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在家国和个体间吹响——评电影《集结号》
电影《集结号》是导演冯小刚一部成功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以主人公谷子地参战及参战后寻找部队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1948年至1958年间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平凡的故事。导演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在集体与个体的矛盾冲突间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平衡点。
人性主题的凸显离不开影像风格的独树一帜。影片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增强了影片的可观性,影片中描写战争的画面,总是笼罩在一种灰暗的色调之中,暗喻了战争的残酷。这也是该片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所做的突破,在许多主旋律电影美化战争、讴歌革命的时候,《集结号》真实地重现了战场上血肉横飞的残忍画面,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在叙述九连第三次阻击战的一场戏中,影片的后期制作淡化了战场上自然的枪炮音响,画面剪辑节奏放缓,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一首抒情、舒缓又略带悲伤的曲子,从而渲染出一种更加悲壮的气氛,使观众的情绪融入其中,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
除了影片的影像风格,影片中其他方面也充满着人性的关怀。例如,影片中设置了王金存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王金存是一个在战场上因害怕而尿了裤子的文化教员,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以往的战争影片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是会被冠以“懦夫”字眼的。但导演选择了从一个更加人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人物,在生死未卜的战场上,没有哪个人不承受死亡所带来的畏惧,王金存的行为从人本角度上说是完全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而影片主人公谷子地,作为一个革命英雄,也并非一个完美的人物,有着许多缺点。例如他会因为生死与共的指导员阵亡而下令枪杀战俘,因为自身品质遭到质疑而向上级发火。这种有缺点的英雄形象的设置,使人物本身更加真实。王金存这个形象作为谷子地的补充,人本的观念就更加立体地凸显出来,人物形象也十分饱满、鲜明,从而达到了一种对人性的呼唤与回归的深度。
在影片所展现的国家集体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冲突之间,导演从中寻求到了一个有力的平衡点。九连作为被整个集团军所牺牲掉的小团体,从以往的价值角度来看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要的,因为“有战争就会有流血”。但谷子地却执著地要为自己和战友讨一个说法,导演将关注点放置在这些生命个体上,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给予人物真正的人性关怀,达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认知。而影片又设置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导演想把这种冲突展现给观众,对往常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固有价值判断提出质疑。但导演同时回避、淡化了这种敏感的意识形态,避开了二元价值判断取向。影片最后,国家、历史和集体对九连战士身份的重新判定,就是集体与个人矛盾冲突趋向融合的标志,表达了导演的一种美好愿望,这也是导演在集体与个人矛盾冲突之间找到的良好的平衡点,是既具有人文关怀,又超越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上的认知。
导演之所以使用这种叙事策略,还应归结于本片介于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影片特色。中立的价值取向是影片的一大特点,影片最后集体、国家对九连的认可就是中立价值取向的体现。它既具有艺术性,又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契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将宏大的爱国主义题材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完美结合。由此,《集结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每一个无名者的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电影《集结号》带着这种价值认知,席卷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同时获得了大众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男主角、男配角及最佳故事片奖。它在家园与生命个体间找到了平衡点,充满人性化的叙事视角使电影既符合战争电影的审美规范,又完成了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审美突破,是冯小刚真正从小叙事进入大叙事状态的经典转型之作。
对于电影类型的分析,是影评写作中重要的切入点和分析的角度。然而,对于电影类型的分析,很多同学在影评写作中,还很难做到这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艺考阶段而言,同学们缺乏应有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积累,不能过于强求。有关类型电影研究,沈国芳教授的《类型电影研究》、郝建教授的《类型电影与电影类型》等都是很好的教材。就具体的艺考阶段而论,我们在应用类型电影相关理论的时候,要多一些相关的理论性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就这篇影评而言,作者能够看到《集结号》这部电影是对原有的红色战争电影类型的突破,是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英雄叙事与有限度的人性叙事相结合。这对于那些将这部电影简单归结于英雄主义的影评,无疑是比较深刻的,也是有创见的。在影评的结尾,作者进一步将之提升:“它在家园与生命个体间找到了平衡点,充满人性化的叙事视角使电影既符合了战争电影的审美规范,又完成了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审美突破,是冯小刚真正从小叙事进入大叙事状态的经典转型之作”,使这篇影评更加有分量。其实,就电影类型而言,这部《集结号》是一部处于类型修正期的电影。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曾经将电影类型分为形成期、经典期、修正期、反类型期几个阶段,这对我们从电影类型的角度理解、分析电影,十分有帮助。而在类型电影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意识形态的分析。例如,对电影《云水谣》,我们就可将这部电影指认为对于国家民族统一题材的电影类型的修正,而将市场化的电影加入“爱情”的元素,与宏大的爱国主题相结合,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自然美质朴美色泽美——评《沂蒙六姐妹》之张月芬
正如布瓦洛所说:“没有比真实更美的了,只有真才可爱。”导演王坪根据沂蒙山一个真实的故事拍摄了电影《沂蒙六姐妹》,向观众讲述了战争时期沂蒙山的女人们奔往前线、为革命战争作贡献的感人故事,也让观众注意到了那个淳朴、善良、外柔内刚的沂蒙山女人——张月芬。
一、自然美
自然、善良是张月芬的特征。导演通过对张月芬外在形象的刻画,彰显出张月芬的自然美,她的发式是沂蒙山女性的传统发式,身上是肥大的棉衣棉裤,凸显出她的单纯与善良。
当张月芬追随部队寻找自己的丈夫时,在那空旷的田野里穿着肥硕的棉衣棉裤奔跑,让观众不由得想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娣追赶骆老师的片段。导演运用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画面,演绎出惊世骇俗而又感人肺腑的爱的华章。虽然结了婚却连一面也没见过,但张月芬的心中对丈夫充满了期待,导演正是运用角色的这种心理向观众展现了张月芬的自然美。
二、质朴美
质朴是张月芬的另一特征,导演通过不同的声光画色向观众彰显了张月芬的这种美。她的温柔是她质朴美的标志。嫁入婆家后,她同嫂子一样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干活,为嫂子照看臭臭,和嫂子一起磨面。导演通过这样一组组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她的勤劳、温柔。
然而张月芬在导演的镜头下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女性,她有着柔弱的外表但内心却是坚强的、勇敢的。战地上张月芬一听到献血马上第一个冲了上去,在医生说要男人时,她大声地说出了这句话:“你难道没看见我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打前线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感动了观众,更震撼了观众。导演也正是通过这句台词的安排,让观众了解到张月芬这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形象,她的质朴美在此时被导演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