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炎是个聪明人,他既然知道了刘基的心思,就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个好办法:让使者把刘基送的宝剑还给刘基,并给刘基带去了一首诗:
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只是阴山太古雪,为谁结此青芙蓉?
明珠为宝锦为带,三尺枯蛟出冰海。
自从虎革裹干戈,飞入芒砀育光彩。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时见蜿蜒走虚室。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
(陈田《明诗纪事》甲笺卷三)
看到送出去的宝剑又被送回来,刘基不由吃了一惊,这分明是绝交之举呀!可是读罢孙炎的宝剑诗,他不由得钦佩而且折服了。
其实刘基也早已听闻孙炎的大名,知道他也是个当世的才子。像孙炎这么有才华的人物都心甘情愿跟随朱元璋,朱元璋如今又崛起于群雄之中,想必有其过人之处。刘基明白,孙炎把宝剑还给他,让他持之献明主,说明在孙炎眼里,朱元璋就是明主。孙炎还暗示刘基要是把宝剑献给朱元璋,就好比大旱之岁而得甘霖,那可是感天动地顺乎天意的事情呀!刘基虽然不能立下决心,但是也有些心动,他想,不妨应朱元璋之召前往应天府,看看这位朱元璋是何等人物!
刘基把家里面的事情安排妥帖,把乡兵们交代给兄弟管理,一切妥当后,便动身前往应天去。这一回去的还不止他一个人,跟他一同前往的还有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和金华的宋濂。
听说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个人要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大喜过望。这四人可不是那些跟随他起事的平民百姓,也不是那些地方老儒可比,他们可是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他们的加入,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朱元璋队伍的素质。
元朝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小明王龙凤六年,公元1360年,暮春三月,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个人来到了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朱元璋当然要表现出对于这些重要人物加盟的重视,首先给予几位重要人物在军中合适的位置,同时在应天城里专为这些人修建住所。
《明史》记述这段历史时说: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明史·刘基传》)
这四个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当然不能照旧例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他们一到应天府,朱元璋立即给予隆重接见,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呢?朱元璋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明史·章溢传》)
意思是说我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委屈四位出山劳动了。为什么说委屈四位了呢?这当然是朱元璋的客气话,可是他这么说也是因为这时候他朱元璋不过是小明王下面的一个地方官员,这四个名人肯为他所用,那不是有点屈才吗?可是“我委屈你们四位先生,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天下百姓”,这动机可就十分高尚了,你看朱元璋多会说话!
接见完了,朱元璋立即给他们安排了职务。四个人当中,宋濂的任职是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叶琛、章溢都是营田司佥事。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小明王龙凤政权的官员,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宋濂任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就是统管了朱元璋辖下的全部学校教育事务。这种安排应该说是人尽其职的。叶琛有管理地方的才能,当初曾经帮助元朝地方官员守处州,所以朱元璋先给他安排一个营田司的佥事,就是管理军队屯种的副职,不久又让他去当洪都知府,跟大将邓愈一起镇守地方。后来因为部下叛乱,他被捕不屈而死,成为明朝开国死难先烈。章溢也在元朝官员幕府当过谋士,管理过“义兵”。
朱元璋初次接见他们四个人的时候,就谦虚地向他们求教问政:“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明史·章溢传》)
谁有德,谁不乱杀人,谁就能统一天下。其实当初朱元璋攻克太平,地方耆儒陶安就说过类似的话。不过史书中说朱元璋还是“伟其言”,很赞赏并重视他说的话。
四个人当中只有刘基没有立即任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刘基曾任元朝官员,不肯立即改变身份加入朱元璋队伍的缘故。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朱元璋这时候也不大好安排他。刘基的地位比前面那三位都要高些,他曾经当过元朝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在朝廷上也有一定影响。朱元璋总不能让他一来就当行省长官吧?朱元璋自己也不过是行省左丞相。这个官要是给小了,不合适;要是给大了,怎么摆平那些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们?所以朱元璋干脆就不给刘基任职,让他在身边当了一名专职的军师谋臣。
四个人的职位安排好了,还得有个体面的住所呀。朱元璋在应天城里面大兴土木,专门给这些引进的高级人才修建了“礼贤馆”。“礼贤”就是以礼对待贤人,贤人就是有德有才的人,这就是表现对人才的足够尊重。所谓“礼贤馆”就是给这些高级人才修建的住所,好比我们今天引进人才的高级公寓。你看,从那时候起,引进人才首先就得提供好房子才行。
说来事情也真巧,刘基他们几位刚到应天,就有了用武之地。
三、龙江之役
就在这一年五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大军攻打朱元璋属地的太平城。太平城池一面临着长江,本来是不大好攻取的,可是陈友谅的战船巨大无比,从江面上进攻,船尾就跟城墙一般高,不用什么云梯就直接攻上了城头。太平的守将花荣虽然是朱元璋部下一员勇将,可是面对陈友谅大军,孤城难守,结果城陷被俘。他不肯投降,被乱箭射死,成了朱元璋建国前牺牲的又一位烈士。
陈友谅攻陷太平后,立即进兵采石。看着江面上数不清的巨舰、蔽空的旌旗、身披战甲的将士,陈友谅踌躇满志。他自认为成就大业的时机已到,于是让人杀了徐寿辉这个傀儡皇帝,也不去选择什么黄道吉日,就要自称皇帝了。行军作战之中,哪有合适的宫殿让他举行登极仪式?陈友谅果然是位草莽英雄,他什么也不顾忌,就把采石矶上的一座五通庙当作临时的行宫,也不选什么好时辰,在大风雨里即皇帝位,建国号为汉,然后挥师沿长江而下,直扑应天而来。
要说朱元璋这几年也发展得不错,可是在实力上还是比不上陈友谅,尤其是水军。大家别忘了,陈友谅本人就是打鱼出身,风里来,水里去,对行船不陌生,所以也就必然重视水军。他这一次沿江而下,那些舰船都巨大无比,名称就很是吓人:塞断江、撞倒山、混江龙、江海鳌,共有一百多艘,那气势真是要把朱元璋一口吞掉。而且这一次陈友谅前来,也没忘了跟下游的张士诚联手,说好东西夹攻,灭掉朱元璋,谁占的地方归谁。
虽说元末乱世,群雄纷争,谁有本事谁就占地为王,可是陈友谅这次攻打朱元璋却师出无名,没有什么道理。他跟朱元璋虽然各自为政,但大家可都是反抗元朝统治的义军。张士诚算什么呀?那是受到元朝招安的割据势力,陈友谅跟他联手打朱元璋,多少有点跟外人联手打自己战友的意思,说起来并不光彩。
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农民军内斗的情况呢?这主要还是因为元朝大势已去,群雄能者为王,势力强大的就想打败对手,统一天下当皇帝。陈友谅虽然已经当了皇帝,可那只是自封的,天下还是群雄纷争的局面。在这场群雄纷争中,对于陈友谅来说,朱元璋是他最强大的对手,是心腹之患。除掉朱元璋这个对手,这个天下就差不多是他姓陈的了。
面对陈友谅的大军压境,朱元璋连忙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准备跟陈友谅决一死战。
对于这次战役,史书中的记述各不相同,一个说法是,当时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的主张先夺回太平,有的主张朱元璋亲自率军迎击,都被朱元璋否定了。最后由朱元璋亲自定计,设伏龙江湾。这时候正好刘基从外面来,听到朱元璋的决策,大加赞赏。
是时陈友谅将入寇,诸将议欲上自将御之,纷纷莫能定。上曰:“今天道后举者胜,若伏兵江岸俟其至而击之,可以成功。”基适从外至,因赞曰:“上言是也。”
(《明太祖实录》)
可是关于这次战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明史·刘基传》)
按照这个说法,这场战役的总设计人就是刘基,而不是朱元璋了。有的学者对于后一说法有所怀疑,认为刘基刚刚到朱元璋军中,这样决定性的战役就由他担任总设计人,可能性不大。但是其实这并非绝无可能。这时候刘基刚刚来到朱元璋军中,正是他表现军事才能的机会。如果他来到朱元璋军中,遇到这么重大的战役而毫无建树,只是附和朱元璋的主张,恐怕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和他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了。
不管是朱元璋自己的主意,还是刘基给他出的主意,朱元璋最终决定不去攻打太平,也不去迎击陈友谅,更没有出逃、投降,而是设伏龙江,迎战强敌。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康茂才以前跟陈友谅是好朋友,他家中的老仆人也跟陈友谅认识。朱元璋就让康茂才的老仆拿着信去找陈友谅,说愿意做内应。等到陈友谅大军一到,他就在江东桥接应,到时候喊“老康”就行。
信送出去以后,朱元璋就布下埋伏,自己亲自到卢龙山上指挥,又把原本是木桥的江东桥连夜改建成了石桥。一切布置妥当,只等陈友谅来上钩。
陈友谅得到康茂才的信,不由大喜,连忙率军疾进,并且亲自率领主力来到江东桥。
可是等到他率军来到江东桥时,大吃一惊。明明那江东桥原本是个木桥,可是怎么找不到那座木桥了?眼前分明只有一座石桥?陈友谅心里疑惑,只好连声喊“老康”,哪里还会有人答应!正狐疑间,只见山上黄旗一展,这正是朱元璋发起进攻的命令,顿时伏兵四起,陈友谅见势不好,无心恋战,想要撤退,可哪里还有退路,被朱元璋的伏兵围起来一顿猛打,溃不成军,有被杀死的,有掉进江里淹死的,还有两万多人被俘。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逃走,那上百艘战舰也都落入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乘胜追击,不但收复了太平,还占领了安庆、信州、袁州。张士诚本来是跟陈友谅约好一起打朱元璋的,这会儿一看陈友谅被打败,就按兵不动,不去给自己惹麻烦了。
这场龙江战役朱元璋大获全胜,不仅军中上下高兴,就连小明王也高兴。第二年正月,小明王就给朱元璋加官,封他当了吴国公。
龙江战役可以算是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力量对比的一个转折点。自这场战役以后,朱元璋的力量日益壮大,陈友谅的力量日益衰败,陈友谅占有的一些地盘也慢慢落到了朱元璋手里。
到了至正二十一年,也就是小明王龙凤七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主动对陈友谅发起进攻,先是率大军包围了安庆。陈友谅手下守卫安庆的大将名叫张定边,非常能打仗。朱元璋军久攻不下,谋臣刘基感到这里面有问题,因为陈友谅和张士诚都跟朱元璋作对,说不定什么时候,张士诚会从后面趁火打劫一把,这对朱元璋很不利。刘基就劝朱元璋放弃攻打安庆,转去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朱元璋听从建议,率水军沿江火速而上,神不知鬼不觉,把江州包围起来,毫无准备的陈友谅还以为是神兵从天而降,只得携妻儿老小连夜逃往武昌。
江州被攻下后,洪都,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就孤立了。陈友谅手下驻守洪都的官员分成两派,有的主张投降朱元璋,有的反对投降。这些反对投降的人,主要是心存疑惧。他们跟朱元璋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是老对头了,恐怕投降以后没有好果子吃。商量来商量去他们觉得如果能保住部下军队,虽说投降了,也还有自己的本钱,有点儿风吹草动,还能有条退路。于是他们就派人去江州找朱元璋谈判,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改编原有部队。朱元璋一听这条件,立刻就要发火,这时候刘基在后面踢了踢他的座椅,朱元璋立刻明白过来,满口答应对方要求,结果不用一兵一卒,又拿下了洪都。这样一来,江西就都归了朱元璋了。
正当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发展形势大好的时候,全国形势却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差点儿就影响到朱元璋政权的命运。
是什么样的形势变化呢?我们下一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