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50

第50章 十五画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原著

《三国演义》第21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释义

虎豹撞破铁笼奔逃远去,蛟龙顿开金锁自由行走。喻指摆脱束缚,逃离险境,重新获得自由。

例句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4折:“恰便似顿开金锁飞龙子,摔碎雕笼放凤雏,才出的这宫门去。”元·无名氏《锁魔镜》第1折:“这一箭恰便似摔碎玉笼,飞腾彩凤,早则么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周朝俊《红梅记》第17出:“折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张四维《双烈记》第34出:“传令不可泄漏,即时起兵。正是:摔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1:“徐用身边取出十两银子,付与朱婆做盘缠,引二人出后门,又送了他出了大街,嘱咐小心在意。说罢,自去了。好似:捶碎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0:“放开丝缰,二十个马蹄,如撒钹相似,循着大道,望常山一路飞奔去了。正是:拆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2:“盐船上人正当睡熟,更无一人知觉。这才是:拆破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0回:“王神姑得命,好似踹碎玉笼飞彩凤,透开金锁走蛟龙,出了辕门,照着本国抱头鼠窜而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4回:“只说要买孝绢,径出城外,雇了长行头口,到码头上,搭在乡里船上,往苏州原籍家去了。正是: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众人得了个性命,往外飞跑。正是:敲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1回:“这韩道国就把王汉小郎并两个丫头,也跟他带上东京去。雇了二大辆车,把箱笼细软之物都装在车上,投天明,出西门,径上东京去了。正是: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2回:“连忙上马,开了山门,找路而去。这一去,正所谓:暗放玉笼飞彩凤,私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5回:“拜毕,便抱了孩子,跳上马夹一夹,那马如风似电的向北去了。正是:摔碎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征播奏捷传》乐卷:“应龙接旨,叩首望阙谢恩,即回播州而去。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玉闺红》第7回:“此时不走等待何时,无奈挣扎着起身,轻轻摸了柴门,拔关起插,溜出门来。正是:打开樊笼飞彩凤,扭断金锁走蛟龙。”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那秀才迭两个指头,言无数句,话不一席,有分教:打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吴璇《飞龙全传》

第5回:“桂英又磕了一个头,立起身来,跟着喽罗下山去了。正是:劈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10回:“二人关会明白,章宏悄悄起身,出了宅门,一溜烟直往罗府去了。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春秋配》第6回:“看看天色将明,只得再奔前走,寻个安身所在便了。正是:劈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二度梅全传》第8回:“带了几个随身丫头,年长的老苍头,步行走出门外,来至河边。梅芳接住,迎入舟中。即刻开船,往山东而去。正是:劈开玉笼飞彩凤,挣脱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三春梦》第10回:“吴杰悄悄下了榻,密密出了衙门外,忙忙走至总镇府内报信。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蛇龙。”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第20回:“遂同红元豹收拾了行李、衣服,雇了牲口,晓行夜宿,一直奔走杭州西湖云了。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遁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43回:“秦王十分感激,提刀上马,即回牢口关去。正是:踏碎玉笼飞彩凤,放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好逑传》第2回:“狱官不敢推辞,只得领命,到通政司去达上。只因这本一上,有分教:打碎玉笼,顿开金锁。”清·无名氏《情梦柝》第11回:“若素即与采绿扮起男妆,将行李搬至舟中,拜别卜氏,从后门走了。正是:劈破玉龙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蜜蜂计》第1回:“遂站起身向外而行,犹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正是:打开玉笼飞彩凤,顿断金索走蛟龙。”

擒贼定须擒贼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原著

《三国演义》第5回:“(张飞)拍马上关,来擒董卓。正是:擒贼定须擒贼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释义

制服敌人应当首先制服敌人的头领,非同寻常的业绩只有那些非同寻常的人才能完成。

出典

唐·杜甫《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例句

宋·朱熹《朱子文集》卷5:“语曰: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又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0:“(陈)瓘使答之曰:‘杜诗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不得自己也。’于是攻之愈力。”宋·晁说之《晁氏客语》第100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用兵之法也。”明·梁辰鱼《浣纱记》第41出:“众将官,吴王既在阳山,我们连夜赶去,杀他便了。正是:用箭须用长,挽弓须挽强。射人先射马,擒贼定擒王。”明·张凤翼《红拂记》第30出:“天色已晚,暂且收兵。明日必要追擒国王,方可班师。正是:挽弓须挽强,用箭须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明·冯梦龙《女丈夫》第33折:“自古为人须为彻,为君擒贼必擒王。丈夫自有拿云手,富贵何须是本乡。”明·杨柔胜《玉环记》第23出:“用箭须用长,挽弓须挽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覆先锋,有何钧旨?”明·李梅实《精忠旗》第9折:“挽弓须挽强,用箭须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3:“马上之贼,只当看大的射,不可射人。谚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是也。”明·罗懋登《西洋记》第80回:“自古道:挽弓当挽硬,用箭要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须擒王。我和你一直杀进去,擒了他那什么元帅,却不了结了他那一股账!”明·无名氏《云台记》第35出:“即统豼貅出五阳,古云擒贼必擒王。要除莽贼图恢复,今古兴师第一场。”清·锄月山人《八窍珠》第46回:“众英雄并不追赶,收兵回营。正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清·黄小配《大马扁》第13回:“种种阻挠我,那些顽固党只恃一个太后作护符,若无太后,哪一个敢道一个不字。俗语说:擒贼须擒王。总须除了太后才使得。”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08回:“永清道:‘擒贼先擒王,射群贼何如射宋江。’丽卿道:‘路隔得远,恐射不到。’”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4回:“王贵看见,便道:‘妙吓!大哥常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一马当先,径奔王善。”清·江日生《台湾外志》卷10:“化凤合城内诸军,见山上黄盖,指曰:擒贼当擒首。随挥军杀来。”清·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3回:“因为京师乃系政治上一个最紧要的机关,又是平民公敌所在,论起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正应该在那里着手。”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35回:“自古说:擒贼必擒王。那些小校擒来,置死他也没有。”清·无名氏《锋剑春秋》第5回:“是了,这是秦兵的眼目。自古: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何不射了他这盏灯,就可以出山了。”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第33回:“三人见要掼死王老虎,吓得战战兢兢,一齐跪下,道:‘我等投降,求壮士饶命。’正是:擒贼先捉首,群凶自伏降。”清·无名氏《续济公传》第162回:“俗云:擒贼要擒王。你今日害了这厮,将后济颠僧有了准备,那不为小失大吗?”民国·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42回:“古人有言:擒贼先擒王。不取首逆,先攻王、赵,已属非计。”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74回:“(刘)锜见兀术身披白袍,骑马督阵,便奋呼道:‘擒贼先擒王。何不往擒兀术?’”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28回:“福大喜道:‘擒贼先擒王。此行定可得手了。’”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81回:“这番恐又是他煽动,擒贼先擒王,除了东后,还怕什么奕?”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4回:“古语有道:擒贼先擒王。扳倒这翁老头儿,康有为自无能为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原著

《三国演义》第32回:“(曹)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释义

利箭已搭在弓弦上,只能射击。喻指事情危急,不得不做,别无选择。

出典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曹公爱其才,而不责之。”

例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597引晋·王沈《魏书》:“陈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明·屠隆《昙花记》第16出:“真君,真君,你与萧黄流有甚分义,直恁这般庇护他,难道我孟豕韦就不做了。自古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真君,有罪了。”清·无名氏《蜃楼志》第22回:“四人慰贴慰谕,杜宠稍觉放心。况箭在弦上,有不得不发之势,因与四人尽力盘桓,四人都赞他少年勇猛。”清·汪辉祖《佐治药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嗟呼!是何言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而才士之笔端剽悍者,亦当稍留地步,勿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清·统九骚人《木皮鼓词序》:“因知心之所触,各有浅深;目之所遇,各有彼此。心动于中,目接于外,如矢在弦,发不可遏。”清·薛福成《代李相伯复何星使书》:“鄙人非不知时事之艰,然势有相迫,往往欲罢不能,所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53回:“错还入厅中,踌躇多时,总觉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违了父嘱,一意做去。”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13回:“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今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难道问卜不吉,便好罢手么?”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6回:“筠总是不乐,且见汉兵甚少,越加悔恨,怎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留守节居守,自率部众南来。”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44回:“目今又被势逼,教我再做一着,岂不是已什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只好将错就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