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却退后一步,仔细看着。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赋予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专注地修改着,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与友人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仅有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喟叹,他将湿布蒙上女性正身像,扔下刮刀,就像像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般温存关怀。然后,他转身要走。在他快走到门口时,终于看见了我。他凝视着我,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的客人。显然,他对自己的失礼感到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人感动。那时,人们领悟了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注,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28.罗伯特·洛西斯: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罗伯特·洛西斯在哈佛大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包括三组学生和三组白鼠。
他告诉第一组的学生:“你们非常幸运,你们将训练一组聪明的白鼠,这些白鼠已经经过智力训练变得非常聪明了。”
他又告诉第二组的学生:“你们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很聪明,也不太笨。它们最终可能会走出迷宫,但不能对它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它们仅有一般的能力和智力,所以它们的成绩也将为一般。”
最后,他告诉第三组的学生说:“这些白鼠确实很笨,如果它们走到了迷宫的终点,也纯属偶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自然它们的成绩也将很不理想。”
后来学生们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白鼠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有趣的是,所有作为试验品的白鼠实际上都是从随机取样并分组的。实验之初,三组白鼠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实验结果呢?显然是由于实施实验的三组学生对白鼠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换言之,由于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看法,便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上述实验结果后来又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这次实验是由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师被告知:“你很幸运,你的学生天资聪颖。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捉弄你。他们中有的人很懒,并会要求你少布置作业。别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担心题目太难。如果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倾注着真诚的爱,他们将可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另一位教师则被告知:“你的学生智力一般,他们既不太聪明也不太笨,他们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期待着一般的结果。”
在该学年底,实验结果表明,“聪明”组学生比“一般”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整整领先了一年。其实,两组学生都是一般学生,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态度不同,从而对待方式也不同。其中一位教师把这些学生看作是天才儿童,因而就作为天才儿童来施教,并期望他们像天才儿童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正是这种特殊的对待方式,使得一般学生有了突出的进步。
29.鉴真和尚:泥泞的路才能有脚痕
善于化解心中之结,才能走过泥泞的路。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没有起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
选择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不经历风雨,没有起伏的人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有任何的收获。只可惜有许多人知道放弃而不懂得如何放弃。
30.罗斯福:有舍才有得,不是随便说说
当你面对放弃时,你会主动去选择吗?
有个男孩患了小儿麻痹症,落后的医学无法完全医治他,他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青年时代都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是一名需要照顾的人,说白了,他就是“残废”。在别人或怜悯、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打击了。他的名字叫罗斯福,美国人。
有那个男人太高傲了,他的思想特立独行,充满了叛逆,为此,皇帝很讨厌他,想狠狠地教训他一次。如果砍头,那也罢了。但是,皇帝阉割了他!这种奇耻大辱几乎可以毁灭一个男人的终生啊!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不再是一个正常人,甚至连“残废”的称号也不配!他是谁?他是司马迁,中国人。
他是米谷商人的儿子,家庭富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他自小便是个驼子。在别人眼中,他常常沦为小丑、笑料。他是孤独的,世界与他之间一直拉开着巨大的距离,他难以逾越那道鸿沟。他成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他叫阿德勒,奥地利人。
罗斯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司马迁发奋著述,终成辉煌《史记》,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阿德勒则不为多数人了解,但是,他独树一帜的心理学思想却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
他们的成就与他们的缺陷形成鲜明对比。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成功者离不开自卑,他们必须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走出自卑的阴影,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补偿。
他们都放弃了生命中的一些东西,但他们又都选择了奋斗,所以他们是成功的伟人。
31.源太郎:小事成就大业
大事小事的划分,关键在于你的选择,只要选择对了,你的小事也就成了大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擦鞋绝对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职业,如果有人以此终生为业,那他一定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实际上呢?我们却想错了,一个名叫源太郎的日本人,就是凭借擦鞋,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多年前,身为化工厂工人的源太郎失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从此就迷上了这种工作,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擦鞋匠,他就千方百计地赶去请教、虚心学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源太郎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擦鞋方法别具一格: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鞋油也自行调制。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匠心独运的一番擦拭,无不焕然一新,光可鉴人,而且光泽可保持一周以上。更绝的是,凭着高深的职业素养,源太郎与人擦肩而过时,便能知道对方穿何种鞋。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可以说出这人的健康和生活习惯。他的精湛技艺,打动了东京一家名叫“凯比特东急”的四星级饭店,他们将源太郎请到饭店专门为顾客擦鞋。
令人惊讶的是,自从源太郎来到“凯比特东急”之后,演艺界的各路明星一到东京便非“凯比特东急”不住。一向苛刻挑剔的明星们对此情有独钟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享受一下该店擦鞋的“五星级服务”。当他们穿着焕然一新的皮鞋翩然而去时,他们的心里深深地记下了源太郎的名字。
源太郎炉火纯青的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非同凡响的效果,为他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他的老主顾不仅来自东京京都、北海道,甚至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在他简朴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发往各地的速寄纸箱。如今的源太郎,早已成为“凯比特东急”的一块金字招牌。
源太郎的努力,为他自己创造出一份辉煌的业绩。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哪一件小事不能成就大业呢?
32.帕瓦罗蒂:只选择一把椅子
想同时坐两把椅子的人,也许连一把也坐不成。
有人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讨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师范院校毕业之际自己问父亲的一句话。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还是做歌唱家呢?”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下去。”
帕瓦罗蒂选了一把椅子——做个歌唱家。经过7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7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
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切合实际的理念!这就是说,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会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将其攻下。确定了目标,那就只能一条道路走到底,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同行者寥寥。你只有“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将它走完。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超然气度。
人们难得有自知之明,因此往往不甘于枯坐在一把椅子上。
选择,与其说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倒不如说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得更好而做出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优化。只选一把椅子,意味着选准全力以赴的事业了,也选择了自我的尊严乃至全部的生活。就像贝多芬与音乐、毕加索与绘画、柏拉图与哲学、司马迁与史学、曹雪芹与文学……他们选定的唯一一把人生座椅,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及在后世的声誉。
33.比尔·盖茨:不要等待太久
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
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达到65亿美元,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成为美国第二富豪。
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了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来补充知识。值得思考的是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34.沈从文:坦言失败
选择坦言失败要有相当的勇气,很多人都是随意就把它放弃了。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才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为时不长,便以灵气飘逸的散文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