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6036800000038

第38章 传记片影评范文点评

跑出国格跑出尊严——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你奔跑的身影是永远闪烁的标志,你奔跑时迸发出的激情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力量。

——题记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通过新颖独特的叙事结构、丰满传神的人物形象、充实厚重的故事内容、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将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只身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来龙去脉,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难看出,导演侯咏在这部影片的制作上可谓殚精竭虑。他想要赞美和弘扬的不仅仅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更多的是温馨暖人的挚爱真情、慷慨深切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执著坚定的个人意志。

刘长春是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不顾身的典型代表。跑步是他毕生热爱的事业,他必须马不停蹄地奔跑,为了自己,也为了祖国,但唯独将家庭放置一旁。这对他来说不无遗憾,但他绝不后悔。孙海英扮演的父亲包容宽仁,明事理,顾大局。刘长春为躲避日军的追捕乔装打扮,辗转回到鞋铺与父亲告别。为替儿子掩人耳目,父亲一边若无其事地继续干手里的活,一边却又不自觉地以父亲的口吻叮咛嘱咐。父亲理解刘长春,他知道这个小小的鞋铺无法承载起儿子远大的理想。所以,为了爱,他放开手让儿子飞。亲情是刘长春成长的养料,成为他勇往直前的动力之一。

若是从家庭伦理的角度看,刘长春也有愧于妻子给予他的那份忠贞纯美的爱情。然而,正是这种远在故土的牵绊与守候,为本片增添了一抹柔情,也更加强调、突出了刘长春这一人物形象。他耐住孤独寂寞,含泪上路,真的如关云长一样单刀赴会。

本片对亲情、爱情的解读只是轻描淡写,真正泼以浓墨、施之重彩的情感展现还是要回归到激荡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上来。这个故事显得如此真实,不只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中国奥林匹克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更因为它力图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民生凋敝、列强侵略、东北沦陷、义勇军作战等一系列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困境,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在这一典型时间和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刻画更有力度,这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刘长春刚毅、顽强,还有几分固执的典型性格。他逃脱了日本人的挟持,千里迢迢跑到北平,无论如何都要代表自己的国家参与奥运会。他必须抓住这个实现梦想、为国争光的机会。

虽然刘长春参加奥林匹克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这丝毫掩饰不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美国人摩门打赌是为了能够前往洛杉矶,更是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在战争刚刚打响的那一晚,他毫无惧色地面对敌人的军刀,发出无声的反抗;他情辞恳切地向宋教授表明立场,立誓为了祖国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就算死也甘愿,不能因为开始的失败而轻易放弃这宝贵的第一次。

徐特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种光荣。”无论成败与否,刘长春都理应得到掌声,理应得到众人的欢呼。他竭尽全力地奔跑,眼中是祖国母亲疲惫的面容,胸腔中是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跳动。他对“责任感”这个词,有着前所未有的清醒认知。爱国,是他的光荣;他,也是中国的光荣。

与此同时,该片通过刘长春这个人物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国难当头,危亡之时,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姚可秀对刘长春说:“我们都是战士,只是所在的战场不同而已。”是啊,刘长春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打响了属于中国的第一枪。他对跑步的坚持和国内反抗斗争的坚持,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坚强勇敢、富有凝聚力和正义感的民族。中国永远不会被打倒!

本片的另一立意是强调个人意志的巨大力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刘长春虽败犹荣。他一路跋山涉水,困难重重,远渡重洋,风尘仆仆。到底是什么支撑他抵达终点?是不肯屈居人后的骨气、拥有实力的底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气。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它呈现给受众的绝对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画面中的刘长春还在奔跑,泪水与汗水奏响了他命运的交响曲。伟大的理想使他不平凡,特殊的现实意义把他推到中国体坛的最高点。他跑出了尊严,跑出了国格,并让中国跑向世界。

这篇影评对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进行了细致分析,着眼点在于刘长春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和慷慨深切的爱国情怀。从这个切入点出发,作者从理想和信念的执著、亲情对他的鼓励、爱国精神几个侧面,揭示刘长春性格的复杂性和感人的精神。这类具有“宏大叙事”性质的电影,常常是一些综合院校和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影评考试的重点考察对象,诸如《建国大业》、《集结号》、《我的左手》、《冲出亚马逊》、《凤凰琴》等电影。这类电影本身的思想深度和影像难度并不是很大,主题通常围绕一些常见的重大主题,诸如爱国主义、励志、革命理想主义等。但是,这类电影的影评想要写好,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些电影的影评写作,常常容易流于千人一面,缺乏个人化的具体感受。其次,这些电影的影评写作,常常会显得比较空泛,特别是缺乏对于影像风格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还是要注意多维度、多侧面地把握电影,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电影。例如,这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如果从主题、导演风格、形式技巧等角度介入,难以很好地对之进行分析,如果从电影的意识形态、类型化、民族性等角度分析,就会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结论。特别是从电影的类型化出发,指出该电影从体育励志的电影工业美学的惯常类型出发,又超越了传统的体育类型片,是该片的新颖和独特之处。在我国,体育电影形成了官方意志、爱国精神和体育意志的结合,与西方著名的体育电影,诸如《洛奇》系列、《百万美元宝贝》等相比,其个人奋斗的孤独英雄色彩要淡化得多。所以,作者认为该片是对个人意志的赞扬,这种观点有欠妥当。

心若在梦就在——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主题表达

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经历千难万险在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事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刘长春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姿态战斗在战场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采取了双线交叉的叙述手法,重墨描写了刘长春艰辛的征战历程,其间利用回忆,叙述他从东北大学力克日本名将,到遭关东军追杀、涉险赴京请命、少帅以“关公单刀赴会图”为其壮行,直到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会的赛场,最终壮志未酬。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铮铮铁汉的形象,虽败犹荣,催人奋进。在影片最后,镜头定格于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200米的预赛跑道上冲出的那一瞬间,瞬间的静默代替了欢呼,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对国家来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为国争光”,对运动员来说,则是信念、追求,永不放弃。刘长春有着一颗永不服输的心,渴望“像马一样奔跑”,视运动为生命。在雨中宣泄激情,为继续比赛执著争取。在观众的心目中,刘长春就是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

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抱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远涉重洋和教练一起到美国参加他“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是何等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的生命中有着三段华彩的乐章,经历了三段不同的赛跑。第一段是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学习时,参加华北运动会,在最后关头战胜了日本选手,为国争光;第二段是在船上的赛跑,最终赢得了时间,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赶到了;第三段便是在奥运会赛场上的比赛。这三段赛跑也都体现着刘长春不放弃、不屈服、奋勇拼搏的爱国精神。

国难当头,刘长春不畏险阻地继续他一个人的战斗。《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着一个悲壮的故事,但却没有沉浸在悲里面,而是一直强调这是一次壮举,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对奥运会的向往。影片把这“第一次”的奥运会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鼓舞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士气,让观众最大限度地回到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用心体会着一个民族、一个中国人身陷危难之中的遭遇和命运。

作为一部典型的励志片、一部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影片,它映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大国的崛起!它昭示出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虽然这只是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姿态,作为一名战士,战斗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祖国争取荣誉。

作为一部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放映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显示了中华民族期待辉煌的热情与信心,从这个角度讲,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心若在,梦就在”,影片通过讲述刘长春的故事抒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值得观众为之喝彩!

这篇影评的特点在于,结尾的升华十分有力。我们通常讲到文章的结尾,都有“豹尾”的说法,意思是收起要有力。有的同学在写影评的时候,开头和中间部分都比较好,但到了结尾,却草草结束。当然,我们说结尾的升华,绝不是人为地拔高,而是建立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并立足于电影本身的特点。例如,这部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主题着力点在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在文章中,作者注意了电影本身的文化语境,即奥运会即将开幕,以及其他有关电影的资料。因此,这部描写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电影,这部描写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虽败犹荣的电影,就有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对比意义。因此,在结尾处,作者紧扣这个特点,将电影的文化意义做了更为深入的延展:“它映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大国的崛起!它昭示出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虽然这只是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姿态,作为一名战士,战斗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祖国争取荣誉。作为一部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放映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显示了中华民族期待辉煌的热情与信心,从这个角度讲,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心若在,梦就在’,影片通过讲述刘长春的故事抒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值得观众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