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18

第18章 姑苏城下(2)

看到父母坟墓凄凉的样子,朱元璋心里当然也很不是滋味。他本想将父母改葬,可是有人说,您现在这么发达,一定是您父母坟地风水好,后代才会出贵人。如果改葬,恐泄了山川灵气,破坏了祖坟的风水,那可就实在不好了。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他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当然也怕破了父母坟墓的风水,对自己今后发展不利,于是就改变了主意,没有给父母改葬,只是让人把父母的坟地重新修理了一遍,总算有了那么点规模。

朱元璋这时候觉得自己帝业将成,回忆这么多年来的经历,也不由得感慨一番。他祭过父母陵墓回来的路上,对身边的儒臣说:

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余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相见,追思曩时,诚可感也。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你看,不用别人说,朱元璋自己就说明白了,他也不是从少年时代就有大志的。一开始他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也就当个农民而已,后来虽然参军当了兵,那也只是为了生存,不是当时就想着能有什么辉煌事业。后来一步步发展,终于能够有这一番成就,其实是他当初意想不到的。所以今天想起这些年经历来,也很感慨。不过既然已经走到今天这一步,朱元璋就不再是为求生存,而是要治国平天下了。

朱元璋占领了淮北一带,又夺回老家,他下一步棋就是要攻取苏州消灭张士诚。

朱元璋跟周围主要官员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当上右相国的李善长说:“张氏宜讨久矣。然以臣愚观之,其势虽屡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又多储积,恐难猝拔,宜视隙而动。”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这显然是个谨慎派。

左相国大将军徐达跟他看法不一样,他说:“张氏骄横,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其所任骄将如李伯昇、吕珎之徒,皆龊龊不足数,徒拥兵众为富贵之娱耳。居中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辈,迂阔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罪致讨,三吴可计日而定。”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徐达显然是个主征派。

相比之下,徐达的分析知己知彼、合情合理,当然也就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至正二十六年,也就是小明王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八月初二(辛亥),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张士诚。

张士诚的实力不比陈友谅,朱元璋对于消灭张士诚,自然信心十足,可是真的要打起仗来,也不能掉以轻心。朱元璋召集将领们布置征伐大计,对他们说:你们此次前去,直取平江(苏州),你们要约束士卒,“毋肆虏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垅,毋毁庐舍。闻张士诚母葬姑苏城外,慎勿侵毁其墓,汝等毋忘吾言”。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布置完出征的任务,朱元璋又把徐达、常遇春和少数几个将领叫过去,私下里问他们:“这次出师,你们准备怎么打呀?”

常遇春回答说:“逐枭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行当直捣姑苏!”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可谁知这一回朱元璋却变了主意。他说:“不行,张士诚是贩私盐出身,这一伙人都是强梗之徒,而且讲义气,你去打张士诚,他弟兄们一定相助。你去打苏州,湖州、杭州救兵来援,就难以取胜了。不如先去打湖州,消灭他的有生力量,让他们疲于奔命,这场仗就好打了。”

常遇春是员勇将,心想,哪这么多事呀?还是一鼓作气打下平江,活捉张士诚为好。

朱元璋见他不听,生气了,对他说:“好吧,打湖州失利我负责,打平江失利你负责!”

见朱元璋发了怒,常遇春这才不坚持了。等到诸将走了以后,朱元璋把徐达、常遇春留下说,我对外面说直捣平江,那是说给别人听的。那个刚投降来的陈友谅部下熊天瑞,不是真心归附,这一回他一定去投张士诚,就让他把这个假情报告诉给张士诚,我们会更主动。后来熊天瑞果然投降了张士诚,带去了假情报。

于是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先直取湖州,李文忠率另一支大军直扑杭州,小将华云龙率军前往嘉兴。表面上是分为几路出击,其实还是以湖州为主要目标。而张士诚也重视对湖州的守卫,湖州地近太湖,水战加上陆战,战况十分激烈。好在朱元璋跟陈友谅决战鄱阳湖,对水战陆战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到十月间,张士诚部将先后投降,湖州成了一座外无援兵的孤城,被徐达、常遇春团团围住,守将只得举城投降。

徐达、常遇春在这边攻克湖州的同时,李文忠也兵进杭州。杭州守将更痛快,一仗未打,举城而降。与此同时,华云龙也攻克了嘉兴。平江周边就这样被一步步扫清,到最后就只剩平江(苏州)和无锡两城还在张士诚手中。

李文忠兵进杭州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城内派人带着礼物舞女乐队迎接李文忠进城。李文忠把他们轰了回去,带领军队,夜宿城墙之上,秋毫无犯。有个士卒强入民宅,被发现后,李文忠下令将他处死。多年来朱元璋的军队形成的严明军纪,也正是他取胜的原因之一。这支军队,不要说在元末群雄纷争的时代,就是在整部中国历史中,也是一支少有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到这时候,张士诚虽然只剩下最后一点儿家当,可是他也决不甘心束手就擒。他是死守平江(苏州),能守一天算一天,可谓困兽犹斗。

平江(苏州)城被张士诚经营了多年,十分坚固,仗打到最后这一步了,朱元璋也不愿意作过多牺牲,大军围住平江(苏州),一连几个月,久攻不下。朱元璋写了劝降信给张士诚,在信上大讲历朝更替和“天命所在”,劝张士诚“畏天顺人”(《皇朝平吴录》),答应投降以后不失其富贵。

可是张士诚这时候也是下了决心死守,这一场攻守战居然从二月一直打到九月,最后城里面木石俱尽,已经没有守城之具了,只好拆祠堂、民居的木石来用。这其实也不过是最后挣扎一下,张士诚只是与平江城同存亡而已,因为外无援军,死守一座孤城,已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到了这一年九月中,平江(苏州)城被攻破,张士诚组织了残兵二三万,与朱元璋的军队展开巷战,但是很快被击溃。张士诚部下将士纷纷投降,到最后跟随在他身边的就只剩下几个人了。

张士诚家中女眷,见大势已去,不愿意被朱元璋俘虏,全都自焚而死,夫人刘氏也自缢身亡。不过据说刘氏临死前让乳母带着张士诚的两个小儿子逃出平江(苏州)城去,隐姓埋名,生活在民间,后来不知所终。

巷战再败,张士诚左右的人全都跑光了,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躲在一间屋子里面,不肯出来。这个昔日称霸一方的枭雄,如今是真正的穷途末路了。

徐达真算得上是能够理解朱元璋为人处世的老朋友,他没有对张士诚斩尽杀绝,而是派了张士诚的旧部下去喊话劝降。眼看天色已晚,张士诚一人躲在屋内,门窗紧闭,不肯出来。过了一会儿,见里面还没有动静,徐达这才让人把门撞开。等到人们冲进去时,发现张士诚已经悬梁自尽了。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救了下来,看看还没有断气,徐达于是再次让人劝降,张士诚只是紧闭双目,一言不答。徐达没有办法,只好让人把他抬到船上,送往应天。

这时候张士诚已经不存生念,一心求死。从被俘上船那一刻,他就开始绝食。谁问他什么,都是闭目不答。到应天后,他被送到中书省衙门,由李善长讯问,这一回他倒是开口了,可是因为他出言不逊,两个人竟然吵了起来。据说李善长把他怒骂了一顿,张士诚因此再次自缢而死。不过也有的史书记述说张士诚和黄、蔡、叶三人都是被朱元璋下令绞杀的。

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就这样被消灭。朱元璋下令改平江为苏州,至此长江流域全都归入了朱元璋的地盘。

三、书生之言

张士诚虽然灭亡了,不过要说起来,他是红巾军系统以外的元末起义军一支主要队伍。只是他一会儿反朝廷,一会儿受招安,反复无常,名声不怎么样,最后的下场也不如陈友谅那样壮烈。

不过我认为张士诚也应该算得上是元末群雄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为贪官污吏所迫,聚众起事,反抗元朝统治。可是他虽然起义,在观念上却仍视元朝朝廷为正统,不肯与农民军联合。他从起事到灭亡,前后十四年,始终占据着苏南和浙西一带最富庶的地区,但是他并没有建国称帝的志向,只是想割据一方,享受荣华富贵。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他这一点,所以后来一直想劝降。可是在张士诚心目中,元朝是正统所在,朱元璋还是贼寇,他可以接受元朝的封号,却无论如何不能受封于朱元璋,所以最后宁肯一死了之。

要说起来,在元末群雄纷争之中,本来并不一定是朱元璋最终能够统一天下,无论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其实也都有机会,只是他们都没有能够抓住机会,而且一误再误,可谓是自取灭亡。朱元璋取胜了,他把这些都说成是天意,那是为了神化他自己。其实哪里有什么天意?都是人意。

被朱元璋围攻的时候,有一天张士诚出城迎战,马惊了,他掉入水中,差点儿丧命,马也骑不上去了,部下只好用轿子把他抬回城里。从此张士诚对守平江(苏州)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时候,有一位书生前来求见。张士诚把他请进来,才知道,这书生是他的一位旧人请来当说客的,主要是跟他讨论这场纷争中成败得失的原因。这段对话,堪称是对张士诚失败原因的一次精辟的全面总结。

书生说:“吾乃为公陈兴亡祸福之计,愿公安意听之。”书生接着说:“知天数乎?……公初以十八人入高邮,元兵百万围之,此时如虎落井中,死在旦夕。一旦元兵溃乱,公遂提孤军乘势攻击,东据三吴,有地千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此项羽之势也。诚能于此时不忘高邮之危,苦心劳志,收召豪杰,度其才能,任以职事,抚人民,练师旅,御将帅,有功者赏,败军者戮,使号令严明,百姓乐附,何特可保三吴,天下可取也!”

(《皇朝平吴录》)

张士诚听了,瞪大眼睛说:“这么好的主意,你怎么当初不来跟我说呢?现在再说也晚了呀!”

书生说:“吾彼时虽有言亦不得闻也。何则?公之子弟亲戚将帅罗列中外,美衣玉食,歌妓舞女,旦夕酣宴,身衣天下至美,口甘天下至味,犹未厌足。提兵者自以为韩、白,谋画者自以为萧、曹,傲然视天下不复有人。当此之时,公深居于内,败一军不知,失一地不闻,纵知亦不问,故沦至今日。”

(《皇朝平吴录》)

听到这里,张士诚说;“我现在也是又恨又悔,那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书生说:“现在只有一条路,投降朱元璋,不仅能保全你的身家性命,还能保全城百姓。”

张士诚听了,半天没有说话,最后叹口气说了一句:“再让我好好想想吧。”

张士诚最终没有投降,落得个杀身的结局。这位书生对他生平胜败的总结,其实也说出了朱元璋取胜的原因。朱元璋既有苦心劳志的奋斗,又无美衣玉食、歌妓舞女的享乐,更无盲目自傲,所以朱元璋从群雄中的最弱势、最底层,终于走到了最高点。

平汉、平吴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两步,到了现在把主要对手都消灭了,他可以称王,甚至称帝了吧?可是还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皇帝。

朱元璋虽然被封为吴国公,可他还是小明王韩林儿的部下,用的是龙凤年号。他的吴国公也是小明王封的。

朱元璋要是想称王称帝,那怎么安置小明王这位宋龙凤皇帝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