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06

第6章 三画(1)

大厦将崩,一木难扶

原著

《三国演义》第35回:“天地反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释义

眼看着大厦将要倒塌,仅靠一根柱子怎么能支撑得住呢?喻指大势已去,形势危急,靠个人力量难以扭转困局。

出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徐稺传》卷53:“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任恺既失权势,不复自检括。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拶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文中子)退而谓董常曰:‘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唐·杜甫《水槛》诗:“扶颠有劝诫,恐贻识者嗤。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宋·李之仪《鉴然亭》:“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元·王义山《挽竹芗龚侍郎》诗:“一木难支大厦倾,阖门判却赴波鲸。”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地舆》卷1:“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明·梁辰鱼《浣纱记》第20出:“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大厦将倾,一木怎扶?”明·吾邱瑞《运甓记》第7出:“三尺青萍,素负斩邪之志;一腔赤胆,每怀报国之忠。只是将倾大厦,非一木能支。”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其如天命不眷,万姓离心,大厦将倾,一木如何支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量你这个寡将,怎敢当吾?岂不闻古人有言: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你看我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替天行道,济困扶危,早来就降,免汝一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4卷:“大势已去,时不财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明·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10回:“大厦将颠,非一木可支。隋失其德,民叛士散,天下之势,郡守所知。”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6回:“怎知当今圣上十分伶俐,把咱爷贬到凤阳,你众孩子们可晓得古人讲得好:大厦将倾,一木怎支。”清·李渔《玉搔头》第10出:“只恐怕千间大厦,非一木可以支撑。那时节呼应不灵,求援无策,如何是好?”清·王城《提督陈忠愍公殉节诗》:“一木难支大厦倾,将军殉节万民惊。”清·叶廷管《鸥波渔话·劫灰录》:“芾翁题一律云:一木难支大厦倾,东南半壁尽降城。”清·魏源《默觚·治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8回:“一木焉能支大厦!贼势如此猖狂,曹州地方辽阔,偏又遇着这一个高知府,本城绅士中又无勇敢之才,又可惜天河楼的武解元上省去了,如何是好?”清·无名氏《海角遗编》第1回:“清国兴师伐大明,封疆职守任非轻。将军尽瘁巡江海,一木难支厦屋倾。”清·无名氏《闽都别记》第12回:“古言: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况七级浮屠如泰山将倒,纵使女皇再世,斩截鳌足,足可撑之不倒,安能搬之以正。”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25回:“早知一木难支大厦,但因名义至此,死不足恨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原著

《三国演义》第80回:“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

释义

大道理能够实行,不把君位作为世袭私有物。意指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美好的理想社会。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等的。”

出典

汉·戴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例句

唐·徐铉《齐王赠太弟哀册文》:“赫矣元后,烝哉古风,不私其子,天下为公。”明·李贽《答耿中丞书》:“夫以率性之真,推而广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

万夫不当之勇

原著

《三国演义》第49回:“诸葛亮神机妙算,人不可及。更兼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坂时否?”《三国演义》第53回:“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三国演义》第63回:“年纪虽高,精力未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住城郭,不竖降旗。”《三国演义》第82回:“臣有大将二员,一名李异,一名谢旌,俱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国演义》第87回:“使一枝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领本部兵离了大寨,来迎蜀兵。”《三国演义》第92回:“时有西凉大将韩德,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引西羌诸路兵八万到来。”《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曰:‘张郃乃魏之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汝非敌手。’”《三国演义》第110回:“钦中子文淑,小字阿鸯,有万夫不当之勇,常欲杀司马师兄弟,与曹爽报仇,今可令为先锋。”

释义

英勇顽强,勇猛过人,可以抵挡众人之力。意指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所向无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英雄豪杰赞赏的经典语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