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16035900000034

第34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5)

实际上,节目安排策略不仅是电视媒体运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通过组合的方式,对不同意义的组合的本身使其成为电视艺术审美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忽略了这一点会影响到我们对于电视艺术在整体媒介“流”之中的表象观察与整体把握。

第三节电视艺术的审美之思

审美一词的古希腊含义是“完善的感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审美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的属性,审美对于电视艺术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电视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是它的艺术本质、它的审美化存在。然而,在当前我们的电视艺术的这种审美化倾向却不是在发展,而是在减弱、衰退,甚至走向“审丑”,人们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市场概念,特别是谈到市场和审美关系的时候,谈市场而艺术的审美色变,在很多人眼里,市场和审美是相背离的,进入市场的艺术形式一定是粗糙的、庸俗的。在盲目追求商业利益的时刻,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的文化主流价值,忽视了观众对电视艺术的审美要求,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事实上,市场的多元化恰恰是为我们的电视艺术的审美特质提供了新的契机,电视艺术只有具备了审美性,他的商业价值也才会更好地体现。如何找回它的审美本质,如何让电视艺术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如何让电视艺术更好地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这将是有关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探讨的主题和研究的意义所在。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既是我们对电视艺术的理想追求,也是电视艺术自身发展与生存之道。尽管,在当代全面审美化的潮流中,泛审美的观念也恣肆横行,但相对于电视艺术而言,它却是一种新的审美存在,它理应有法度地存在。人类到底为什么需要艺术,的确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人之为人,是因为它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只有人才会有独立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伴随着历史的进步、文明的演进,人类就形成了政治方式、经济方式、历史方式、哲学方式等把握世界的方式。与此同时,人们还需要一种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那就是艺术。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净化人类的情感,深化人独有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类的精神家园更加理想化。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功能,能够引导人类走向自由解放。这就是人类需要艺术的原因。所以,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让人能够更加全面自由地发展。”[仲呈祥:《电视艺术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电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前提不在于它的日常性与世俗化的特性,而在于它是否在以一种审美化的方式生存。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俗情趣中建构属于电视传播方式的经典,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客观上来讲,在今天,我们对电视的理解仍然极其有限,对它今后的发展和变化还缺乏清晰明确的判断。但电视作为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它注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它注定要与时代同行。

如果说在今天电视艺术已经具有了成为时代艺术的规模和姿态,那么其核心和本质上是否能成为真正“标领时代的艺术”,还要看它对于艺术实质把握的程度,“现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高科技的普及,人们进入了视听文化,特别是以电视艺术为主要审美形式的时代。在人类的审美领域里,电视艺术成为了一门显学,它的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是,如果人类电视艺术自身的思想品位比较高,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审美情趣比较健康、高雅,那么它作用于广泛的受众的鉴赏心理,无疑就会培养和造就一种不是浮躁而是沉稳的、不是肤浅而是深刻的、不是油滑而是幽默的欣赏心态。这种群体性的欣赏心态应当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主要标志,这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追求,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余秋雨)。对艺术的轻视,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条是对电视艺术的轻视,我讲的轻视是忽视了对电视艺术思想内涵、艺术格调和文化意蕴的要求。就像大学者熊十力先生所讲的那样,‘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我们真正做学问的人应该耐得住寂寞,应该像真正的‘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那样,为民族的艺术创作、学术积累添砖加瓦,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搞创作都是一个目标――提升民族的素质,而不能造成民族素养的滑坡。也就是说,形式主义的做法是要反对的。我们今天要提倡一种严谨的治学风气,养成求实的学术操守,这对于每一位电视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仲呈祥:《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载《北方传媒研究》2005年第1期。]

当代电视文化最大的困扰之一莫过于无法确认经典,这当然不难理解。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经典,因而这个时期的文化才有楷模,才有典范,才有标准、尺度和方向。当日常性逐渐消解了艺术作为艺术的神圣感,当电视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不断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以更为廉价的方式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当中,电视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迅速将经典转化为日常化的娱乐形式。

而另一方面,电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快餐食品的方式来填充时段收视中的空白点,在线性的收视习惯中,受众所认可的对下一时段的期待,使得电视缺乏足够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经典。经典的缺失,说到底是当代电视文化最内在的危机,它表明这种文化,或者说这种文化在这一特定时期,处于深刻的变化和调整阶段,“的确,在没有艺术精神的时候,追求艺术;在没有艺术家的地方,追寻艺术不仅是一厢情愿还是天方夜谈。然而,新时代不能没有新的时代艺术。浮躁的电视和迷失的受众需要一份‘意’的宁静和审美的反思。电视艺术是一种新的审美存在,对科技和功利的过度介入和扩张,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却有能力去选择,选择一种审美视角和体验方式去展现时代艺术之美,体会感受电视的艺境。正如尼采所说,要以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因此,我们要为电视确立审美法则,保护那些毫无防范的视觉婴儿;要为电视艺术注入审美的强力剂,匡扶在权与利之间摇摆不定的电视艺术,用我们的审美情怀营造时代艺术的审美之境。”[刘涛:《审美地存在着---中国电视艺术应有之境》,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这不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而是一种时代艺术所要肩负的使命。“电视艺术要体现艺术的使命,艺术当然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快感,但是艺术绝不能止于快感。艺术的神圣使命是要帮助这个民族承担起反思历史和现实的重任,承担起通过艺术增强凝聚力的作用。而在今天,电视艺术作为时代的艺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高高举起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旗帜。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社会主义的审美理想,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成一切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宗旨。这就要求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既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和人间的亲情真理,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作品。”[仲呈祥:《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载《北方传媒研究》2005年第1期。]

尽管,我们对电视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还相对有限,但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注定它要在审美的旗帜下一路前行。电视艺术的审美化既是我们对电视艺术的理想希冀,也是电视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