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影评写作专业术语
1.电影语言
电影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特殊的艺术语汇——银幕画面,然后再按照电影艺术特有的构成规律,将这些艺术语汇组织成为有机整体。这样,就形成了电影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电影语言。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
2.电影画面
电影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最后在银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电影画面从内容看,主要由人物形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物质状态构成;从形式上看,电影画面则是由镜头运用空间造型所创造的。所以,镜头的运用对画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3.镜头
在技术上,镜头是指电影摄影机上的光学部件,它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在物理上叫透镜,俗称镜头;在摄制创作上,则是指电影摄影机每拍摄一次所取的一段连续画面。
4.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由摄影机从不同距离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而得到。景别共分为全景、远景、近景、中景、特写五大部分。5.全景全景是指摄影机摄取人物的全身或场景的全貌,常用来渲染或制造某种情绪和气氛。
6.远景
远景是指镜头离开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一般由于拍摄自然风光等大的场面。
7.中景
中景是指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的局部。
8.近景
近景是指摄影机摄取人物上半身或物体的局部,有时也摄取景物中的某部分。近景最主要的特征是显示人物的脸部,常用来表现人物在感情交流时的反应。
9.特写
特写是指拍摄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品的一个细部,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其主要功能是选择和放大。
10.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又称移动镜头,是指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的镜头。它既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常见的运动镜头有推、拉、摇、跟。
11.推镜头
推镜头是指拍摄对象基本不动,摄影机沿光轴方向由远而近向主体推动的连续画面。其作用是描写细节、突出主体,使所要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出表现出来。
12.拉镜头
拉镜头是指与推镜头相反,摄影机向后退,由近景、特写拉至全景或远景,主体由大变小。它会创造出类似全景的效果,展现人在环境中的位置,给观众以情绪的感染和无穷的想象。
13.摇镜头
摇镜头是指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运用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使机身作上下左右摇转拍摄而成的镜头。摇镜头可以表现环境,纵览场景全貌,或交代两个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14.移镜头
移镜头是指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或升降机上,对被摄体作跟随、横移或升降运动的摄影方法。摄影机沿水平方向移动称为横移镜头,摄影机上下垂直移动称为升降镜头。
15.跟镜头
跟镜头是指摄像机跟随移动中的人或物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移动方向与被拍摄物体的方向一致且是等距离运动。
16.客观镜头
客观镜头是指代表导演的眼睛,从导演角度叙述和表现一切的镜头。客观镜头可以使观众产生现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
17.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代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眼睛,表现人物的切身感受。因此主观镜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观众与人物合二为一,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18.空镜头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是指没有人物的镜头,常被用来比喻、象征、抒情、烘托气氛、借物写人等。
19.特技镜头
特技镜头是利用电影摄影机技术性能来创造各种现实的与非现实的银幕画面的表现手法,可以造成某种情绪色彩、气氛,制造特定的心理效果。
20.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直译为“装配”、“构成”。现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电影艺术专门术语,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辑、组接镜头。
21.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的胶片尺数,一般最短的约50米左右,最长的约900米左右,拍摄时间约为30秒到10分钟之间。长镜头不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22.短镜头
短镜头是相对长镜头而言,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的镜头都称短镜头。
23.电影文学
狭义的电影文学是指电影文学剧本。但电影剧本并非电影的最终完成本,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会对其作不同程度的增删,因此,广义的电影文学应包括导演的案头剧本。
24.电影音乐
指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并已成为电影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既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质量、深化了影片主题思想,又可以被看做是独立的音乐篇章。
25.欧洲先锋派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和法国,后期则以法国为中心。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的艺术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欧洲先锋派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和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和现实,喜欢联想和梦幻。
26.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含义,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前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前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27.导演
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融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28.多机拍摄
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影机,对同一场面同时做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安排多机拍摄,以其中一二台摄影机为主,拍摄大远景或表现主角的场面,其余摄影机则作为辅助,拍摄该场面中某些相应部分。
29.类型演员
又称天然型演员。这类演员在外形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十分适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时由于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导致演员戏路的类型化。
30.本色演员
演员的一种类型,多扮演与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银幕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并为观众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现单一的银幕形象,而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性格。
31.划入划出
简称“划”,是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一般适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如处理不当,容易使观众意识到银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画面形象的真实感。
32.圈入圈出
“划”的一种变化。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
33.化入化出
又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是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常用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
34.淡入淡出
又称“渐显渐隐”,是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
35.长焦距镜头
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24°,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50毫米,凡长于50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16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25毫米,凡长于25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焦距特别长的摄影物镜,例如400毫米、800毫米、1000毫米甚至更长,称为“望远镜头”,能摄取很远景物的某个细部成为特写镜头,造成远处景物被移近的银幕效果。
36.出画入画
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
37.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
38.定格
又称为“静帧”。第一段的结尾画面进行静态处理,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个画面。定格强调某一主体的形象、细节,引发观众的关注、思考,突出主观感受;可以强调视觉冲击力,弥补由于镜头表现不足而造成的后期剪辑困难,常用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39.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象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40.拟音
影片创作手段之一。即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如动作音响(脚步声、关门声)、自然音响(风雨声、雷声)等。
41.画外音
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旁白一般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是影片创作者(或借助故事叙述者)以客观角度对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后者是影片中某一人物(一般为影片主角)的自述,以主观角度追溯往事、叙述所忆所思或所见所闻;独白是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语言表述,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解说是介绍、解释画面内容、阐述影片创作者的思想观。
42.后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丰富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氛围。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前景。
43.内景
又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内景的有利方面是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同时较易于创造出所需的环境气氛和视觉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资大,制作费时,某些场面容易显露人工痕迹,缺乏真实感。
44.实景
非人工搭制的场景,是指电影拍摄中,为了追求环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选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实景使影片中出现的场面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既可节约制片成本,也有利于加快摄制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