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22

第22章 大明帝国(2)

再有,朱元璋跟陈友谅决战的时刻,更离不开神话。当时传得尽人皆知。一位书生去张士诚那里劝降的时候,还曾经提到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本来要用火烧朱元璋的战船,结果风向大变,把陈友谅自己的船给烧了,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朱元璋本人不仅迷信,还想去学这些天文地理兵家数术的本领。有一个传说:早在朱元璋出征婺州,就是今天的金华的时候——那时他还没有得到刘基——就见到了一个名叫孟月庭的僧人。这孟月庭也颇通天文地理,朱元璋得到了他的天文地理书,甚喜,跟他一起登上观星楼,仰观天象,多方请教。等到刘基来了以后,这位孟月庭比不上刘基,就被疏远了,常有怨言,后来因毁谤罪被杀。

历史上的帝王都是这样,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信神灵,也神化自己,编了不少装神弄鬼的故事。到后来,他自己也深信不疑,认为自己真的是个神了。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除刘基这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谋臣外,据说还有一些神人奇士相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周颠仙和铁冠道人张中。朱元璋还专门写了一篇《周颠神人传》。据说周颠十四岁时得了疯病,在南昌城里讨饭,人们都称他周颠子。朱元璋打下南昌,他就到朱元璋那里去,说是要“告太平”。朱元璋给他烧酒喝,他喝多少都不醉。把他放到大缸里面,上面盖上盖子,下面用火烧,烧了三天,他只是出了一点汗,连根毫毛都没有伤着,简直跟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孙悟空一样——这位周颠真不是凡人了。据说朱元璋曾经去看他,给他摆一桌酒席,让他大吃一顿,然后把他关到空屋子里面,一个月不让他吃东西,他照样好好的。军士们请他吃饭,他随吃随吐;而跟朱元璋一起吃饭时,他规规矩矩。这下子大家都知道周颠确实是位仙人了。

可是大家别忘了,故事里面说的这位仙人周颠,他可是只服朱元璋一个人的。既然周颠这样的仙人都服朱元璋,那朱元璋不就是有仙人相助的人了吗?什么人才会有神仙相助?当然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喽,所以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

这个周颠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据说也起过实际作用。朱元璋打九江的时候,战船出发时,没有风。因战船要逆江而上,没有风就行不了船。周颠说:“只管行。”结果真的刮起了东风。朱元璋出征陈友谅,问周颠:“此行可否?”周颠回答说:“可。”又问:“他已经称帝了,要打败他是不是有点儿难?”周颠仰头望天,说:“天上无他座。”

(《明史·周颠传》)

天上没有陈友谅的座位,那会有谁的座儿呢?那当然就会有朱元璋的座儿呀。

据说还有一次朱元璋得病,差点就死了,幸亏周颠让人送了药来,当晚病就好了。

铁冠道人张中,因为经常戴着个铁冠而得名。这个张中也是占验“多奇中”(《明史·张中传》),占卜预测很是灵验。朱元璋攻取南昌,兵不血刃,他就问张中:“是不是这里从此安定了?”张中说:“不是,过不了多久,这里会血流成河,庐舍尽毁,我那个铁柱观也只能留下一座殿宇。”果然没有多久,便先后发生了朱元璋部将叛乱,不少人死于这场战乱。朱元璋部下重要将领邵荣叛变,也是张中预先占卜出来的。据说朱元璋跟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朱元璋的船队出发到了孤山,因为没有风,不能前进,也是张中用“洞玄法”招来大风,朱元璋的战船才顺利到达鄱阳湖。

你想,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为什么编了这么多故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说明神人都来帮助朱元璋。为什么神人相助?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朱元璋他命中注定要得天下,当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神化自己。那时候民间传说太极拳始祖张三丰还活着,一百多岁了。朱元璋就派人到处找这位仙人。当然没有找到,也不可能找到,但找神仙这事儿本身就有寓意,目的是告诉人们,世上真的有神仙。后来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也学朱元璋的做法,派人去找张三丰,那当然更找不到了。不过朱棣比他老爸更高明,找不到张三丰,就动工大建武当山,于是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处了不起的历史文化遗迹。

后人修史,就把这些奇人异士专门放到了《方伎传》里面。方伎本来是指有特殊技艺的人物,可是《明史》没有神仙传,只好放到《方伎传》里面。《明史·方伎传》就说:“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些神奇的人物,他们的神奇让天子感到震动,可是他们并不是要以此邀宠的人。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功臣。不是他们不以此邀宠,而是因为他们的这些传说都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要神化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明白“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含义了。说来说去还是那个意思:我是奉上天之命来君临天下的。谁违抗我,就是违抗天命。

三、华夷一家

吴元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应天城里的宫殿已经重新修缮完毕,朱元璋在焕然一新的宫殿里面接受百官劝进,准备登极当皇帝的时候,他有一个拜词,是这样说的:

惟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遂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祇。是用明年正月初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祇,简在帝心。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祇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皇明本纪》)

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一天果然风和日丽。

事实上,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这一切全都是上天安排的。有一次他让群臣一起讨论元朝所以灭亡、明朝所以兴起的原因时,刘基就把天命和人为结合了起来,他说:“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而元以胡人入主华夏几百年。腥膻之俗,天实厌之。又况末主荒淫无度,政令隳坏。民困于贪残,乌得而不亡?陛下应天顺人,神武不杀,救民于水火,所向无敌,安得而不兴?”这段话上半段说的是天意,下半段说的是人为。朱元璋说:“当元之季,君宴安于上,臣跋扈于下,国用不经,征敛日促,水旱灾荒,频年不绝,天怒人怨,盗贼蠡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宇,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横,天下豪杰焉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今获其遗胤,朔漠清宁,非天之降福,何以致此?诗曰:‘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天命如此,其可畏哉!”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朱元璋这段话,上半段说的是人为,下半段说的是天意。总之朱元璋君臣心里很清楚,这其实就是人为,但是却一定还要说成是天意,因为在那时候,秉承“天意”的人才最能让人信服。

朱元璋有一句名言:“朕思之,人在世也,若不畏神人,是不可教者也!”

(《洪武圣政记》卷一)

畏人,就是敬畏皇帝,畏天,就是认可天命。你看人家元朝皇帝,不跟我的北伐大军交战就逃跑了,这就叫知天命,所以元朝皇帝死了,朱元璋给他加了个谥号:元顺帝。什么意思?就是“克顺天命”的意思。

朱元璋在北伐时的告北方各地人民书中也提到了天命:“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他把天意和驱逐蒙古族统治合在一起,打出了这样的旗号。可是他也知道,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不只是蒙古族,虽然都不过百年的统治,却也是历史上人所公认的朝代,按照朱元璋宣扬的天命说,这些入主中原的朝代,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也都是天命所在,所以,朱元璋在提出驱逐胡虏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另一个口号——华夷一家。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夷之辨,可是同时也就有“华夷一家”的说法。所谓“华夷有别”,强调非我同类,其心必异。华夷一家,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这都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

由此来看,朱元璋推翻元朝的举动,好像是带着民族革命的性质。可是实际上,当年明教、弥勒教传教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时候,并不是一场民族革命,而是农民反抗阶级压迫的起义。所以他们的口号才会是“天遣魔军杀不平”,才会是“杀尽不平方太平”。那时候反抗者们心目中的不平,主要是阶级压迫,其次才是民族压迫。

元朝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是它把全国人民分为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是贵族,是各地掌权的官员,这些人压迫、剥削农民,在被压迫和剥削的农民心目中,这当然就是不平。可是汉人、南人当中也有官员,也有地主,这些人也会压迫、剥削农民,农民跟他们也有矛盾。汉人、南人中的上层人士,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员的身份,成为元朝统治集团中的成员,但是他们不可能成为各级官员中的正职,也不能担任高级别的官员,他们跟元朝统治者中的蒙古人、色目人也有矛盾。所以元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比任何时代都要复杂。

最初起义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还是像朱元璋这样的社会下层的贫苦农民,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像郭子兴那样的社会下层的地主,像陈友谅那样渔民出身的官场办事员,像张士诚那样的走私贩子,像李善长那样的下层文化人。但是这场反抗元朝统治的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像宋濂、刘基、叶琛、章溢这样曾经在元朝为官的汉族社会上层人士,也投身到这场运动中来,这时候,这场运动的民族特色也就更加鲜明起来,最终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当作了终极口号。

朱元璋虽然建立的是一个汉族政权,但是在多民族共存的这片土地上,他不可能建立一个只有汉族人的国家。事实上,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队伍中,很多重要成员都是回族,当时叫回回人。比如他手下的名将胡大海、常遇春就都是回族。所以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他这个“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不再用了,这时候,他就要改用“华夷一家”了。

再说了,朱元璋提出“华夷一家”的口号,真实目的还不是为了全国一统吗?可是直到这个时候,他虽然北伐推翻了元朝,南征平定了两广,但他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还有一些地方不肯臣服于他。

究竟是哪里还没有臣服呢?我们下一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