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1

第31章 八画(3)

例句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1折:“折末尸骸横百段,执血污黄尘。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1折:“你既没包身胆,谁着你强做保孤人?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元·无名氏《抱妆盒》第2折:“常言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我是保护潜龙掌命司,我怎肯指攀你来?”明·姚茂良《精忠记》第22出:“说那里话?自古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明·冯梦龙《新灌园》第19折:“老爷呵,腰金衣紫是何人,殉义谁怜物外身。自古忠臣不怕死,若还怕死不忠臣。”明·梁辰鱼《浣纱记》第33出:“社稷看看覆,君王渐渐昏。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明·张凤翼《灌园记》第14出:“腰金衣紫是何人,徇义捐生物外身。自古忠臣不怕死,若还怕死不忠臣。”明·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34回:“忠臣不怕死,怕死岂忠臣,今日当舍命报主。”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庄王叹曰:‘忠臣不惧死。子之谓矣!’”明·无名氏《鸣风记》第15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锦衣甘拟罪,青史永标名。”明·无名氏《单刀劈四寇》第3出:“今有四寇离城不远也,如到城下,小官问他个端的。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清·李玉《清忠谱》第5折:“明知岩穴虎方嗔,故作深山樵采人。自古忠臣不怕死,由来怕死不忠臣。”清·袁于令《西楼记》第10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51回:“元纳言自身作事,自己承当!忠臣不怕死!”清·吴璇《飞龙全传》第30回:“古云:忠臣不怕死,只愿死得其所而已。今日为国亡身,全家受戮,其中是非曲直,自有公论,老爷何必叹息!”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0回:“自古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我今奉圣上旨意,岂可不赤心尽力?若然私自回家,岂是忠臣所为?”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1回:“自古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我来探望主公,也是一番诚意,不合被两个奸王看见。”清·无名氏《闽都别记》第249回:“文龙指其腹曰:‘此中皆节义文章,岂可相逼耶!’卒不屈,元将乃械送杭州,断食死。诗曰:自古忠臣不怕死,须知怕死不忠臣。”清·无名氏《续济公传》第115回:“因说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我走什么?’”

忠孝不能两全

原著

《三国演义》第37回:“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

释义

古人认为,为君王尽忠和为父母尽孝,是不能同时兼顾的事情。

出典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使生死始终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例句

明·邵璨《香囊记》第11出:“他既有老母在堂,当元先谁着他兄弟同来赴选,忠孝怎能两全?”明·谢谠《四喜记》第39出:“忠孝不能两全,我兄弟二人断然要归去了。”明·李梅实《精忠旗》第3折:“你那里晓得,忠孝岂能两全?我如今顾不得家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40:“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二亲老迈,汝当朝夕侍奉,调护寒暑,克尽汝子妇之道!”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3回:“吾举家受公子恩养,大德当报,忠孝岂能两全。汝必亟往,勿以我为念!”明·无名氏《三教偶拈·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二亲老迈,汝当朝夕侍奉,调护寒暑,克尽汝子妇之道。”清·朱佐朝《血影石》第10折:“顷刻官骑到来,一齐拿着,那时忠孝不得两全,悔之已晚。”清·无名氏《新世弘勋》第12回:“忠孝不能两全,儿且完节,以见先人于地下。上苍有知,使我老亲无恙。”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19回:“忠孝不能两全。琨之有老父在都,未敢奉命!”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36回:“彦范归白母前,母与语道:‘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庶不失为忠臣。’”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19回:“成功阅文书毕,慨然道:‘忠孝不能两全。为禀老父,乞谅愚忠。’”

忠孝为立身之本

原著

《三国演义》第43回:“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释义

封建时代,忠于朝廷和孝顺长辈,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出典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使生死始终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例句

宋·陆游《跋东坡帖》:“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元·秦简夫《东堂老》第3折:“我如今年老也逼桑榆,端的是朽木材何足数,则理会的诗书是觉世之师,忠孝是立身之本,这钱财是倘来之物。”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2折:“忠孝者降其福禄,罪逆者降其祸灾。凡人立身者,以忠孝为本。”

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原著

《三国演义》第87回:“大队人马,各依队伍而行。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释义

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对任何事都绝不侵犯。意指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民众利益。秋毫,秋季鸟兽新长的细毛,指细微事物。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卷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卷92:“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卷1上:“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卷17:“(岑)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齐,秋毫无犯。”唐·李白《永王东巡歌》诗:“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粮仗,皆自赍持……所经千里,不犯一毫。”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7:“军行之地,秋毫无扰。”金·元好问《赠镇南军节度使良佐死节碑》:“所过州邑,常例所给之外,一毫不犯。”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2折:“因我夫主在此洛阳秋毫无犯,家无囊畜之资,亦难去科敛民财。”清·徐述夔《五色石》卷3:“自此大兵所过,秋毫无犯,百姓欢声载道,连梁山泊投降这班好汉见他纪律严明,亦皆畏服。”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4回:“大军在路,浩浩荡荡望潼关进发,于路不犯秋毫。”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51回:“实乃王者大兵所过,秋毫不犯,百姓远远观瞻圣上威仪,以及护从众王侯文武女将大臣,好不威风。”

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原著

《三国演义》第26回:“(关)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释义

披露心肝,滴沥胆汁,笔墨描述,纸张难尽。表明自己的忠诚之心,真诚之意。楮,纸的别称。

出典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隳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由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例句

汉·郎《诣阙拜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卷51:“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晋·杜弢《遗应詹书》:“望卿腾吾笺令,时达盟府,遣大使光临,使吾得披露肝胆,没身何恨哉!”隋·李德林《天命论》:“百辟庶吉,四方岳牧,稽图谶之文,顺亿兆之请,披肝沥胆,昼歌夜吟。”唐·李颀《行路难》诗:“世人逐世争奔走,沥胆堕肝惟恐后。”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唐·柳宗元《为南承嗣请从军状》:“臣虽无似,有慕昔人,虽身涂草野,死而不朽,披肝沥血,昧死上陈。”唐·罗隐《冬暮寄裴郎中》诗:“仙郎旧有黄金约,沥胆堕肝更祈祷。”唐·刘贲《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或有以系安危之机,兆存亡之变者,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宋·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故臣等披沥肝膈,屡有奏述,且乞在任,以尽疲驽。”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明·沈鲸《双珠记》第9出:“承二位尊兄屋乌推爱频周恤,沥胆披肝拟后图。”明·沈采《千金记》第26出:“众将官,当职蒙皇上之恩宠,领兵家之大权,在我者披肝挂胆,在尔者并力同心。”

披麻救火,必致自焚

原著

《三国演义》第120回:“陛下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

释义

身披麻布衣去救火,无异于引火烧身。意指自找麻烦,自取其祸。

例句

元·无名氏《折桂令》曲:“叹富贵如披麻救火,功名似暴虎冯河。”元·无名氏《赚蒯通》第3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明·无名氏《云台记》第9出:“叵耐这贼将何挺撞他,无旨归朝,分明欺君之罪。不免进入后宫劾奏,将他害了,岂不是好?只教他披蓑来救火,惹着自烧身。”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0出:“急急写下休书,今日与你盘缠。迟延少待乞大拳,披麻惹火烧身怨,莫待等江心补漏船,莫待等江心补漏船。”

招军买马,积草屯粮

原著

《三国演义》第57回:“早有人报到许昌,言刘备有诸葛亮、庞统为谋士,招军买马,积草屯粮,连结东吴,早晚必兴兵北伐。”

释义

招募士兵,购置战马,收集草料,囤积粮食。意指积极准备战争,扩充武装力量,加强后勤储备,扩充军事实力。

例句

宋·朱熹《丞相李公奏议后序》:“宽民力,变士风,通下情,改弊法,招兵买马,经理财赋。”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24回:“今吾招军买马,积草屯粮,欲报李克用夺带之仇,列位有何妙策?”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5出:“朝廷有旨,着俺招军买马,积草聚粮。正是:君王有难思良将,人到中年忆子孙。”明·无名氏《古城记》第29出:“今喜兄弟相会,夫妇团圆,就此古城之中,招军买马,积草屯粮,相时而动,以报前仇。”明·无名氏《续英烈传》第5回:“因命心腹臣张玉、朱能暗暗招军买马,聚草屯粮,只候太祖晏驾,便行好事。”明·无名氏《弁而钗·情侠记》第1回:“知彼知己、迅雷不及掩耳之说也。若是他那里人才强胜,作索按兵息甲,积草屯粮,买马招军,待时而动,倘必勉强动兵,恐非万全之策。”清·徐震《后七国志》第5回:“一面下诏安抚百姓,一面就修理宗庙,一面就选贤能将士,暗暗地招军买马,积草屯粮,以为复仇之计。”清·无名氏《章台柳》第7回:“闻得安禄山招军买马,积草屯粮。又闻得多进骆驼犬马,以蛊上心。”清·无名氏《蝴蝶杯》第7回:“原来此人马乃是穿云山的寨主董天豹,绰号狐狸精,与朵思反王同伙,在山寨招兵买马,聚草屯粮,聚了五百喽卒。”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

原著

《三国演义》第8回:“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释义

招揽接纳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士,以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的态度对待他们。表明真诚待人,接纳贤才。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博物君子,潜明神鉴,从众屈己,道济群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卷29:“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贤纳士,天下亡命者皆归之,又且平原君之厚交,必然相庇。”

拨云雾而睹青天

原著

《三国演义》第38回:“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65回:“(马)超顿首谢曰:‘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释义

又作“拨云雾而见青天”。犹如拨开头上的乌云,豁然开朗,看到了蓝天白云。喻指排除面临的困难,看到光明和希望。

出典

汉·徐干《中论·审大臣》:“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见日,霍然若开雾而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