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在这个被“人性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度,唐朝阳是怎样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满足自身的欲望是他唯一的人生追求。他对社会、家庭毫无责任感,是一个麻木的罪恶者。他早已被社会中的一些黑暗面所侵蚀所同化,成为社会毒瘤的传播者。现实生活中的罪恶、生存的危机,让他失去了良知和做人的道德底线。他认为弱肉强食天经地义,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利欲熏心,并且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中国人思想中最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已被埋没。他鄙视同党宋金明心中存在的那种善念,那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家庭观念,这些观念对于他早已成为一种负累。他痛恨社会上的“假”现象,但却又置身其中,并通过一次次的假亲属关系来牟取暴利。面对元凤鸣一次次善举的呼唤,他始终是一座冷山。导演在一步步揭示他的罪恶的同时,又一步步演绎着原因:一部分人的贪污受贿使得社会秩序混乱,这是社会根源;“十几天找不到活干”,工作环境的恶劣使得正常的谋生成为泡影。在自己的生活中,儿子本该是他生活的希望,却也步他的后尘,生活已经不再吸引他,个人的欲望才是最真实的。满街的“小姐”“办证人员”、人们对金钱的渴望、煤矿生活的漏洞……成为他使用罪恶手段谋生的诱饵,并一步步陷入其中,成为一座冷山、一个毒瘤。
影片中最痛苦的人是宋金明,十恶不赦又良心未泯。他与唐朝阳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谋生的手段,不同的是谋生手段的原则。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下,同是农民的他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但不同的家庭背景又使他与唐不同。他上过学,受到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因而自我欲望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自责与不安,以及对家庭的愧疚。他在自己遵从的道德底线上做着“合乎规矩”的事,他企图通过自己罪恶的双手换来以后美好的生活,承担起家庭责任。他嘴里始终吹着《离家的孩子》的哨音,既充满了对家的思念,也是对自己行为的满不在乎。当他面对纯真的元凤鸣时,内心开始挣扎。自己的良知不允许自己犯罪,而唐朝阳又苦苦相逼,他内心的挣扎表现在行为上是与唐朝阳的冲突,也是两人价值观的冲突。“你可怜他,谁可怜你啊”的社会现实又使他身不由己。元凤鸣与他的相处正是善与恶的正面接触,善在内心不断地上升,同时恶也在挣扎。面对元凤鸣的关怀与纯真,他只能从人性上给予最后的关怀,“食色,性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正是他的理论依据。元凤鸣看似幼稚的行为,使他的道德底线不断提升。元凤鸣的存在是宋金明内心挣扎中善意的一种支撑,当唐朝阳要他作出选择的时候是他最痛苦的时候,同时也是内心挣扎最激烈的时候。在这种挣扎中,正是元凤鸣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让宋金明看到了生活的意义。
《盲井》在国际上获得许多大奖,影片既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场面,也没有动人心弦的音乐,它有的只是真实,以至于让人看完之后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给人留下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还有心灵上的震撼,给社会留下的是警示与反思。它揭开了被商品经济粉饰得一派繁荣的社会疮疤,它所反映的问题不是局限在哪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人类社会,这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艺术作品。
这部影评对李杨的电影《盲井》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唐朝阳和宋金明,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这部以20世纪90年代底层社会为背景的电影,充满了第六代导演独特的长镜头纪实风格、灰暗沉重的主题、类似黑色电影的残酷、粗鄙的生存真实感,以及人性挣扎的惊心动魄。这篇影评分析了唐朝阳和宋金明两个人物,非常成功的一点在于,能够分析出人物内在的性格冲突和复杂性。例如,对于唐朝阳,作者不仅能够看到他邪恶的欲望和冰山一般的无情,更能透过人物,看到一个浮躁的欲望化时代对人内心的扭曲。而对于宋金明,作者则看到他在欲望和道德伦理选择之间的内心挣扎。同时,对于这部电影的人物分析,还可以在“小情节”电影的特性上入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风格,常常表现为内在冲突、多重主人公和比较开放式的结局,而对纪实性长镜头的使用,反而使影片具有另类的表现的先锋性和真实性的回归。就人物特性而言,这种风格的电影也使得人物的内在深度,并不是在一个单一情节的大故事中表现出来,而是在随意的、表面扁平化的人物内部,表现出内在的冲突性。而这两点,也恰恰是这部电影中唐朝阳和宋金明两个人物的特点。就文章结构而言,对这部电影的人物分析,影评还应强化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对立。
那驶向灵魂的火车——评影片《天下无贼》导演的创作风格
“如果说《手机》是一竿子插到生活里的话,《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对人性和生活都充满了善意,甚至有些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冯小刚
影片《天下无贼》表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浪子回头的故事,是人性中善与恶的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沉睡心灵深处的良知被唤醒,并以血的代价寻找心灵家园的一次长途跋涉,是一趟重建人类尊严的艰苦旅行。与冯小刚导演以往影片的幽默与诙谐风格不同的是,该片的风格趋于悲凉和虚无。
一、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
《天下无贼》首先的一种基调便是人性的“悲凉”。电影有时无疑可以作为一种麻醉和止疼的良药。“如果说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一个干净的世界,那我就没有任何必要去拍这部电影。因为观众看电影是去买醉的,他花钱在电影院里待这一个多小时,就像喝了一杯酒,有点让你晕乎的麻药,有点快感。因此我也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治病,它是一针麻药,它仅仅止疼,不解决任何问题。”冯小刚这样谦虚的话语里,其实透露的是一种心底的凉意、一种同情、一种悲悯情怀。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王薄这一人物形象,极好地阐释了导演抒发的这种情怀。虽然王薄表面看起来潇洒狂放,但内心已对现实世界失去了希望。他做了一场又一场的秀,帮傻根圆“天下无贼”的梦,但实际上呢?天下还是有贼的,他骗过了傻根,但他骗不了自己,所以他在影片里的台词是很冷很尖锐的,一切都说明了他对现实的失望。
这部影片有喜剧成分,但是如果观众透过这个故事看本质,更多的可能就是经过反思之后体会到的那种悲凉之感。导演的悲悯与同情,是对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关注。傻根无疑是这类人群的代表,影片里到处是贼,而淳朴憨厚的傻根却始终愿意相信“天下无贼”。这是一个多么易碎的好梦,一个多么容易破灭的理想。应该说,傻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虽然在现实中很少存在,但却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二、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天下无贼》的另一种基调便是理想的“虚无”。导演有一个“天下无贼”的信念,这不仅是傻根的一句梦话,同样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一种理想。可正是这句梦话竟然成为片中两个贼呵护的对象,没有让傻根从梦中醒来。在这次艰难的旅途中,痴人说梦的境界最终改变了两个盗贼——王薄和王丽,重新作出了他们的人生抉择。也许只有让他们付出那样惨痛的代价,才能唤醒沉睡的人们,也许只有让这种悖反刻骨铭心,才能让你可以不相信“天下无贼”,但却让你不能够怀疑善良和真诚的力量。
同样的虚无色彩也表现在故事背景上,那是一片高原,是行走很久都没有人烟、有狼会在夜幕里出现、有宗教精神支撑人类生存的荒芜所在。但冯小刚将其中发生的故事处理得很实在:一个农民、一对情侣(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人)、一伙贼、六万块钱、一列火车,所有这些可用数据表明的元素可以进行无数种组合。冯小刚懂得把握住其中关键的那部分,一个空间的边缘、一个人性的边缘。高原上奔驰的那列火车就像一个空中楼阁,映射着凡世的热闹,又充满出世的可能。
生活的现实与美好、小人物的辛酸与尊严、爱情的坚贞与脆弱,还有理想的卑微与伟大,这一切在列车驶向心灵家园的途中渐趋丰盈和美丽,善良和虔诚的信仰又渐渐被救赎回来,重新筑起良知与尊严的乌托邦大厦。
导演用两种悖反自身创作风格的手法,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侧面,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回到了现实,一次跋涉和旅行实际上是人生的整个过程,在希冀美好的信仰里关注的不只是弱势群体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性那份纯洁和虔诚的顶礼膜拜,对自由情感和简单心境的细腻追求。
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影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篇影评的构思、立意、结构、行文,对电影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都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作为一部贺岁类型片,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喜剧元素,然而,作者却敏锐地从影片中发现了“悲凉”和“虚无”,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阐释电影,从而摆脱了一般化的善恶评判和简单的道德化评述,由此看到了电影主题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影评的题目“那驶向灵魂的火车”,从电影中的主要道具火车出发,并能联系探索人类灵魂的主题,十分贴切。在影评首段,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总结了故事,凸显了主题,而且紧扣中间部分“悲凉”和“虚无”两个分论点:“影片《天下无贼》表现的一个有情有义、浪子回头的故事,是人性中善与恶的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沉睡心灵深处的良知被唤醒,并以血的代价寻找心灵家园的一次长途跋涉,是一趟重建人类尊严的艰苦旅行。与冯小刚导演以往影片的幽默与诙谐风格不同的是,该片的风格趋于悲凉和虚无。”这种好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这篇影评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对于两个分论点,作者也在结尾提到,“导演用两种悖反自身创作风格的手法,昭示了人性的种种侧面”。但是,什么是悖反呢?在电影中是如何运用的呢?作者的理解显然还是不够的。所谓悖反,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相对立的观点或部分,从而造成事物本身的自相矛盾的存在状态。无论是针对逻辑学,还是针对人类的生存境遇,悖反都是我们的基本体验之一。比如我们经常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说:“资产阶级依靠压榨无产阶级,取得了惊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也将无产阶级培养成自己的掘墓人。”在影评的中间部分,作者分析了人性的悲凉和理想的虚无,但是,却没有分析出其中的悖反。如果我们将这个分析角度改为“理想的虚无与坚守、人性的悲凉与拯救”,则能够将其中的悖反分析出来。同时,《天下无贼》这部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电影市场美学规范的限制,在表达人性深度的时候,也有一些比较牵强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写影评时候应该注意的,要客观冷静,不溢美,不隐恶,更不能人为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