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6036800000026

第26章 家庭伦理片影评范文点评(2)

黑白影像下的温情守望——评电影《不能没有你》

《不能没有你》作为一部体现父女亲情的影片,摒弃了以往亲情题材的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影片运用朴素而纯粹的黑白影调和纪实片的写实主义手法,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相依为命的“不合法”父女的感人故事至纯至美地呈现给观众。影片真实、客观地纪录了在无情的法律面前,在冷漠的社会环境之下,虽然有无奈与痛楚,但父女彼此仍温情守望的那份隐隐之爱。

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是反传统的。导演摒弃了传统彩色电影的影像风格,而是运用冷峻、单调的黑白色调来客观剖析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所经历的阵痛。这样的讲述方式看似毫无主观色彩,这也正是导演的巧妙寓意。在天桥上父亲抱着女儿跳桥这场戏,在影片开头以引子出现,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而后半部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再次出现这个场面,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在无情的法律面前和不公平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个无助的父亲只能以这种形式泄愤,而这样的“表演”却成了一场都市闹剧,无聊冷漠的人会为父亲跳与不跳而喋喋不休,当初冷漠的政治线记者也以滑稽的社会线记者身份亮相。导演将这对彼此守望的无助父女在冷漠人群得不到同情的“真实体验”以闹剧形式上演,更凸显出父亲对女儿最纯粹的爱,一路无结果的奔波只是因为一位父亲让女儿上学的单纯想法,在处处受挫后,无助只能驱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是最温情也是最真实的表达。导演将温情毫无修饰地以黑白影像表达出来,体现了亲情的“原生态”。

影片中父女亲情的表达微妙、细腻,导演在细节的刻画上将这种无言的大爱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能没有你》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导演意识到再多的言语也是无用的,甚至是多余的,而是意在突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影片开始很长时间女儿都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会让观众产生她是“哑巴”的错觉。当父亲抬头仰望楼上洗衣服的女儿时,这是一种无言的关注。父亲上楼,教女儿怎样洗衣服,两人站在一个盆里用脚踩衣服,女儿仍然不语,通过对父女脚部的特写,影片将父女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大海是父女相依为命的地方,导演以海为寄托,将亲情在此尽情表达。每次父亲“潜海”,女儿都会在岸上一直守望,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爱的体现。这种习惯救了父亲的命,父女紧紧相握的手是一种相依相爱的亲情流露。当女儿被“依法带走”后,父亲再次潜水却是对生命的拷问,父亲没有了爱的寄托与守望,受伤是难免的。导演将这两场戏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父女不能分离的主题,也为女儿最后重新“回归”埋下伏笔。影片描写了父女二人在挫折面前,自始至终都守护彼此心中那份厚重而深沉的爱。

影片运用简约的黑白影调,将小人物的坚持与自尊在大背景下表现出来,朴实恬淡中抒发出父女彼此内心守望的那份温情。物质上没有奢华的享受,在朴素中表达出的最具温情的爱,这便是大爱。

很多同学在写影评的时候,都会为寻找影评的突破口而苦恼。比如说,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讴歌了伟大如山的父爱,而台湾导演陈朱煌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其实,这类主题的概括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作为一个敏锐的影评作者,你是否能在相似题材的电影中看到其中的不同,或者说差异性的创新。要做到见解独到,目光如炬,见别人之未见,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长期艰苦的艺术感觉的训练,而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电影笔记的记录和分析上。一个有心的影评作者,会从一些特殊的地方,寻找电影的特色。例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如何展现的?这部影片与同类影片相比,有什么异同?影片的导演是如何展现影像风格的?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什么?等等。只有做个有心人,才能发现每部影片的匠心之所在,才能对电影的艺术特点、技术使用、主题和人物设计,保持一种专业的敏感性。

比如,这篇影评分析电影《不能没有你》,就很好地实践了以上我们所说的几点。对于一部描写亲情的商业类型片,这篇影评没有从一般化的角度切入,也没有游离主题,而是从电影的黑白影像入手,分析这部亲情电影在描写真实上的独特表现:“《不能没有你》作为一部体现父女亲情的影片,摒弃了以往亲情题材的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影片运用朴素而纯粹的黑白影调和纪实片的写实主义手法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相依为命的‘不合法’父女的感人故事至纯至美地呈现给观众。影片真实、客观地纪录了在无情的法律面前和冷漠的社会环境之下,虽然有无奈与痛楚,但父女彼此温情守望的那份隐隐之爱。”而题目“黑白影像下的温情守望”也准确、形象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写亲情反思社会冷漠。为了支撑这个主题,作者也运用了很多的细节分析,例如,对于电影开始镜头的分析、对于电影细节的分析等。

肥皂泡·魔鬼——评电影《菊豆》中杨天白的人物形象

爱情总是给人以美好的幻想,幻想常把这种感情无限放大,而幼稚与迷茫有时会毁了幸福的未来。拥有一场无法实现的爱情就像在玩美丽的肥皂泡,对着阳光它绚丽多彩,而在它破灭之后却是无止境的悲哀。诞生于这场肥皂泡游戏中的是魔鬼,他来自天堂,却背负着地狱的使命,无邪的笑容下隐藏着一颗魔鬼的心,常常令人不寒而栗。由张艺谋和杨凤良联合打造的影片《菊豆》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区里爱与恨交织的凄美故事。影片中的杨天白,导演赋予他极其特殊的身份,从杨天白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挖掘出深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性及民族的劣根性、落后性和封建性,让人不免发出一系列关于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的拷问。

影片中的杨天白是爱情的结晶、魔鬼的化身,杨天白的命运代表了那个年代的荒诞、怪异。他诞生于黑暗之中,生就了一副魔鬼心肠。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各种力量相互交织着,光明与黑暗、正与邪、黑与白……菊豆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被卖给别人当老婆;杨天清从小父母双亡,由叔叔杨金山带大,不得不依靠叔叔寻求活路。菊豆的到来,给杨天清感情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是天涯沦落人,让他们对彼此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从菊豆跨进杨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悲剧就已开始酝酿,菊豆的那句“你听听,猪在听它的命运”引发了杨天清对眼前这个女人所有的激情。在红布染满缸的那一刻,一颗魔鬼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这也注定了菊豆和杨天清他们恋情的最后结局。他们一次次想要分开,最后却还是在一起,菊豆和杨天清的恋情是不伦之恋,他们不会得到幸福,他们的孩子杨天白也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也就决定了杨天白以后的人生道路,他只能叫自己的爷爷为“爹”、自己的亲爹为“哥”,这是杨天白的不幸,也是杨天清的悲哀。

杨天白是不伦之恋的产物,这是他无法选择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杨天白从小就目睹了母亲和“哥”的暧昧关系,幼小的杨天白无法用任何行动来反抗这一切,只能用石头砸窗子,那是憎恨和不解。小天白在凄冷的月光中穿着一身黑色衣服,承担着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符的压力,窗户那边是没有压力,他想打破这扇窗子的欲望如同他的父母想要冲破封建礼教一样。他们都无可奈何地行走于这个世界,无论怎样,生活都还将继续。

在杨天白三岁生日这天,他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在影片中,杨天白的衣服大多以黑白为主,单调的黑白色代表着人物内心的压抑。三岁生日的红色衣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红色代表着喜庆,同时也代表着邪恶、血腥。从拥有红色的那一刻起,杨天白就已经开始长大,他在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他生在黑暗中,内心拥有黑暗的力量,他冲着所有人笑,给人的不是三岁孩子应该有的可爱,而是不寒而栗的错觉。

杨金山对菊豆和杨天清的恨意无法遏制。他恨菊豆的背叛,恨杨天清的不忠,恨自己的断子绝孙,他将所有的恨意全都归结在了杨天白身上。在染池边他对杨天白的谋杀让观众不觉为杨天白捏了一把汗,那双苍老的手慢慢带给天白死亡的信息。而导演在此时设计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镜头,小天白回身一转,连连叫“爹”,这几声“爹”触动了杨金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宁肯将天白当做自己的儿子,抱着他痛苦,这也就注定了他最后的命运。杨天白看着杨金山在染缸中垂死挣扎却无动于衷,他的眼中先是掠过一丝惊恐,后是呆滞,到最后却大笑了起来。满池的红色映红了观众的眼睛,那是对人性的拷问,那红的发黑的是天白的内心的颜色。看着大笑的天白,观众为之惊恐万分,那种笑是一个三岁孩子不应有的,那笑容下隐藏着是杨天白的真实面目吗?无邪的笑容给人以遐想,我们仿佛看到了黑暗幽灵做坏事后的得意忘形,看到了影片中所有人的结局。而每次杨天白出现时的阴冷气氛及他黑色的穿戴,引发了人们对他更多的思考。

杨天白一直在传统与亲情的矛盾中挣扎着,他不知何去何从。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未免太残忍了,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了爱,同时他也失去了爱的权利。他在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着母亲的暧昧情感生活,他一直生活在恨与迷惘之中。在没有爱的世界中,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杨天白活得艰难、活得痛苦,他对杨天清很冷漠,他与父亲杨天清的“清清白白”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他与杨天清以“兄弟”相称更是命运的捉弄,令每个人不得不屈从。封建礼教观念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他们没有冲破封建牢笼的足够勇气,所以只能默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