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6036800000028

第28章 社会问题片影评范文点评(1)

被阳光遗忘的角落——评影片《盲井》

在煤海山西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小煤窑,小煤窑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农民矿工。这些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们,就在这一方被阳光所遗忘的小天地里为生存挣扎,生活的重压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意志和精神,也在一点点改变着他们原本纯真善良的内心世界,只有那与生俱来的欲望一直不曾被消磨掉。于是,便有了《盲井》的故事,便有了宋金明,有了唐朝阳,有了井下的冤魂们……在《盲井》中,宋金明是被着意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在他身上,有着最多的矛盾、冲突与挣扎。为了肩上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与唐朝阳一起讹诈抚恤金。尽管他可以装作满不在乎、冷酷无情的样子,一边吹口哨一边将“唐朝霞”的骨灰倒进抽水马桶,但实际上,在他内心深处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挣扎,那被麻木久久压抑着的良知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他的心。而他与元凤鸣一起走过的那一段经历,无疑也就是他的良知被唤醒和复苏的历程。他与元凤鸣最初的相遇是在车站,面对唐朝阳带来的牺牲品,他只是感到生气与不忍,这不仅是因为他不想用这么年轻的一条生命去换取抚恤金,更多的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是自身爱子之情的延伸。然而,唐朝阳正是抓住了他这一弱点迫使他就范:“没有钱交学费,你孩儿也得照样出来打工。”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对元凤鸣呵斥不止。他是在用这种粗暴而又简单的方式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也在掩饰着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他怕,但究竟是怕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直到他从孩子手中的照片发现“唐朝霞”竟是元凤鸣的亲生父亲,那种深深的恐惧才突然间爆发出来。那是由于良知的复苏而使他内心受到的极为强烈的谴责,这种极度的内疚一点点撕碎了他竭力伪装出来的冷酷与麻木,也在一点点地加剧着他与唐朝阳之间的矛盾。孩子的单纯、天真、善良与信任更是在日益增加着他心里的这种感觉,因为他惊恐地发现经过长久的接触,他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尤其是第一次发工钱后,凤鸣用微薄的工资买给他的那只鸡,更是让他感动不已,使得他不再忍心加害。甚至,三人在闹市中挤散时,他还非常着急地去寻找孩子,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着急,没有丝毫的掩饰与伪装,如同对待自己走失的孩子一样,那高高扬起又轻轻落下的一巴掌说明了一切。他费尽心机拖延着动手的时间,想出种种合理的或者荒唐的借口对唐朝阳的行动加以阻止:等待机会、凤鸣没有碰过女人、没吃送行饭、没喝送行酒、不能破坏规矩……如果说之前的那些犹豫还多少有着寻找有利时机的成分的话,那么,后来的这些拖延却完完全全是为了拖延而拖延,是出于内疚、怜悯与不忍。这些举动无疑使唐朝阳更加确认了他“对孩儿同情”,使他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唐朝阳发财的绊脚石,也为自己后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最后那次下井,他对唐朝阳一次次的暗示视而不见,仍然沉浸在痛苦与不忍中不肯动手,这时的凤鸣在他心里无疑已经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那是他内心深处最为强烈的一次挣扎,直到他最终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拼尽全力从唐朝阳手里将凤鸣救出,这个冒牌的“二叔”才算真正完成了灵魂上的忏悔与自我救赎的全过程。在宋金明身上,欲望与良知一直互相纠缠不休,但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下,善良的一面还是占了上风,尽管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二者的同归于尽。

与宋金明不同,唐朝阳完完全全代表着恶念与贪欲。他身上没有宋金明那么明确的家庭责任心,他对家庭的责任似乎只是出于习惯不时汇回几个钱而已。他可以用讹诈来的抚恤金看录像找小姐享受一番,而丝毫不会像宋金明那样去考虑“一百块钱做点啥不好,给孩儿多好”。生存的重压让他变得麻木、冷酷、粗俗不堪,满口脏话。如果说马大姐、宋金明和矿工们的粗话是在无奈的生活中以玩世不恭的心态来获得一点自得其乐的感觉的话,那么,他的粗话则完全不同,那是他对生活对世界的鄙俗的满不在乎的心态的反映。为了继续讹诈抚恤金,他欺骗仅仅十六岁的元凤鸣下矿,只要赚钱,“孩儿也中”。他心中并无多少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似乎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为了赚钱,他与宋金明一起害死了“唐朝霞”,又打死了一同下矿的工友,打晕了宋金明,理由只是“谁挡我的财路,我就收拾谁”。他视人命如草芥,简直毫无人性,其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他撕碎了元凤鸣的家信,而对于“唐朝霞”与元凤鸣的关系则佯装不知,只要有钱可赚“他们家绝不绝后跟咱们有啥关系”。对于自己身上背负的几条人命,他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良心不安,毫无反应,极为冷酷,麻木不仁。面对失学儿童,与宋、元的资助相反,他只是疑心“肯定是假的”,“这年头,啥都是假的,只有孩儿他妈是真的”。同样的,对于宋、元之间日益建立起来的感情,他也只是在伪装对元凤鸣友好关切的同时施以冷嘲热讽,他压根儿就不相信人世间会有真实的东西,会有真情和温暖,他对纯真善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只知道“这年头,只要有钱,啥都中”。刚刚找到因买鸡而走失的元凤鸣时,对孩子的单纯与善良的表现,他心头也许曾掠过一丝的感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但仅仅只是一瞬间而已。那一丝感动很快就被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鄙俗与满不在乎击碎:“真是个傻帽儿,弄死一点都不亏”,想的还是钱!他对自己的孩子尚且不闻不问,更何况是一个陌生的孩子呢。也许,对他而言,家只是一个符号,家里只有“孩儿他妈”和“孩儿”是实在的,但这种实在也是可有可无的,他要做的只是按时汇几个钱回家,维持这一联系而已。而余下的精力,他可以在矿上继续讹钱,然后讲几句脏话,下下馆子,找找小姐,这就是唐朝阳心中的理想生活。生存的重压已经让唐朝阳忘记了许多许多,他活着仅仅是为了生存,是生存,甚至都不是生活。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更加不知道生活中可以有那么多的美好的东西。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大约也是这个道理吧。

同样的,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丑陋的东西:矿场的老板们只顾赚钱,毫不在意安全设施的建设,“要赚钱就得死人”,视人命如同草芥,用金钱摆平一切;许多农村女孩身负家庭重担又无一技之长,只能忍辱从事世人所不齿的卖笑生涯以养家糊口;小饭摊老板雇佣学生做厨师,使用童工赚取黑心钱……就连片中作为纯真善良形象的代表出现的孩子元凤鸣身上,也有着对性的渴求,那种本能的羞涩背后掩藏着的却是成人式的伪装,也许,等他长大一些,他也会像许多其他人一样虚伪而鄙陋的。当他最后站在焚化炉前遥望那一缕灰烟时,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唐朝阳的儿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是否也会像他父亲一样成为“矿痞”之类的角色?宋金明的儿子好学而勤奋,考上了中学却没有了父亲,是否也会像父亲一样出来打工,是否也会步父亲的后尘呢?也许,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然而,影片没有仅仅关注人性的丑恶,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矿上烧开水的马大姐,外表粗俗,谈吐也不雅,却是真心实意关心元凤鸣;与元凤鸣有过一次接触的小红,与他在邮局邂逅时还会友好地打个招呼;宋金明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救出了元凤鸣,良知最终还是战胜了贪欲……这一切,是否都说明人间还有真情存在呢?而最终,那三万元抚恤金转了一大圈之后,还是回到了元家,这是否也在表明善恶有报,善良美好的东西还是多于丑恶呢?

盲井,矿井是盲目的,它看不见井下这个被阳光所遗忘的角落里有那么多的贪婪、欲望与丑恶。矿井又是公正的,它真实地见证着井下世界中的真实、善良、美好和虚假、凶恶、丑陋。它让人知道了什么是人性的真善美,什么是人性的假恶丑。

盲井不盲。

这篇影评的开头比较新颖,它没有使用通常的总结概括的模式,即先对电影的主题进行“通过A显示了B”式的中心思想式的概括抽象,而是用抒情的笔触,一点点引出电影故事,交代电影展示的时空,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在煤海山西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小煤窑,小煤窑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农民矿工。这些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们,就在这一方被阳光所遗忘的小天地里为了生存而挣扎着,生活的重压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意志和精神,也在一点点改变着他们原本纯真善良的内心世界,只有那与生俱来的欲望一直不曾被消磨掉,于是,便有了《盲井》的故事,便有了宋金明,有了唐朝阳,有了井下的冤魂们……”。这也提醒我们,影评的写作是千变万化的,在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要领和方法之后,应该根据自己对电影的领悟和认识程度,选择恰当的切入方式和角度,写出自己的独特创见。这篇影评娓娓道来,抒情味道浓厚,又能很好地叙述故事,引发悬念,值得借鉴。

在中间部分的写作中,影评作者主要对宋金明和唐朝阳进行了比较。这篇影评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能够看到人物形象身上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例如,对于唐朝阳和宋金明两个人物,作者没有用简单的善恶道德观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而是着重发掘他们心灵内部的冲突和畸变,考量人物内心的转变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因素。例如,对宋金明,作者注意到他始终挣扎在良心和利益之间,并且在元凤鸣的感染下,最终在井塌的瞬间,挽救了元凤鸣。而对于唐朝阳,作者则揭示了他的罪恶心理的社会影响因素。影评的结尾,也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结尾再次收紧全文,从矿井“既是盲目的,又是公正的”这个辩证的角度出发,最终引出社会批判的主题,并以“盲井不盲”而巧妙扣题,显得精妙细致,发人深省。

在罪恶中反思挽救自己——解读《盲井》中的人物形象

《盲井》是一部具有纪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整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影片中,人的欲望与道德、罪恶与纯真一次次对立。导演李扬说:“《盲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展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多种多样的生存状态,虽然是局部,但却是真实而残酷的。”在残酷的现实中,主人公残缺不全的人格在罪恶面前不断地挣扎、堕落。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具有“独立电影”的风格,导演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的非职业演员,正是这些非职业演员的非职业演出使得影片更多了几分真实。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当这个经济底线失去时,人们又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