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21

第21章 大明帝国(1)

要建宫殿,就得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块好地方就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可是南京城的一个特点是城中有湖,北边是玄武湖,南边一点是燕尾湖,燕尾湖中还有一座灵谷寺,要想在这条中轴线上建宫殿,就得填湖迁寺。

上一讲我们讲到,朱元璋南征北伐,攻取了元大都,灭掉了元朝,又先后解决了元朝在福建、两广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明帝国。可是直到这时候,他却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做完,而且不做完这件事,他的建国大业就总还差那么一步。是什么呢?

一、一国三都

原来直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所建立的这个大明帝国还不够完善。因为这个国家它还没有国都,当时叫作京师。哪有一个国家没有首都的呀。可这时候的大明帝国确实是“有国无都”。

大家会说,早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不是就渡江占领了集庆,改名为应天,从此以后,应天不一直就是朱元璋军事集团的核心吗?没错,朱元璋后来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北伐元都,都是以应天为政治军事中心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建国的过程中,应天是他的中心。那个时候应天的地位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取代。他当了皇帝,这里不是理所当然就是国都吗?

可是不然,等到朱元璋在应天登极当了皇帝,其后又北伐攻克了元大都,南征平定了福建、两广,全国渐趋统一,国都的事情却没有确定下来。应天仍然叫应天,没有人管它叫京师。原来这时候朱元璋要重新考虑在什么地方建国都的问题了。

当初朱元璋攻取太平,就是今天的安徽池州的时候,一个名叫陶安的儒生劝他攻取集庆,当时也叫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以这里为根据地,因为集庆这个地方曾经是六朝故都,据其形势以临四方,这个主张在当时显然是不错的。那时候一个名叫叶兑的书生致书朱元璋时还说:

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

(《明史·叶兑传》)

说金陵是帝王之都不错,可是它大多时候是偏安于江南的帝王之都,不是大一统时期的帝王之都。所以朱元璋在跟陈友谅、张士诚相争,乃至命将北伐的时候,金陵都不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是等到朱元璋攻克大都,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了北方以后,金陵的位置就有点问题了。这个地处江南临江的古都,距离北方还是远了一些。朱元璋把陈友谅、张士诚消灭了也就没有什么后患了。可是元朝不同,朱元璋虽然攻克大都,元朝皇室被赶到大漠以北去了,但其势力还在,还跟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对峙,还仍然是明朝的主要军事威胁。

那么朱元璋到底要定都在什么地方好呢?

按说朱元璋都在应天举行登极大典了,当然就算是把应天当成国都了。可是不然。洪武元年朱元璋进攻元大都之前,曾经到河南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去视察,与诸将制订进攻元大都的方略。当时朱元璋的一个打算,就是建都汴梁。那里也曾经是北宋的国都,有点历史渊源。可是他到了那里一看,条件太差。军事上无险可守,经济上也缺乏基础,就连国都的那种文化氛围,因为经历了南宋、元朝二百多年,也已经荡然无存了。可是由于当时向北方和西北作战的需要,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朱元璋还是决定利用这个前朝旧都,所以到了这一年八月,他就宣布以应天为南京,以汴梁为北京,实行了两京制。原来是“有国无都”,现在倒好,一下子变成“一国两都”了。

一年以后,北方形势渐趋稳定,西北也已经平定,全国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这时不得不重新考虑正式定都哪里的问题。

这一回有主张汴梁的,有主张元大都的,也有主张建在朱元璋故乡濠州——这时候改叫临濠了。朱元璋当然也想在家乡建都,可是临濠这个地方基础更差,当年朱元璋和郭子兴在那里,多了几支部队就无处存身。可是朱元璋家乡观念还是很浓,非要建设家乡不可,于是就把那里定为中都,建造城墙宫殿,硬是要在那里建起一个有规模的都城。对于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刘基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临濠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建都的基础,朱元璋的做法是白费力气,耗费民财。在刘基的坚决反对下,朱元璋才停止了中都的建设工程。不过我们今天到凤阳去,还可以看到些中都的遗迹,可以想见当年朱元璋大兴土木的情况。像明朝这样南北两京,再加上凤阳中都,一国三都的情况很罕见。历史上一国两都是有的,一个首都(也叫京师、京城),一个陪都,而朱元璋来了三个都,并且一个真正的京师也没有,这的确是件奇怪的事情,也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

不过在这一国的三都当中,还是南京最具规模。当年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扩建了应天城,而且在城里修建了宫殿。

说来说去,正式建都在哪儿都不那么合适,可是大明朝也不能连个正式的国都也没有呀!时间过得又快,一晃就是十年过去了,大明帝国的都城还是没定。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到了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朱元璋才下定决心,哪儿也不找了,就在南京建都吧。这一年才正式宣布以南京为京师。

虽然宣布了以南京为京师,朱元璋还在打着迁都西北的主意。直到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西北,看一看长安和洛阳,哪个地方更适合建都。没想到太子朱标从西北回来却患病不起,第二年病逝。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了,受此打击,再也没有精力迁都了。岁末祭灶神的时候,朱元璋在祭文中说: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从此朱元璋不再考虑迁都的计划,迁都的事情只能交给他的后人去完成了。

这段话里面朱元璋说了这么一句:“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们就得说说南京的宫殿了。朱元璋登极称帝,不管国都确不确定,皇帝总得有个宫殿吧?所以他在建国之前在应天城里面就开始修建皇宫。今天南京的皇宫建筑都已经破坏,基本无存,只剩下遗址了,可是就从遗址看,也能感觉到当年宫殿建筑的辉煌。

要建宫殿,就得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块好地方就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可是南京城的一个特点是城中有湖,北边是玄武湖,南边一点是燕尾湖,燕尾湖中还有一座灵谷寺,要想在这条中轴线上建宫殿,就得填湖迁寺。最终虽然填湖修建了宫殿,可是填湖的地基不够坚实,时间久了,便出现了前高中洼的现象。现在虽然宫殿已经损毁,但是我们去那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前昂中洼”的地势。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皇宫的风水,所以导致儿子早逝。但是天命如此,也没有办法,只能求老天爷保佑了。

大家看看,朱元璋选择国都费了多少心思。首都可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呀,皇帝和朝廷官员们要在首都管理全国事务,不是随便定在什么地方都行的。朱元璋起家江淮,以南京为中心就很合适,可是统一全国以后,放眼全国,就不那么合适了。只是因为迁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朱元璋有生之年才没有完成。到了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夺位登极,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二、奉天承运

朱元璋在他那个时代,不仅自己信天命,也要别人相信天命所在,相信他当了皇帝,就是天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代表上天意志的。你看他占据了集庆后,立即改称“应天府”,建好了宫殿,大殿就叫“奉天殿”。应天也好,奉天也好,总之他认为他的一切都遵循了天意。

定国都、建宫殿当然都是大事,自然也都要表现出遵天顺天和代表上天的意思。

大家看电视、电影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太监宣读皇帝的诏书,那诏书开头一定有这么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就是朱元璋发明的。原来元朝皇帝诏书开头用的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理”一共十二个字,是蒙古文字,翻成汉语文言就是“上天眷命”,意思也是靠着老天爷的爱护管理天下。

(吴晗《朱元璋传》第四章)

朱元璋也承认当初上天曾经眷顾过元朝。他在北伐大都时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檄》中说: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失其道,元朝入主,实为天意;今元失其道,我一统天下,也实为天授。谁要是违抗我,也就是违抗天命,那是绝对没有好果子的。

我觉得朱元璋他自己是相信天命的。他还俗投军那天,就去伽蓝神那里占卜,求神拜佛,听神佛的安排。投军以后,更把自己做的每一件大事,都说成有神灵相助,就连他手下的重要将领常遇春来投奔他,都说是因为在田地里睡觉,梦见有神灵指示。

朱元璋攻打婺州的时候,城中守将看到城外有五彩云罩,说这是瑞气。外面攻城的人有瑞气,就是有老天爷保佑,那城还守得住吗?两天后守将们干脆开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