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16

第16章 五画(1)

东荡西除,南征北讨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9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释义

军队四面出击,讨伐各地敌对势力。意指率领军队征战,平定四方。

例句

唐·陈子昂《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西逾流沙,东绝沧海,南征北伐,无所不至。”元·关汉卿《哭存孝》第1折:“想飞虎将军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困来马上眠,渴饮刀头血,他可以潞州去。”元·王实甫《丽春堂》第1折:“老夫幼年跟随郎主,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多有功劳汗马。”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1折:“自降唐以来,与国家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多有功勋,甚有汗马。”元·朱凯《昊天塔》第1折:“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元·无名氏《赚蒯通》第2折:“蒯彻,想某南征北讨,东荡西除,立下十大功劳,料的圣人怎好便负了我也?”元·无名氏《衣袄车》第1折:“老夫王环是也,幼年间,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多与大宋出力。”元·无名氏《小尉迟》第2折:“自从投唐以来,为国家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建十大功劳,官封英国公之职。”明·单本《蕉帕记》第18出:“吾等奉着宋公明哥哥将令,受了大宋招安,东荡西除,南征北讨,众兄弟多有散失。”明·无名氏《十样锦》第2折:“想我年纪小时,南讨北征,西除东荡,鞍不离将身,甲不离马背。”明·无名氏《岳飞精忠》第1折:“太祖圣人,南征北讨,东荡西除,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舍生忘死。”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41回:“若区区汉高皇、宋太祖等,特凡夫俗子耳,尚且东征西讨,遂成帝业。”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2回:“他三人南征北讨,东荡西除。”

主贵臣荣,主忧臣辱

原著

《三国演义》第33回:“某闻主贵臣荣,主忧臣辱。某久事袁氏,岂可背之?”《三国演义》第114回:“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敢怀二心乎?”

释义

又作“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君主富贵显赫,受人尊敬爱戴,朝臣感到无尚光荣;君主心有忧愁,心中有许多烦恼,朝臣感到蒙受耻辱。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朝廷大臣向帝王表明的忠诚誓言。

出典

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卷79:“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卷9:“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唐·李百药《北齐书·高干传》卷21:“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卷2:“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宋·苏轼《策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朝廷之上,不能无忧而大臣恬然,未尝有拒绝之义。”元·脱脱等《宋史·忠义传一》卷446:“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元·无名氏《连环计》第1折:“因此圣人怀忧,无可奈何。便好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若不与主上分忧,岂为臣子之道?”明·梁辰鱼《浣纱记》第44出:“臣闻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主公有会稽之栖、石室之辱,臣之所以不死者,为此故也。”明·徐元《八义记》第13出:“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赵盾身为正卿,调和鼎鼐,燮理阴阳。”明·朱鼎《玉镜台记》第12出:“自古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若论二帝受此困顿,吾侪分当捐躯赴难,以全忠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臣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大王临朝而叹,由臣等不职之故,不能为大王分忧,臣敢请罪!”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6回:“你这些卖国的狗奴,岂不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受我们的爵,享我们的禄,卖我们的国,误我们的事,是何道理?”明·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第19回:“吾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前次见上皇,不能竭心尽力,迎劫归国。今又见吾父在彼蒙尘,为臣子者,安用命哉!”清·徐震《珍珠舶》卷5第3回:“我闻古语说得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念小人向受老爷抬举洪恩,无可补报。”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原著

《三国演义》第120回:“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此足明民心与天意也。”

释义

宁愿饮用建业的清水,也不愿享用武昌的鲜鱼。鱼味鲜美而舍弃不食,泉水无味而乐于饮用,反衬出人们安土重迁的意愿。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潘浚传》卷61:“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舶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例句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鄂州南楼》曰:‘……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此石湖帅蜀归过鄂州作也。古云:宁饮建业水,莫食武昌鱼。却如此点化,何减回道人半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原著

《三国演义》第4回:“(陈)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释义

宁可我有负于他人,不愿他人有负于我。凡事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注他人利益。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体现了曹操坚毅凶狠的性格特征。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1:“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例句

唐·姚思廉《梁书·侯景传》卷56:“夫明者去危就安,智者转祸为福。宁使我负人,不使人负我。”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7:“‘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十二年;‘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魏氏春秋》;‘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孙盛杂记》。”明·汪廷讷《天书记》第17出:“正是:长短怕相形,相形遗后悔。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己。”清·刘璋《斩鬼传》第6回:“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奇方得自曹操。”清·钱锡宝《鸳鸯楼》第23回:“自古道:先下手为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清·曾朴《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今天只好学曹孟德!”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3回:“古人说得好: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11回:“到了金命火命,跑个没命,再行此法。正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8回:“曹操曾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我却是只愿天下人受我的好处,不愿我受天下人的好处。”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17回:“只古人说得好: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不如自行逃去,待至发达之时,再迎徐氏也未为迟。”清·无名氏《绣戈袍全传》第7回:“自说道:此事虽关阴骘,但曹操有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此是出于无奈,况他治家不严,倒有个可死的罪。一不造,二不收,我就合药与他罢。”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49回:“依着曹孟德之深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所便宜。”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7回:“古人有言:宁我薄人,毋人薄我。今当宋主平潞,兵力已疲,何不即日兴兵,直捣汴京,乃叫先发制人呢!”

永结秦晋之好

原著

《三国演义》第16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三国演义》第54回:“吾主吴侯有一妹,美而贤,堪奉箕帚。若两家共结秦晋之好,则曹贼不敢正视东南也。”《三国演义》第73回:“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三国演义》第76回:“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三国演义》第77回:“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

释义

又作“共结秦晋之好”、“结两家之好”、“结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王族世代联姻通婚,关系友好。喻指关系亲密,结成盟友。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唐·白行简《李娃传》:“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遂如秦晋之偶。”元·乔吉《两世姻缘》第3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元·无名氏《碧桃花》第1折:“我着你稳取五花官诰,驷马香车,永为秦晋之匹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学生虽衔环结草,不敢有忘。”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1:“葛洪惟以处贫,再三辞谢,当不得鲍太守情意谆谆,遂一言之下结成了秦晋姻盟。”清·曹去晶《姑妄言》第3回:“你今日做个鸠夺鹊巢,也不为罪。众人怂恿他,竟成了秦晋之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8回:“行了多时,到了麟凤山,访到魏家,投了书信,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但匹配大礼,不得草草。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晋之盟,则惟命是听。”清·无名氏《宛如约》第12回:“门生一时惊异其名,偶随众一考,不意婚缘有在,借笔墨之灵,竟许谐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