谢,然后用歌谣把大明朝三百年历史预见得清清楚楚。从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北方,“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照妨乃孙”。说到朱棣亲征漠北,“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说到了明英宗“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后因于谦等忠臣率领军民保卫北京,瓦剌又被迫把英宗送回,“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最后说到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指的就是魏忠贤专权乱政。
大家听到这段对话,是不是觉得刘基实在太神奇了?岂非鲁迅先生说的“智多而近妖”?其实刘基虽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谋臣,但是他绝不可能预知未来。这个故事显然是后来人编造的。这段故事后面还有对清朝二百多年统治和灭亡的预测,那也都是清朝末年反清帮会组织编造出来的。尽管朱元璋非常想知道自己子孙后代们的情况,可是刘基是不可能预知这些后事,更不可能对朱元璋说这番话的。
事实上刘基跟朱元璋的关系十分微妙,有的学者认为刘基因为曾在元朝为官,因此成为一个有历史问题的官员,建国后不会得到朱元璋的信用,其实也不一定如此。《明史》中说:“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刘基是个络腮胡子的英武男人,慷慨激昂。在说到朱元璋对刘基态度时又说:“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说到刘基对朱元璋态度时则说:“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两个人的关系还不错,“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真的有点帝师的味道了。可是刘基到底是不是有那么神奇呢?史书评论说:“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
(《明史·刘基传》)
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之初,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那时候明朝自己的官制还没有确立,还是沿用元朝的官制,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官员,正二品,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是一个重要的职务。所以朱元璋到汴梁去指挥徐达、常遇春北伐元大都的时候,就让刘基和李善长一起在应天的朝廷“居守”,主持中央工作。
刘基是管御史的,他让御史们“纠劾无所避”,就是对有问题的官员们不留情面,凡有过失者,全部上报太子处理。这样一来,不少官员都对刘基不满。当时中书省有个官员名叫李彬,犯了贪污罪,这个李彬跟李善长关系很好,李善长就向刘基求情,谁知刘基一点面子也不给,派人赶到汴梁,报告朱元璋,把李彬给杀了,这一来就跟李善长结下了梁子。等到朱元璋回来,官员们异口同声,都告刘基的状,朱元璋也开始对刘基有所猜疑了。
正好这时候天旱无雨,派官员求雨,没有效果。刘基对朱元璋说,要想求雨,有三件事要解决:一是出征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在寡妇营居住,阴气太盛;二是建国都的工程役死的民夫太多,尸骨不收;三是从张士诚部投降来的头目们不应该充军。朱元璋听了,立刻下令让寡妇再嫁,不愿再嫁的可以回乡;释放工役;投降的头目免去充军。
当初之所以发生这三件事,其实都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刘基知道要让朱元璋改变做法不容易,于是他就打着求雨的旗号,让朱元璋做了这三件事。朱元璋为了求雨,没有办法,只好照办。可是三件事都办了,还是没有下雨,这一下子朱元璋可找到理由了,大怒:“刘基还乡为民,御史、按察司官俱令自驾船只发汴梁安置,被问官吏赦罪还职。”
(刘辰《国初事迹》)
好家伙,说变脸就变脸,一下子把刘基定的案全给翻了个儿,把刘基本人也给赶回老家去了。
《明史》中说刘基这个人性格刚毅,才高气傲,这是他致祸的根本原因。“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明史·刘基传》)
根本原因是刘基得罪了李善长一伙人。
刘基回到家乡,隐居到山里面,成天饮酒下棋,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地方官员想求见,他总是回避不见。青田知县求见,刘基婉言相拒,不接待,知县只好改装成老百姓来见刘基。刘基正在洗脚,就让侄子把他引了进来,并且准备留他吃饭。这时候知县才说:“我就是青田知县。”刘基听了赶紧起身称民,拜谢而去,再也不肯出来见这位县太爷了。
刘基为什么这么小心呢?以他的才智,自然知道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不复存在,也深知朱元璋身边又有那么多说他坏话的人,所谓“三人成虎”,“积毁销骨”,所以处处小心。然而防不胜防,没过多久,又出事了。
刘基家乡有一个地方叫谈洋,因为此地介于浙、闽两省之间,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一些贩私盐的人经常聚集在这里,当年方国珍就是从这里起事的。明朝建国后,就在当地设置了巡检司,就是警察局,地方也安定了许多。这时候有地方逃兵作乱,官吏隐瞒不报,刘基就让他儿子上奏了这件事。刘基上奏这件事没有通过中书省,直接告到了朱元璋那里。当时主持中书省工作的是左丞胡惟庸,他见刘基跃级报告,不经过中书省,直接禀告皇帝,加上以前的矛盾,于是指使手下向朱元璋报告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是想在那里给自己修墓,当地老百姓不愿意,刘基就在那里建巡检司,驱赶百姓。朱元璋听了,半信半疑,于是下令停发刘基的俸禄。这一来刘基害了怕,只好来到京城向朱元璋检讨,并且住下来不敢再回老家去了,好让朱元璋放心些。
不久,胡惟庸当上了丞相,刘基知道后心里郁闷,一病不起,眼看要不行了,朱元璋才让人护送他回浙东老家。回家才一个月,刘基就病故了。这一年刘基不过六十五岁,年龄也不算很大,原本好好的,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这件事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后来人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原来刘基得病的时候,胡惟庸派人来看望过刘基。
这个胡惟庸到底是个什么人?他让人看望刘基这事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我们下一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