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职场心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6038000000013

第13章 职场新人的成熟之路(2)

那么,作为职场新人,如何戒掉自己的浮躁呢?

1.未雨绸缪,做好职业规划。今天的处境是由当时的选择决定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一些大学生真正的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这种工作或这种工作不适合自己。这说明很多人的职业选择是盲目的,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你工作之后,再次做出选择时,这意味着你前期的工作对你今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过于频繁的选择,你选择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在步入职场之前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

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机构,周围的老师和朋友给自己提供一些建议,更关键的是自己通过自我的真实的深入的分析,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如何把自己的目标和自身的职业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选择自己的工作,达到两者的统一,这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个双赢。

2.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只有从更高的大局的角度去了解公司,你才能够对公司充满信心,也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就会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自己与公司共同成长。所以,在参加工作时,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公司的现状,眼前的利益,要多和领导沟通,深刻认识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3.融入公司,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对于新员工来说,在短期内离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公司工作的不快乐。工作的快乐和快乐的工作是决定他们去留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一个快乐的人际交流环境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出来。

那么,这种和谐的交际环境应该如何创造呢?

一方面取决于公司要尽量给新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让新员工和老员工尽快的融入到一起,让新员工在与老员工的交流中慢慢的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更好地体会到公司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另一方面,新员工要主动地去和老员工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到和大家相处的快乐,为自己搭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平台,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只有当新员工融入到企业中,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快乐的环境,才能在这种环境中体会到快乐。

4.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初入职场的人,大多都充满激情和幻想,有干大事业的热情和冲动,有不切实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人在地上还没有站稳,思想却已经飘在云端上,可谓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所以,对于初入职场的人,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你还不能苛求立即被别人承认。

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若要是自己卓然公众,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成长的道路是痛苦的,蝴蝶在由蠕的时候,也是丑陋和痛苦的,但一旦冲破了茧的束缚,就将化为美丽的蝴蝶,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第三节 提防职场社交恐惧症——不自闭

职场里少不了应酬,可能是与公司客户有关的会面、聚会,也可能是公司内部各个不同部门的交流联谊,当然也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接触。但是,有一些职场中人,却患上了职场社交恐惧症,害怕职场上的社交,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相信就职于外企的职场人士大多有参加公司大型Party的经历,而对于第一次参与Party的职场新人而言,如何才能把在职场中的自信转移到陌生的社交场合中呢?往往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和作为“新人”的种种担忧,面对偌大的场面和只闻过其名的陌生人,心生忐忑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不仅想趁此机会结交些对工作或未来晋升有帮助的朋友,还抱有“讨好上司”或成为“明星人物”的目的,那么应对难度就更高了一层。过于夸张或沉闷的表现显然无法让初入职场的你表现得游刃有余。

如果在某次社交场合说错了话,当众出了丑,更不幸的话再被别人借机嘲笑一番,你是否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并且心中暗自发誓再也不出席这样的场合?其实这种因为在谈话中犯了“白痴级错误”而引发社交恐惧的人并不在少数。

容易因表错一个观点而被挫败感填满内心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引领大部分话题,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另一方面又不断警示自己不要犯任何错误,一受到争辩就倾向于对自己全盘否定。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他人的好恶之上的结果,就是使自己陷入自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就是“边缘性社交恐惧症”的写照。

那么,怎样才能减轻职场中的社交恐惧症呢?首先,职场新人应尽量在自己熟知的圈子里开Party,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发挥你的能力。在熟悉的场景中,一切的准备细节都可以了然于胸,这非常利于你在别人面前自信地表露自我。另外,不妨向周围的社交高手学上几招,比如怎样不露痕迹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中来,或者遭遇尴尬时该怎样快速摆脱其中。

如果说,职场新人只是对社交存在一定的恐惧,通过一些基本的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克服的话,那么,职场人中出现的一种类似于“自闭症”的职场自闭心理就不那么容易攻克了。

26岁的王先生是IT程序设计员,他每天大约有18小时对着电脑。一到周末更是废寝忘食,眼睛几乎不离屏幕,激战24小时也是家常便饭。王先生说:“我是个比较沉默的人,在公司也经常被忽略,同事聚会我去过1次,感觉很没劲,就再也没去过。和同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往来,我和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所以我平时晚上和双休日只能和电脑为伍,打打电脑游戏也不错。我在游戏里可厉害了,游戏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有意思多了。我一打游戏,有时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虽然他在公司经常被冷落,但在网上,却独领风骚,用MSN和QQ与朋友交流,在QQ里更是有无数红颜知己。

很多像王先生这样的IT男,平时都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的圈子又狭窄,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甚至都用MSN交流,也不会面对面的说话。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是反而让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

心理专家把职场中人的这种自闭称为“假自闭”,是职场中的不良情绪积累造成的。之所以说是“假自闭”,是因为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在自闭的程度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是,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接触非常有限的情况,和自闭症又是非常相似的。

自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

自闭的人往往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他们更注意的是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他们或逃避现实,或期望过高,或孤身不嫁,或推卸责任,总之,他们要达到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起来。

自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会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

无论是生活中的自闭,还是在职场中存在自闭心理,都是自我心灵的一剂毒药,是对自己融入社会、融入职场机会的封杀。自闭的职场人,不愿意了解别人的世界,也自然无法让他人进入到自己的天地里,从而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的发展,因为你连别人了解你的机会都不给,又如何能够希望别人给你职业发展的机会呢。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克服职场中的自闭心里呢?

1.学会关心同事,学会与人交往。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同事,帮助对方克服工作好或是生活中的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要关心同事外,还可以主动向同事寻求帮助,尤其是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另外,要与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友善交往,当然不限于你的同事。不妨和见面的人打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商店里和售货员聊聊,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努力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2.顺其自然地工作,能够对自己多说一些“没关系”。工作需要讲求计划和顺序,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严格按照步骤与计划来实施的。不要为一件事没按事先设想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时考虑不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

同时,你应该重视工作中偶发的灵感和乐趣,将这些令你快乐的瞬间及时抓住,因为工作本身的意义,有一部分便是要去发现快乐和促进快乐。如果工作中出了错,能够对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对自己多说一句“没关系”。实际上,许多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样我们的工作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3.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同事之间的交往,很大的一部分就在于意见的交换,或者是不同观点的碰撞与磋商。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在与同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你也会收获友情,因为友情往往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你如果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

4.不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许多职场中人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却是一片火热,他们对职场中的人情冷暖并非缺乏体验,而是习惯了将这种体验深藏心中,从而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于是就没有同事肯与你接近了。你所要做的是,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说到底,职场依然是一个人情场,你的真实必然能够赢得他人同样的回馈。

第四节 独立上路——不再依赖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在职场中勤学好问,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赢取工作同僚以及公司前辈和上级的认同,给人留下勤奋上进的好印象。但是凡事都讲究把握好度数分寸,一旦过于依赖他人的帮助,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也会影响个人能力的提升。

陈小姐在某合资企业市场策划部工作,主要负责活动策划等工作,与她大学4年的舍友许小姐也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两个好朋友从同学一路走来,从同学变成了同事。

没进公司时,想到要跟旧时同学做同事,陈小姐心里很兴奋,心想着终于有个伴,平时可以一起吃午饭,聊聊天,而且许小姐比自己进公司要早,在工作中有不懂之处还可以请教一下同学,但没想到的是,烦恼随之而来。

陈小姐说:“每到公司要求策划活动项目时,许小姐都会要求她帮忙做,最近总是很晚回家,原因就是因为许小姐的策划没做完,留在办公室帮她一起做的缘故。”

帮助自己的同学兼同事,对陈小姐来说也是自己情愿的事情,毕竟两个人的感情一直以来都很好,能帮上什么忙当然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能帮了一次又一次,如果经常这样,就会让对方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她的职业发展。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帮助她,可实际上却是害了她。为此,陈小姐觉得很苦恼,因为同事之间的求助有时候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陈小姐说,职场不同于在学校,而工作也不同于功课。本来自己结束一天工作后已经很累了,还要加班去完成同事的工作,无疑是累上加累,但推辞也不好,怕会影响两人感情,尤其是大学4年的同学,因此而结怨实在很可惜。

专家指出,经常依靠同学或同事帮自己完成本职工作,无疑对自己的职场生涯极度不利。首先表现在会让自己缺乏职场自信,以后公司如果再安排项目给自己时,就会自信心不足,觉得心里没底,因为以往的那些工作都是别人或部分或全部帮自己完成的;其次,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你首先想的不是怎样独立去解决它,而且想着求助于他人。

在职场中有依赖心理的人群主要集中体现为女性职场人和职场新人。这两类人在职场中表现相对较弱,在职场中常常能够得到其他同事的“主动”帮助,并习惯于被帮助,于是乎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依赖症”——只有依托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