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读本
16039100000011

第11章 情绪调节篇(2)

小田是江西农村的一个少年,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非常敏感,经常过分担忧,尤其对家人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担心。比如,母亲血压偏高,他就担心母亲活不久了;自己曾经患过白癜风,就认为这是不治之症,怕人看见,无论天气多热都要穿长衣长裤;看见父亲的口角溃疡,就认为是口腔癌;父亲长得胖,就担心会得心脏病。他经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甚至是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也担心会有不好结果的发生。导致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低落状态,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完全失去了少年人应有的青春和朝气。

心理感悟

小田这些担忧完全是毫无必要的、过分的。这种过分担忧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导致情绪低落,做事提不起兴趣。作为青少年,人生难免会有一些不如意之事,如果我们一味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就会消耗很多的精力。因此,我们完全不必为一些事情过度担忧,我们应该放开手脚,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值得我们追求与付出的事。

名言警句

我们常常听人说,人们因工作过度而垮下来,但是实际上十有八九是因为饱受担忧或焦虑的折磨。

——卢伯克(英国银行家)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新唐书》

情绪忧郁,怎么办

案例分析

小童是山西农村的一个16岁的女孩。初中读了两年,就不得不休学回家了,为什么呢?原来,在她12岁时,父母给她生了一个弟弟,于是,父母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对她毫不关心。放学回来,她还得做很多家务,又是洗衣又是做饭,还得照顾弟弟,如果做得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慢慢地,小童变得不爱说话,整天愁眉苦脸,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就连过去喜欢的学习都提不起劲,注意力很难集中,无精打采,不得不辍学回到家里,情绪也越来越差,感觉自己非常郁闷,曾经试图自杀。

近年来,农村地区因抑郁而导致的自杀率高于城市,情绪抑郁成了农村地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曾经有一个农村小学的代课女教师,结婚不到半年,便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喝下农药自杀了。她留下一封遗书,称自己的死和其他人无关,只是因为觉得生活太痛苦了,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意思,毫无兴趣和快乐可言。是什么剥夺了她年轻的生命呢?

心理感悟

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但是,有的人能够好好地调节自己,慢慢地将不愉快忘记,而有些人却始终走不出痛苦的包围圈,越想越郁闷,越想越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会遇到感觉很郁闷的事情。遇到这些事时,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才能保持心情愉快和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总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倒霉蛋,不要认为自己的遭遇就是最悲惨的。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篇名为《生活是美好的》文章中写道:“为了不断地感受幸福,甚至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如果你有一颗牙疼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都疼……”

其次,我们要学会宣泄不良情绪,调节郁闷心情。情绪郁闷的时候,我们要去找自己信得过的知心朋友,找他们聊聊,或许他们能够给你许多帮助或建议;我们还可以对着大山、对着田野吼上两嗓子,都能够把郁积的苦闷暂时地宣泄出来。其实,谁都不可能一直开心,谁都有郁闷和痛苦的时候,聪明的人往往能够调节好自己。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和良好的生活环境,遵守自己制定的生活秩序。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工作或学习。还可以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回忆记录下来,当自己情绪不好时,翻看翻看,也可以调节自己。

名言警句

危机背后就是转机,抑郁背后就是成长。

——李子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

情绪冲动,该如何处理

案例分析

有一个年轻人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争执。那天,他心情特别不好,所以说话很冲,对方的态度也很不好。他觉得不能让步,否则就太没面子了,争执因此升级。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对方打出致命一拳,那人猝然倒地。他有些得意——就你这样不经打居然也敢和我争?不过,这种得意很快就被惶恐代替了:那人嘴角冒出一串串的白沫,已经不省人事了——生命有时真的是想象不出的脆弱。那个刚才还活生生的人,送到医院不久,就被医生宣布已经死亡。现在的他在监狱里度日如年。懊恼不停地袭击着他,让他无法入眠。那人死之前的景象挥之不去,总是定格在他的眼前。记者去采访他,他请记者向死者家人表达他的歉意,又说了许多愧对自己父母的话,他还劝别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行动之前,要想想这冲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年轻是美好的,但是年轻人也容易冲动,正是没有恰当地处理这种情绪,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在为他惋惜的同时也要时刻告诫自己,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据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位下级军官被一名士兵冒犯,他带着一肚子的愤怒、委屈和不满向林肯倾诉。林肯让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你只要写一封信狠狠骂他一顿,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说着他拿来信纸、信封和邮票。这位军官很快就把痛骂那名士兵的信件写好,他刚要贴上邮票送到邮局,哪知林肯却和蔼地告诉他:“既然心里憋着的怒气已经发泄出来了,我看还是把这封信件烧掉为好。”这名下级军官按照林肯教导的方法做完后,心里埋藏已久的怨气果然排除干净,心情好了很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一些宣泄情绪的方法呢?比如,与别人讨论,把自己的愤怒情绪宣泄出来,然后你会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生不生气还是自己说了算,再想一下对方的言行也许根本就不值得你去生气。有一次,林肯告诫一位与人发生冲突的军官,他说:“想成一件大事,就不能处处和别人计较,来消耗时间去跟别人争论。无聊的争论,不但对自己的性情有损,而且也会失去自我的控制。所以在尽可能忍的情况下,不妨对别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只狗争路,不如让狗先行。因为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给打死,你自己身上也已留下被狗咬的伤口。”林肯的话分析得非常有道理,我们平时与人争吵,大多是为了争回自己的面子,殊不知,你在为自己的面子与人争吵时,就已经把自己的面子给丢掉了!

名言警句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萨迪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彼得·阿柏拉德

焦虑症,是什么病

问题呈现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面临一些即将发生的、结局又把握不定的事件时,常常会产生紧张、担忧、烦躁不安等情绪,而这种不安的反应就是焦虑。这些焦虑一般随着问题的解决,时过境迁,当事人的情绪很快会平静下来,焦虑现象也会随之消失。如果预期的压力和困境迟迟无法获释,导致焦虑情绪长期存在而使当事人不胜负荷;或严重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虽事出有因,但焦虑反应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符,持续时间又过长,这时的焦虑多属“病理性焦虑”。

心理解读

在临床上,焦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形式,其中慢性焦虑较多见。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慢性焦虑:其主要特征是病程迁延日久,焦虑症状可以经年累月地长期存在,没有明显的缓解期,给病人带来无尽折磨。慢性焦虑的症状常常没有明确的来源对象和固定内容。病人的焦虑症状经常出现或持续存在,使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显得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一旦有意外情况,他们更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即使在无任何干扰情况下,病人也时常坐卧不宁,担心会飞来横祸,他们信奉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些则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终日惶惶不安,祸在眉睫、大难将至的预感,时时困扰着他们。多数病人在焦虑情绪影响下,会出现口干、心慌、气促、尿频、坐立不宁、肢体发抖、手足无措等躯体反应。总而言之,焦虑病人的焦虑症状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或被夸大的病态情绪体验。

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除了接受医生治疗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其他的解决途径,如下的一些自我调节方法,或许会有助于你早日摆脱焦虑。首先,必须树立起自信心。焦虑症病人最缺的就是自信心,他们大多有强烈的自卑感,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夸大所面临事件的难度,一旦受难遇挫,信心就会丧失殆尽。如能看到自身的这些弱点,则应尽最大努力去加以纠正,决不能存有依赖性,事事希望别人相助。有了自信心就不惧失败,十次中有一次成功,便会增添一份自信,待自信心完全恢复和建立,焦虑症状也就不再有立足之地了。其次,焦虑症的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病人除六神无主、坐卧不宁外,常易胡乱猜度,凡事尽朝最坏的结局去想。如果要求他们完全控制自己不去胡思乱想,这对他们是不切实际的苛求。这时可采取让病人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安排去做些相对较重的体力活动,或是外出散心、跑步,有些病人的焦虑症状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减轻的。还有,某些病人看似起病毫无原因,但如果深究之,可发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藏着被压抑的焦虑体验,他们或是曾经受过某种创伤,或是焦虑早已通过其他形式浮现出来,只是平时没在意。对此病人须作出认真的自我反省,把意识深层中引起焦虑和痛苦的事情发掘出来,必要时可在无人之处尽情地喊叫,或挥打柔软之物,将痛苦和焦虑的根源统统地发泄出来,发泄之后焦虑症状可得到明显减缓。此外,还可以采用自我诱导催眠、自我松弛等方法,这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焦虑都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对于焦虑症状十分严重的病人,主要还需寻求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