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16

第16章 血染鄱阳(2)

这个张子明从朱元璋那里回洪都,在湖口被陈友谅部下俘获。陈友谅劝他投降,说:“你要是能够去城下帮我诱降城里守军,我不但不杀你,还给你富贵。”张子明说:“行。”于是他被押到洪都城下。陈让他向城里喊话,张子明就喊道:“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且至矣!”这一下子不但没能诱降,反而助长了城里守军的士气。陈友谅恼羞成怒,杀了张子明,再去攻城,城里更是牢牢坚守。转眼间就到了七月,洪都这场攻守的拉锯战一共打了八十五天。后来朱元璋在回顾这场战役时说道:如果陈友谅当时不围攻洪都而是顺流而下,直扑应天,那恐怕就不是今天这种情况了。

这一年的七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放弃包围庐州,转向洪都,他亲率二十万大军来解洪都之围。

陈友谅见洪都久攻不下来,朱元璋又率大军前来救援,不得不放弃攻打洪都,回师迎战。等到朱元璋的水师进军到鄱阳湖康郎山的时候,陈友谅已经列巨舰迎在那里了。于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就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这时候朱元璋的军队士气虽盛,却没有陈友谅水军那些巨舰,加上陈友谅这次是来拼命的,又有所准备,这场仗谁胜谁败,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朱元璋见敌船巨大,而且首尾相连,下令将战船分为二十队,备好火器弓箭,在接近敌船时,先发火器,然后是弓箭,力争与敌船短兵相接打肉搏战。

第二天,双方正式开战,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身先士卒,击败敌军前锋,缴获了一艘巨舰。朱元璋的军队士气大振,又乘风发火炮轰击敌船。陈友谅战船二十多艘被烧,死伤甚众。战斗之中,连徐达的战船也被火烧着,朱元璋派人支援,众将士死战,才击退敌军。

就在这时候,陈友谅部下勇将张定边率舟师拼死冲向朱元璋的战船。朱元璋连忙下令后退。可是船搁浅不能动,眼看张定边就要攻到船上。危急之间,船上有一名下级军官,名叫韩成,赶紧穿上朱元璋的冠袍,故意让敌方看着跳入水中。张定边果然以为朱元璋投水了,注意力放到水上,对朱元璋那艘船的攻势有所缓解。常遇春连忙赶来救援,一箭射中张定边。恰好这时候朱元璋手下的战船也来救援,因为船行很快,冲起波浪水涌,朱元璋那艘战船才趁机摆脱搁浅困境。韩成却代替朱元璋牺牲了。这段故事被后人记述下来,就叫“韩成救主”。当时天色已晚,双方暂时收兵。

次日再战,陈友谅战舰巨大,朱元璋的战舰较小,双方接战时,陈友谅那边从上向下打,朱元璋这边从下向上打,这就跟攻城和守城一样,仰攻的一方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朱元璋看到将士败退,下令督战队斩杀队长十余人,可是仍然不能止住败退之势。部下有人出主意说,看起来不是部下不肯拼命,而是敌人的战舰太大,我方的战船太小,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最好是用火攻。朱元璋于是下令找来一些渔船,装上干草火药,组成敢死队,趁着天色将晚,悄悄逼近敌舰。天晚时渐渐刮起东北风,敢死队的将士乘风纵火,小船上的火药爆炸,立即将敌舰点燃。陈友谅的大船为了作战方便,首尾相连,无法立即分开,一舰燃烧,立即蔓延到所连的其他舰船,大火顿时熊熊燃起。朱元璋乘机挥军而进,一场混战,陈友谅损失惨重,两个弟弟和手下丞相先后战死。不过这场战役朱元璋也损失不小,主要将领丁普郎、张志雄也都战死。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将领,特别建了南昌功臣庙和康郎山功臣庙,每年按时祭奠。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之所以直扑朱元璋的指挥战船,是因为朱元璋的船桅杆是白色的,看上去目标分外分明。朱元璋总结经验,当天夜里就让人把所有船上的桅杆都漆成白色。这边陈友谅也总结白天作战的经验,布置手下将士们,第二天主攻有白色桅杆的船。可是第二天临战的时候一看,朱元璋那边的战船桅杆全都是白色的,分不出哪一艘是朱元璋的了,头天夜里布置的战术都派不上用场,朱元璋又占了先机。

第二天的战况更加激烈,两军相持不下。史书中记述说,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双方大战一个时辰,不分胜负之时,刘基突然跃起大呼,朱元璋回头看着刘基,就听他挥着双手大喊道:“难星过,急更舟!”朱元璋急忙换了一条战船,还没有坐定,刚才所乘的那只战船就被陈友谅炮火击碎沉入湖底。这些传奇式的记述,可信度不大,不过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战况的激烈程度。

双方连续作战几天,都感到筋疲力尽,对峙于湖上,一连几天,谁也不敢退兵,但是谁也不敢轻举进攻。

据说在关键时刻陈友谅手下的主要将领发生了分歧。右金吾将军主张焚舟登陆,先回湖南,谋为再举。左金吾将军则认为今虽不利,而我师犹多,戮力一战,胜负未知。陈友谅想了想,同意了右金吾将军的意见。陈友谅这个人生性暴虐,左金吾将军一看自己意见不为所用,心里深感不安,唯恐陈友谅因作战不利迁怒于自己,散会后找个机会干脆去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将军一看左金吾将军投降了,心想这事情还是因为自己跟左金吾将军意见相牾所致,心中也深感不安,于是也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力量就被削弱了许多,这场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一场生死决战打到这个份儿上,双方对峙之中,朱元璋就开始采用心理战术了。他写信给陈友谅说:“公乘尾大不掉之舟,殒兵敝甲,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乎!”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

陈友谅见到朱元璋的书信,果然大怒,扣留了使者,又让人把俘虏来的朱元璋的士兵全部杀掉。这时候朱元璋却对俘虏来的陈友谅部下士卒有伤的治伤,有病的医病,全部都释放了,还下令祭奠陈友谅战死的弟侄将士。这样一来,陈友谅部下将士们心里面可就有一个比较了,那还用说吗?是朱元璋仁义呀!相持之中,陈友谅又败了一仗。

朱元璋见局势已定,就派兵控制了湖口,把陈友谅战船困在湖中,使其不能退回长江。然后又不断写信给陈友谅,搅乱他的军心。陈友谅被困在湖中,军粮已尽,到洪都抢粮,结果粮食没抢到,又被朱文正烧掉了一些船只。

一直到八月中,陈友谅走投无路,冒死突围,朱元璋率军追击,奔走数十里,双方激战五六个时辰,陈友谅舟师损失殆尽。

朱元璋虽然胜局已定,但是不知陈友谅死活,不敢轻举妄动,派了人前去陈友谅军中刺探,结果派去的人都被杀掉,没能回来。直到有陈友谅部下士卒前来投降,才从他们口中得知陈友谅战死的准确消息。说起来陈友谅之死也真的有点偶然性,他是在战船上指挥战斗的时候,被流矢击中眼睛,贯穿头颅而死的。

陈友谅一死,部下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只有张定边趁夜晚用小舟载了陈友谅的遗体,带上陈友谅之子陈理,逃回武昌。

这场战役朱元璋虽然获胜,但也已经筋疲力尽,又怕张士诚乘虚而来,不敢乘胜再取武昌,到了九月,就班师回应天去了。

打败陈友谅,朱元璋去掉了一个强敌,据说他当时曾经感慨道:“天下不足定矣!”除了陈友谅,其他的人真算不上是朱元璋的对手了。

不过这场仗朱元璋胜得也实在侥幸,所以他事后对刘基说,我当初没听你的话,去解安丰之围。幸亏陈友谅没有来攻应天,而是去打洪都,洪都守将们又坚守三个月,不然的话,后果实难预料呀!

三、柯陈二姓

朱元璋回到应天,部署了军队,到了这一年十月,留下徐达率部分将士驻守应天,以防张士诚,自己亲率大军再征武昌。朱元璋这是要乘胜而进,彻底消灭陈友谅的势力。

这时候陈友谅虽然已死,但其余部在张定边率领下,固守武昌。武昌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朱元璋围攻数月,硬是攻不下来。直到第二年二月,朱元璋的军队攻下城东高冠山,占据了俯视城中的高地,又袭击了岳州来的援军,武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见时机已到,在军事行动的同时,又展开心理攻势,不断派人劝降。守将张定边见大势已去,跟陈友谅儿子陈理一起开城投降。陈友谅建立的大汉,至此为朱元璋所灭。

朱元璋打胜了这场生死之战后,有一天,一个儒生前来求见。这个儒生求见朱元璋不为别的事情,就是专门来找他讨论这场战役的得失的。

儒生说:“当初在九江打败陈友谅后,您为什么不乘胜进攻武昌,却要回师?如今虽然取胜,可是多费了不少力气。”

朱元璋回答说:“你是读书人,听说过‘覆巢之下无完卵’吗?陈友谅兵败之时,我难道不知乘胜追击吗?可是兵法上说‘穷寇勿追’。如果我追得太急,他们必定死斗求生,那损失可就大了。我让他们残兵败将暂且回去,他们看到大势已去,人各有偷生之念,喘气还来不及呢,怎么还敢再战?我以大兵压境,再下功夫劝降,不伤将士性命而获胜,这不是大好事吗?”

那位儒生听了,也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远见。

朱元璋跟陈友谅真正的生死之战,就是洪都和鄱阳湖的战役。这两次战役朱元璋都很有那么一点侥幸,一点偶然性。首先是陈友谅犯了战术错误,没有直接进攻应天而是围攻了洪都。而他围攻洪都,又遇上朱文正、邓愈等人拼死守城,把陈友谅的军队牵制在了鄱阳湖畔,最终形成鄱阳湖大战。而在鄱阳湖大战中,如果张定边那次攻上朱元璋的战船,或者朱元璋被流矢射中而死,战局仍然随时会发生变化。

可是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胜败,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了。

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这场斗争当中,朱元璋本来是处于弱势的,无论军队还是地盘,都不如陈友谅。可是陈友谅早早杀死徐寿辉,自己称帝,又为人强暴,不得人心。朱元璋却一直尊奉小明王韩林儿,也没有投降元朝,做的事上得了台面,又能收买人心为己所用,到了关键时刻,将士们肯为他卖命,光是在康郎山战死的重要将领就有三十五人,在南昌战死的重要将领也多达十四人。

相比之下,陈友谅的部将除去张定边等少数几个忠勇之士外,大多数不如朱元璋的部将。再有,朱元璋身边谋臣众多,帮助一起谋划战略战术。陈友谅对部下驭之过严,他的意见部下谁也不敢违背,他一颗脑袋作决策,要是一错再错,战局就很难改变了。

所以后人在评议他们之间的胜败时说,“太祖屡挫而气不折,友谅小胜而志益骄,此明之所以兴,汉之所以亡也。”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

这很能反映出他们之间的优劣差距。

还有一个小故事:朱元璋灭掉陈友谅以后,江西地方把陈友谅用的一张床送来给朱元璋。那张床是镂金制成的。朱元璋看到后,对周围的人说:“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耶!一床工巧若此,其余可知。穷奢极侈,安得不亡!”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亡国皇帝,他在宫中用的尿壶,居然也是用金银珠宝制成的。这都是亡国之君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陈友谅虽然失败了,可是我认为他仍然算得上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红巾军的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儿子陈理后来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不过朱元璋对他总归是不放心,后来又把他安置到朝鲜去了。

据说陈友谅失败以后,他的后人中也有隐名埋姓的,在长江边上居住下来,有的还改姓为柯。老百姓中间很多人还是怀念陈友谅的。长江里面不是有鳄鱼叫扬子鳄吗?明朝人把它们叫猪婆龙,猪婆龙的猪,跟朱元璋的朱同音,一些老百姓就说,猪婆龙为害长江,人见人怕,只有打鱼的柯、陈二姓人不怕,他们还敢吃猪婆龙。柯、陈二氏,就是陈友谅的后人,也都是江上打鱼人。

朱元璋消灭掉了劲敌陈友谅,虽然一统天下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也还有些难题等着他去解决:跟他敌对的张士诚还在,元朝政权也还在,小明王韩林儿这个傀儡也还在。

朱元璋怎么去解决这一个个的难题呢?我们下一次再说。

明代高速战船——走舸

明代的战船发展迅速,种类也较多,走柯是一种轻便高速的战船,来去如飞,便于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