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二年(651),契苾何力以弓月道大总管,带兵平定处月、处密的叛乱,生擒处密统帅时健俟斤、合支贺等。显庆二年(657),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国公兼检校鸿胪卿。后以辽东道大总管出征高句丽,到达鸭绿江时,高句丽王男生率精兵数万沿江据险抗拒,先期到达的军队渡不过去,双方隔江对峙。契苾何力与后续部队到达时,正遇冰封水面,于是擂鼓进军,大破敌兵,追击数十里,斩首三万级,其余的也都投降。
同年,契苾何力又以铁勒道安抚大使,选拔精锐骑兵五百人,驰赴突厥九姓之中,突厥人十分惊奇,看他们不像进攻的样子,但却是一支军旅。何力对他们说:“国家知道你们因内部纠纷而发生了叛乱,派我来向你们宣布:这次叛乱罪在酋长,而不在兵众,只要你们不再盲从,改过自新,就还是好弟兄。”九姓兵众都觉得有道理,于是联合捉拿特勒、叶护等煽动反叛的两百多人,契苾何力将他们带回长安,历数其罪而后诛杀。此番出行未动大军而平定九姓。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拥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军数万据守南苏城,虎视唐朝边境。契苾何力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带兵出征。分兵两路齐头并进,都大破敌军,斩首万余级,继而乘胜前进,攻克七城。然后回军与英国公李在鸭绿江会师,联兵进占辱夷、大行二城。李驻军于鸭绿栅,契苾何力引番汉兵五十万先抵平壤,李相继而至,一举攻克平壤城,生擒男建及其大小王。
回军之后,契苾何力授镇军大将军,改封凉国公,检校右羽林军。仪凤二年(677)病逝,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烈”。
右领军郎将薛仁贵
薛仁贵(614~683),唐代名将。名礼,以字行,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唐太宗、高宗时期历任右领军郎将、左武卫将军、瓜州长史、检校代都督等职。他东征西讨,屡建奇功。后因将帅不和、交战失利削职,晚年复出,又立新功。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颇富传奇色彩。
一、白衣先锋危难见忠
薛仁贵出身农户,家庭贫困,种田为业。贞观十九年(645),薛仁贵曾打算迁移祖坟以兴家业,他的妻子柳氏说:“我看你是个有出息的人,应该抓住机遇求取功名,怎能单靠祖先的庇荫呢?当今天子征伐辽东,正在招募将士,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何不借此一显身手,日后取得了荣华富贵,再来迁坟也不迟。”于是薛仁贵便到将军张士贵部下报名应征。
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御驾亲征。各路兵马依次进军。薛仁贵所在的部队于当年六月抵达安地(今辽宁盖县东北),正遇唐军郎将被敌人围攻,眼看支持不住。薛仁贵虽经长途跋涉,鞍马劳顿,但还是向将军请求出战,张士贵考虑一来应该援救危在旦夕的本军,二来可以通过实战考察新兵,即使失败也无伤大雅,且其勇气可嘉。于是薛仁贵立即跃马出阵,直冲敌营,杀一员敌将,将其首级挂在马鞍上,继续拼杀。敌军将士,赶紧躲避。薛仁贵由此便闻名于全军。
当官军进攻安地城,高句丽将军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二十五万兵马迎战,他们依山傍水安下军营。唐太宗命令众将领分兵由四面围攻。薛仁贵立功心切,有意穿了一身白色衣服,手持长戟,腰挂弓箭,呼啸率先冲向敌阵,所到之处,无人敢与交锋,敌兵纷纷后退或闪躲,官军乘势掩杀,初战告捷。站在远处观战的太宗,特派骑兵跑到阵地上去问,穿白衣裳的先锋是谁,然后专门召见了仁贵,赐马两匹、绢四十匹,当即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并赐奴仆十人。
大军返回之后,太宗再次召见薛仁贵,感慨万千地说:“以往同我一起征伐的将领都已经年纪大了,难以承担军旅之任,我常常注意选拔英勇出众的武将,我不因征服辽东而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你。”于是薛仁贵升为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654)闰五月,长安地区天降暴雨。当时,高宗李治在万年宫住宿。一天夜里,山水猛涨,冲决河堤,又直冲玄武门。水势汹涌,浊浪如潮,而且继续猛增,水中不时传出求救的呼声。这时,守卫玄武门的宫城卫兵被滔滔洪水吓坏了,一个个争先逃命。
其时薛仁贵正在北门之外,被涛声惊醒后,出门一看,只见山水已经漫过膝盖,大街上急流拥浪,暴雨雷电之中男女哭喊声、牛马哀嚎声响成一片,一些破旧的民房轰然倒塌。然而宫城之内却毫无动静。他先蹚水去找卫兵,结果一个也没找见,他大骂卫兵:“哪有危及皇上之时,还怕死逃命的道理?”这时他看到大水包围了宫城,而且从大小孔道灌进去。他急切地打门,门不开;呼唤,无人应。一旦宫墙被冲毁,后果不堪设想。他急中生智,登上一个门楼,向宫院内大声呼喊,终于惊动了宫人。宫院内也已漫平了大水,众人赶忙唤醒高宗,冒雨转移到高阁之上。不一会儿大水便灌满了他的寝宫。高宗感到一阵后怕,惊魂未定之中想到,要不是及时离开那里,恐怕是在梦中便成了淹死鬼。事后他听到报告说,大水冲毁无数民房,淹死居民兵卒共三千多人。同时听宫城官员说,那天夜晚,多亏了薛仁贵呼喊,要不然宫中损失与外界无异。高宗立即派人去向薛仁贵传达他的话:“只因为听到你的呼唤,朕现在才避免了遭水淹,才知道有忠臣啊!”同时赐御马一匹,表示嘉奖。
二、三箭定边平定辽东
显庆二年(657),薛仁贵以副总管之任与营州都督程名振(大总管)出征高句丽,在贵端城(今辽宁境内)打败敌军,斩首三千级。第二年,与梁建方共同领兵再次出征高句丽,在辽东横山(今辽宁辽阳华表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相遇。薛仁贵单骑出阵,张弓搭箭便射,敌军阵前数人立即应弦而倒。高句丽军中也有几个射手,射杀官兵十几人。薛仁贵不再放箭,直接朝射手冲去。几个射手惊慌失措,弓箭也掉在了地上。薛仁贵便把他们生擒回本阵。
此后,薛仁贵又与辛文陵一齐带兵在黑山(今辽宁西南部)与契丹交战,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众多首领,献俘东都,以功封爵河东县男,拜为左武卫将军。
龙朔二年(662)三月,薛仁贵领兵出征突厥九姓(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丹等部),出发前夕,高宗设宴饯行,宴会上高宗令人取出甲衣来让薛仁贵试射,说:“据说古时候的射手能射穿七层,今天让你射五层。”薛仁贵一箭洞贯五层,高宗命人取出坚硬厚重的铠甲赐予他。薛仁贵率众抵达天山(今新疆中部),突厥九姓联合十万兵卒抗拒。敌军选出几十名勇猛的将士先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剩下的慑于薛仁贵的气势,一齐下马投降。薛仁贵恐怕留有后患,就把这些人全部活埋,而后安抚其大军,擒获叶护兄弟三人,班师回朝。将士们高兴地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自此以后,突厥九姓渐次衰弱,再不敢轻易袭扰唐朝。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大将泉盖男生派遣使者到长安,向高宗表示愿意率众归附唐朝,但他的弟弟泉盖男建却坚决反对。于是高宗便派将军庞同善、高侃等前往高句丽援助泉盖男生。他们一入高句丽境,便遇到泉盖男建的阻击。朝中又令薛仁贵带兵前往增援。庞同善等先到新城,夜晚受到袭击。薛仁贵火速带领部分精兵猛将赶赴新城,斩首数百级,其时庞同善等已转移到金山(今辽宁海城县东),又被敌人打败。泉盖男建兵众乘胜前进时,薛仁贵率兵从侧面出击敌军,斩首五万余级,同时攻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盖男生相会。
高宗收到军情报告后,亲自写了嘉奖令,表彰薛仁贵“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同时鼓励全军乘胜前进。于是薛仁贵带领两千人进攻扶余城(今朝鲜成川),众将领都说兵员太少,薛仁贵说:“兵不多而在精,更在主将善用兵。”于是他带兵出发。遇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薛仁贵仍然毫不畏惧,迎头痛击,杀获一万多人,攻克扶余城,结果扶余川四十多个城堡都望风请降。薛仁贵又进一步扫清海路,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会师于平壤城。至此,高句丽平定,归附于唐朝。
侍御史贾言忠自辽东返回长安后,高宗问道:“辽东诸将谁最贤能?”回答说:“薛仁贵勇冠三军。”于是高宗便命薛仁贵率兵两万与刘仁轨一起留守平壤,授薛仁贵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移治于新城,施行仁政,抚恤孤老残病,选拔任用有才干的人,表彰忠孝节义之行,高句丽的各阶层民众欣然接受教化。
三、战败革职古稀复出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出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占领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薛仁贵奉命任逻娑道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出兵征讨。郭待封曾任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职位与薛仁贵平等,如今却在薛仁贵之下,于心不甘,因此多次不听指挥。大军进至大非川(今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准备向乌海进发,薛仁贵对郭待封说:“此去乌海道路遥远且多险阻,行车艰难,如果带着全部辎重物资,势必进军缓慢,就会贻误战机,再说打败敌人之后便又返回,再度转运多有繁难,那一带地区多有瘴气,不宜久留。因此,我们只要在大非岭上筑栅安营,留兵两万分为两栅,守护所有的辎重,同时出精兵轻装简行,打他个措手不及,就可以打败敌人。”于是薛仁贵便率轻骑先行,在河口大破敌兵,收其牛羊万余头(只),返回乌海城。
负责留守的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并未建栅安营,而是带领辎重缓慢地继续跟进,快到乌海城时,遇到吐蕃二十余万兵力的打击,郭待封战败逃入山林之中,军粮及所有辎重物资全部落入敌手。薛仁贵的前军得不到后勤补给,只好退守大非川。吐蕃增兵到四十余万,漫山遍野地包抄官军,结果薛仁贵兵败,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签订了讲和条约,而后以败军之将,身带械具遣送回京,因其原有功勋,免于死刑,但被革职。
开耀元年(681),多年以后高宗忽然想起了年届古稀的老将薛仁贵,于是召进宫中予以慰问,说:“当年九成宫(即万年宫)遭遇水灾,如果没有你,朕早变成鱼了。你又北伐突厥九姓,东击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之地,开始接受教化,这都是你的功劳啊。你虽然也有过失,但朕怎么能忘记你呢?有人说你在乌海城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你疏忽大意放跑了敌人。如今西部地区时有动乱,瓜、沙路(今甘肃安西东至新疆吐鲁番)被阻断了,难道你还能高枕无忧,不愿为朕去指挥吗?”薛仁贵为高宗的一席肺腑之言、信任之情所感动,当即表示愿意为主分忧,再上征程。于是授瓜州长史,又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都督。
薛仁贵率军出征突厥,在云州与元珍相遇,元珍问:“对面唐军,统帅是哪位?”答道:“薛仁贵。”元珍不信:“他流入象州早死了,哪还有什么薛仁贵!”薛仁贵摘下头盔,元珍手下大将纷纷下马辞揖,起身离去,薛仁贵抓住战机,展开进攻,斩首一万余级,俘获两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永淳二年(683)二月,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赠左骁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