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25

第25章 铁券丹书(1)

这些铁券可是功臣们家里的宝贝,凭着这个东西,他们就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特权。因此明朝也就有了一个相应的处罚项目:“夺世券”。

上一讲我们讲到朱元璋派傅友德等人统率大军,平定了西南四川的蜀夏和云南的元朝梁王,贵州宣慰司的女土司奢香也诚心听命于朝廷,西南之地尽入明朝版图,这一回天下真的统一了,平定了,朱元璋也成了名副其实统一的中华帝国的皇帝。

一、城中高髻

朱元璋当上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些追随他打天下的人就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当初大伙跟着朱元璋拼了性命打天下,如今得到天下了,当然就要一起坐天下。怎么叫一起坐天下呢?皇帝当然是朱元璋一个人当,其他的开国功臣们就要封官晋爵,在新朝里面分到一份好处。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扩大,跟随着他的那些兄弟们,也都在一步步升迁,有了一定的地位。可是如今又不一样了,整个天下都归了他们所有,这些人的地位和名分就要再升一格,论功行赏,就要来个英雄排座次了。

别看朱元璋农民起家,可是他对这些还真挺清楚的。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他在应天当皇帝的时候,除了他自己登极称帝,还册封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这时候功臣们虽然还都没有得到论功封赏,但是每个人的官位都已经有了。比如李善长这时候已经被任命为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刘基是御史中丞。不过这些官位只是他们的职务,还不算是论功封赏。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打下天下来,那些开国功臣都要由皇帝论功封赏,成为当时的贵族。

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他没有在建立新朝的同时就封赏功臣,而是拖了几年,直到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才把除大儿子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们封为藩王,并且对那些开国的功臣也分别给予了封赏。

中国传统爵位一共有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等级依次排列,公的级别最高,男的等级最低,但是都属于封爵,得到这些封爵的都是勋臣贵族。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封赏,主要是依照他们功劳的大小,分别授予公、侯、伯三个级别的勋臣。为什么说主要是封了三个级别的功臣呢?因为在明朝初年,也曾经有过子爵和男爵的封赏,不过都是开国死难的功臣,是追封的,算是特例,后来也就不再有了。另外也有死后追封为王的,比如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常遇春死后追封开平王,李文忠死后追封岐阳王。

明朝制度规定,公,正一品,封给为国家立下大功的人;侯,也是正一品,封给功劳仅次于封公之人的功臣;伯,也是正一品,按说是应该封给功劳仅次于封侯之人的功臣,可是还有一个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武臣立下大功,可以封侯,文臣立下大功,可以封伯。

像傅友德,因为出征西南,又立下战功,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成为最高级别的勋臣。不过傅友德还不是最高级别的功臣,他最初的封爵是颍川侯。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一次封授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

这六个封公的功臣是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因为这时候已经病逝,所以封了他的儿子为郑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冯胜封为宋国公;邓愈封为卫国公。

二十八个封侯的功臣是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德庆侯廖永忠,营阳侯杨璟,预章侯胡均美,江阴侯吴良,长兴侯耿炳文,淮安侯华云龙,东平侯韩政,广德侯华高,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巩昌侯郭兴,临江侯陈德,六安侯王宗原,汝南侯梅思祖,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兴,南安侯俞通源,蕲春侯康铎,宣宁侯曹良臣。

两个伯是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基。

传说当时朱元璋还想封朱升为伯,朱升不愿意接受。这位朱先生实在是一位高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朝历代开国功臣大多数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不愿意接受封爵,这样做,还显得他挺谦让。更聪明的是,他自己不受封,却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朱元璋赐给他家里一道免死诏,为的是将来万一子孙有罪的时候可以免去一死。朱元璋觉得这个要求也不过分,就答应了。应该说,朱升是有大智慧有远见的人。然而,最是无情帝王家,后来朱升的儿子朱同官至礼部侍郎,果然被牵连到案件当中,史书中记述说他“坐死”,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杀掉了,看起来朱升深谋远虑讨来的那份免死诏最终也没有起到作用。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我们在这里先看看这些功臣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

当时有一位很有名的文人名叫贝琼,他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

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

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五)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江淮一带到处都是红巾军,那些地方上的士绅们想找个像晋朝人陶渊明描写的那种世外桃源是找不到的。只看到骑在马上的将士大都是些楚地人——楚地指的是今天长江南北一带——城里面那些头上留着高高发髻的新贵,一大半都是淮西人。

这还是朱元璋刚刚起家,占领了集庆,改称应天的时候。从这个时候起,人们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士们、头上梳着高髻的官员新贵们,一听他们开口说话,就知道,他们大都是江淮一带的人。江淮一带的人,主要就是朱元璋老家淮西人。当时这些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占领了应天,已经成了点气候了,所以会有这样的景象。等到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这些马上楚客、城中高髻大多也就成为开国功臣了。

开国功臣的六个公当中,韩国公李善长是定远人;魏国公徐达是朱元璋同村的发小,当然也是濠州人;常遇春是怀远人,他死得早,没赶上封爵,由儿子受封郑国公;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元璋亲姐姐的儿子,不用说了,也是淮西人;卫国公邓愈是淮西虹县人,朱元璋到滁州时他就投奔了朱元璋;宋国公冯胜也是定远人。这六位国公,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淮西人。

二十八侯的情况也差不多,汤和也是朱元璋同村发小,朱元璋参军还是他写信相劝的结果。傅友德祖籍宿州,廖永忠是巢湖人,杨璟合肥人,吴良定远人,耿炳文濠州人,华云龙定远人,韩政睢州人,华高和州人,顾时濠州人,吴祯是吴良的弟弟,定远人,郭兴濠州人,陈德濠州人,王宗原临淮人,唐胜宗濠州人,陆仲亨濠州人,费聚五河人,朱亮祖六安人;周德兴也是朱元璋小时候的同村伙伴,朱元璋投军之前还跑到村里找他商量过,也是濠州人;俞通源祖籍濠州,后迁巢湖。二十八侯中,有二十多个淮西人,而且濠州人最多。这么一看,贝清江的诗还是有点保守了,不是“城中高髻半淮人”,而快成了“城中高髻尽淮人”了。

功臣当中,只有刘基和汪广洋不是淮西人。汪广洋是高邮人,刘基大家都知道,是浙东青田人。

朱元璋宣布功臣的封赏后,诸臣入谢,朱元璋还专门解释说:“如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乏阙;右丞相徐达,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坚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系据功定封……今日所定,若爵不称德,赏不酬劳,卿等宜廷论之,无有后言。”

(《洪武圣政记·昭大分第三》)

意思是说你们有什么不满意早说话,别事后议论。朱元璋说这番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些功臣的实际情况也都不一样,徐达是带兵打仗的,出生入死,身先士卒,不仅在军中有威信,在开国功臣中也有威信,他当什么官,封什么爵,人们都不会有意见。李善长就不同了,论文不及宋濂他们,论武不如徐达他们,论谋不如刘基他们,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他不配当丞相。朱元璋说:“你们知道什么?李善长那么早就来投奔我,这么多年在我身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况且他是我同乡,这个事就这么定了。”话虽这么说,为了不引起上层间的矛盾,朱元璋还是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也算打一点儿预防针。

不过,不满意的情况难免会有,只是谁也不公然表示罢了。于是皆大欢喜。这三十六个人就成为当时最高层的贵族集团成员。

除这三十六人之外,得到封爵的还有在开国战争中牺牲的那些功臣,这些人统统都被称为“大明英烈”,朱元璋专门为他们建立了烈士纪念堂,为在南昌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建立了南昌功臣庙,为在鄱阳湖战役牺牲的烈士建立了康郎山功臣庙。

二、岁禄世券

明朝制度规定,这些被封为公、侯、伯的功臣,不仅有名誉有地位,而且有实惠。

首先是经济待遇。那时候官员们都是年薪制,一般官员叫年俸,功臣的年薪就叫岁禄。这些功臣的年薪是多少呢?根据不同级别待遇各不相同,那时候的年薪都是按粮食计算的,就是每年每人多少石粮食。

其次是政治待遇。这些功臣们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待遇?这种政治待遇的证书叫“铁券”。明初的公、侯、伯都是世袭的,所以他们的政治特权就叫“给世券”。“给世券”就是不仅你这一代享受这样的一个爵位,你的后世子孙也可以代代相承,继承这个爵位。这样一来,这些功臣就可以世世代代享受这样的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了。

明朝岁禄最高的是亲王。明朝制度规定:“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

(《明史·诸王传序》)

朱元璋分封的亲王,岁禄高的可达五万石。

功臣中岁禄就少多了,其中最高的是徐达,五千石,是岁禄最高的亲王的十分之一。徐达是朱元璋小时候的伙伴,在明朝建国中立下首功。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封他为信国公,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又改封为魏国公。岁禄第二多的是韩国公李善长,四千石。常遇春因为早逝,没有能够活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但是常遇春功劳太大了,朱元璋就把他追封为开平王。他的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因为是儿子继承爵位,所以岁禄就没有那么多了,只有两千石。而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反倒多了一点,岁禄都是三千石。

侯的岁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千五百石,但是有些侯在封爵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减去了岁禄,有的只有几百石了。

功臣中岁禄最少的是刘基,分封之初只有二百四十石,汪广洋比他还要多一点,是三百六十石。不过后来刘基的后人沾了他的光,不断加薪,最终岁禄达到了七百石。

刘基开始只有二百四十石,跟他的功劳比起来,实在不多。可是明朝实行低薪制,官员们的俸禄普遍都不高。明朝官员们的俸禄,一品官员的年薪在朱元璋时代只有八十石,到了九品,年薪就只有十几石了。后来虽然涨了点工资,可是也不多,一品大官的年薪不过一百多石。年薪虽然不高,可是当时的人们都争着想当官,因为当官不但有固定的年薪和灰色收入,更重要的是有与老百姓不同的政治待遇。功臣们当然就更不一样了。

除去岁禄之外,当时功臣们还有一个与平民百姓乃至其他官员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都给他们发了一种叫作“世券”的东西。我们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人因功封公封侯,岁禄多少石,“予世券”。“予世券”就是发给“世券”。那么什么是“世券”呢?“世券”是皇帝发给功臣们的一个证明,一般用铁铸造而成,上面刻着钦赐的爵位,并且写明世代承袭。铁券上面的字是金的。这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功臣铁券”。

“洪武二年,新制给赐功臣。面刻诰文,背镌免罪减禄之数,字嵌以金,为左右二面,合以字号。”

(《明会典》卷二〇一)

这是给功臣本人的铁券,后来朱元璋又制作了功臣袭封的铁券,让功臣后世子孙保存以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