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联界委员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是贯彻寄希望于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锦涛的讲话从战略高度认识与评价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强调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四个“只要”原则:“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全篇讲话充满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将祖国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同胞情、同胞爱,充分地展现在台湾民众的面前,对化解某些台湾民众心理上对大陆的对立情绪、加深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亲情、扩大“反独统一”阵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2005年四五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在会谈和公报中,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等新的主张。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随后,在3月14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又以高票通过了酝酿多年的、专门针对台湾问题制定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我们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08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再次指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共同责任所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入分析了两岸关系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各种因素之后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政策宣示,其中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对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对重启两岸协商谈判的诚意与善意、对2300万台湾同胞的真切关怀。祖国大陆的政策立场,为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创造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
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六点意见:(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4]。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求真务实,既是对近年来中央对台政策的高度总结和肯定,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提出了未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主张,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祖国大陆希望尽一切努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善意和诚意。
历经30年两岸关系发展,伴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扩大,“三通”议题凝聚了海峡两岸的主流民意,在两岸同胞的强烈要求和两岸业者的协商努力下,两岸“三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1987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次年,两岸人员往来即达43.7万人次。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增加了10倍,达到480多万人次。截至2007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已超过4703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63万人次。
1990年11月21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这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辜振甫。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首任会长。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在两岸建立起了良好的协调关系。
1992年两会在事务性商谈中,确立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简称“九二共识”),从原则上排除了事务性商谈中的主要障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在通邮方面,1989年,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台湾方面也通过第三地开通对大陆电报、电话业务。1993年,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协议,两岸邮政部门正式互办挂号信函业务。1996年,中国电信与台湾“中华电信”建立两岸直接电信业务关系,业务量持续增长。
在海上通航方面,自1988年起,台湾商船间接绕道运输两岸间的贸易货物,大陆方面给予台湾船舶优惠待遇,陆续批准台湾船运公司在大陆设立独资及合营公司、航运代表处。1997年,福州、厦门至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启动,结束了两岸48年来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次年,两岸定期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运输两岸货物的船舶经第三地换单不换船航行两岸港口。2001年,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客、货运航线开通。
在空中通航方面,1989年起,两岸民航业界陆续开办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等合作业务。2003年起,两岸空中通航不断取得突破,从台湾航空公司单方执行“春节包机”到两岸航空公司双向、对飞执行“春节包机”,从航机须经停港澳到只须绕经香港飞行情报区,从“春节包机”到“节日包机”。
在通商方面,据商务部统计,从1989年到2006年的17年间,台商投资大陆累计金额增加了140多倍。台商不断深耕大陆市场,两岸经贸依存度不断提升,截至2008年4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逾7500亿美元。大陆连续多年稳居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同期,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7.6万个,实际使用台资逾464亿美元[5]。
多年来,尽管两岸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通商,实现了局部通航,但却一直受到重重限制,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岸经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直接“三通”基本实现。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商谈得以恢复,并先后在北京与台北举行了两次“会长级会谈”。
6月在北京进行的两会商谈中,双方达成两项重要经济协议:一是海峡两岸达成周末包机协议,使得两岸空中通航由过去的“节日包机”变为“周末包机”;二是双方达成《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协议》,大陆居民得以正式赴台旅游。海峡两岸将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继续进行协商,以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带动台湾经济增长。
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访问台北,在台北举行了一年之内的第二次“陈江会”,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经济协议,让海峡两岸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海运直航方面,已经实施境外航运中心运输、两岸货柜运输、砂石运输的权宜轮,均可按协议从事两岸直接航运运输;直航港口大陆总计开放63个港口或港区,台湾开放11个港口(包括“小三通”的5个港口);双方互免营业税与所得税。这一协议让间接运行近三十年的海峡两岸海上运输从此实现直航,将促进两岸海运业的发展。
在两岸空运协议方面,客运包机从年初实现的周末包机到平日包机,实现客运包机常态化;航班由每周36个航班扩大到108个航班,未来则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增减航班;客运包机航点台湾增加到8个,大陆由5个增加到21个。同时该协议就台湾方面非常关心的货运包机做出安排,即双方同意各自指定二至三家航空公司经营两岸货运包机,运载两岸货物;台湾货运包机航点为桃园机场与高雄港机场,大陆为上海浦东机场与广州机场;双方每月共有60个往返航班,双方各占一半。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新航线的确定,既避开了台湾方面的军事禁区,在“截弯取直”的目标下也不必经过第三方航空识别区,从而无须向国际民航组织登记为国际航线,也在两岸特殊的政治现实下确定为“两岸特殊航线”。12月15日,随着两岸空运直航和每日包机的启动,台湾媒体早就提出的“两岸一日生活圈”概念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并将于2009年6月改包机为定期班机,实现全面直航。从此,“两岸千里一日还”,海峡天堑成为通途,人们辗转周折往返两岸终成历史。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对两岸经贸合作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