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朝文治取得大成,除了宰相辅佐得力外,一干文臣也功不可没。刘文静作为李世民的好友,首倡起义,是唐朝开国功臣;戴胄忠直体国,多次犯颜直谏,对于朝政正确处理起到重大作用。另外,还有许多封疆大吏,他们对于巩固唐政权也有卓著贡献。如杨恭仁,他长期在边地任职,耐心抚慰少数民族,使其心悦诚服,边境安定。
民部尚书刘文静
刘文静(568~619),唐开国功臣,是李世民的好友。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在隋任晋阳令,与李世民交好,极力促成李渊父子起兵,立有首倡起义大功。唐朝建立后,他的最高官职是民部尚书,因此心生不满,嫉妒裴寂位高而受礼遇。后因口吐怨言,被诬陷为谋反,在裴寂的谗毁下被杀。
一、交好世民首倡起兵
刘文静的父亲刘韶仕于隋朝,战死,追赠上仪同三司。刘文静因为是“烈士”的子女,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大业十二年(616),刘文静任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友好。有一天,裴寂叹息说:“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靠什么得以保全呢?”刘文静笑道:“天下的形势是可以预知的,我们二人志同道合,何必担心贫贱?”
李渊镇守太原,刘文静觉察到李渊志向不小,便主动与李渊交往,于是见到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一般的人物,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为好友,来往密切。他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一般人,性格豁达如汉高祖刘邦一类,神态威武如魏武帝曹操,年纪虽轻,却是通世大才。”裴寂开始并未对刘文静的话在意。
刘文静因犯有与瓦岗寨义军首领李密联姻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人们看不出来罢了。我来探望您,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和您商议大事。您有什么谋划吗?”刘文静说:“如今皇帝到南方巡游江、淮,李密包围逼近东都,群盗大概得以万来计算。在这个时候,若有真天子驱使驾驭这些人,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百姓为躲避盗贼都搬入城内,我做了几年县令,了解其中的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收拢来,可得到十万人。您父亲所率领的军队又有几万人,一言出口,谁敢不服从!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李世民笑道:“您的话正合我的心意。”于是他就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些事。李世民怕李渊不答应,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说。
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刘文静想让裴寂为他们向李渊说通关节,于是就引见裴寂和李世民结交。李世民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几百万,让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渐渐输给裴寂,裴寂非常高兴,由此每天与李世民一起交游往来,情谊日深。李世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劝说李渊。
二、制作伪诏功劳显赫
正逢突厥人侵犯马邑,李渊派高君雅率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击突厥人。王仁恭、高君雅与突厥交战不利,李渊怕一起被治罪,非常忧虑。
刘文静、裴寂趁机鼓动李渊:“公守卫山西,这里汉夷交会,麻烦太多,要想不出事是不可能的,眼下您的一位部将战败,您就受牵连遭弹劾,情况如此危机,此时不起兵,更待何时?”李渊已经准备起兵了,但此时朝廷有诏,赦免了李渊,这事便作罢。
李世民命刘文静制作一篇伪“诏书”,说要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二十至五十岁的男子入伍,到涿郡集结,要去攻打高句丽。当时,百姓厌恶征辽,都害怕一去不返,所以“诏书”发出,人心惶惶,准备造反的人越来越多。裴寂曾偷偷让宫女侍奉李渊,这是杀头之罪。因此,刘文静以此胁迫裴寂,来劝李渊起兵。刘文静对裴寂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您为何不早劝唐公起兵,却推迟拖延不已?况且您身为宫监,却用宫人侍奉宾客,您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误了唐公呢?”裴寂极为恐惧,屡次催促李渊起兵。
此时,正值刘武周起兵叛隋,李世民便以攻打刘武周为名大肆招兵买马。李渊的僚属王威、高君雅不肯阿附李渊,在危急形势下坚定不移。刘文静唆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以王、高二人的名义写了一篇号召造反的文件。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坐在一起处理政务,刘文静引着刘政会进来立在厅堂上,声称有秘事报告。李渊用眼睛示意王威等人取状纸看,刘政会不给,说:“告发的是副留守的事,只有唐公才能看。”李渊佯作吃惊地说:“难道有这样的事?”他看了状子才说:“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人入侵。”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这时李世民已经在大路上布满了军队,刘文静就和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一起将王威、高君雅抓起来投进监狱。
李渊正式起兵,任命刘文静为司马,刘文静主张与突厥始毕可汗联络,请求突厥出兵相助,答应将缴获的隋城男女、财物归突厥所有。始毕可汗大喜,出兵两千人助李渊。李渊见此大喜,对刘文静说:“不是公何以至此?”
不久,刘文静率兵与隋将屈突通大战于潼关,与其将桑显和苦斗,杀死敌军几千人。隋军士气低落,刘文静遂以奇兵从后掩杀,桑显和军大败,当时,屈突通兵尚有几万,准备引军向东,刘文静命将领追击,抓获了他。因为此功,刘文静升任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三、结怨裴寂被诬谋反
李渊扫平天下群雄、登上天子位后,刘文静被封为纳言。当时,唐高祖李渊常与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向高祖进言:“我们中国一向重视尊卑,如今陛下位尊九五,大臣们都时常跟陛下同榻而卧,还直接称呼陛下的名讳,这不利于树立皇帝的威严。”高祖说:“我和这些人多年在一起,习惯了,一时间还改不过来。”
刘文静随后又立下了许多军功。薛举自称秦帝,率军攻打唐朝属地泾州,刘文静以元帅府长史之职与司马殷开山一起出征,结果惨遭大败。刘文静回到京师,被除名,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继位,刘文静再次随大军前往讨伐,平定薛仁杲后,他被封为民部尚书,跟随秦王李世民镇守长春宫。
裴寂时已出任宰相,而刘文静不过任民部尚书一职。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智谋略超过裴寂不止一两个档次,不但首倡举义,而且军功多多,但裴寂与高祖是多年的酒肉朋友,借晋阳宫监的身份之便,把许多宫女进献给高祖,明明是一个佞幸之臣,但他的官爵和被重视的程度都在刘文静之上,刘文静因此心中十分不乐。在朝廷讨论政务时,刘文静故意反驳裴寂,裴寂赞同的,刘文静必定反对,还经常欺凌羞辱裴寂,二人于是结下怨恨。
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喝闷酒,酒醉后愈加气闷,拔剑击柱,大叫:“一定要杀了裴寂!”他家中屡有怪异现象,便召请巫师作法驱邪,巫师在星光下披发衔刀,张牙舞爪,看起来十分阴森恐怖。刘文静的一个妾因为失宠,把这一怪事告诉哥哥,说刘府上下在舞刀弄枪,准备谋反。她的哥哥向朝廷举报了,刘文静被逮捕下狱。
高祖指派裴寂、萧瑀审理此案,刘文静据实上奏:“当初在大将军(李渊)府我与裴寂官职相当,而今裴寂官至仆射,拥有优于众人的府第,赏赐不计其数,我的官衔与所受的赏赐却与众人没什么两样,还东征西讨,老母留在京师,风风雨雨无所庇护,几乎穷得家无隔夜粮,所以,的确心有怨恨。因喝醉了酒,而口出怨言,并无叛逆之意。”高祖说:“他说这样的话,明明就是叛逆!”李纲、萧瑀申明刘文静没有叛逆的意思,秦王李世民强调说刘文静最先谋划国家大计,推动举义,现在任用待遇与别人悬殊太大,心里有怨气,但绝不是谋反,应该赦免。高祖早就对刘文静不满意,裴寂又趁机进言:“刘文静这人太诡诈,又心狠手辣,反形早已暴露。如今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留着他恐怕是个祸害。”高祖于是杀掉刘文静,其弟刘文起也同时被杀,刘家被抄家。刘文静临刑时,捶胸大叫:“飞鸟尽,良弓藏,终于应验了!”
太宗贞观三年(629),恢复刘文静官爵,由他的儿子刘树义继承鲁国公的封号,娶太宗的公主,成了驸马。但他怨恨自己的父亲被杀,准备谋反,结果事泄被杀。
吏部尚书杜淹
杜淹(?~628),唐初文臣。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父杜业,为北周豫州刺史。父杜征,为河内太守。他是太宗朝著名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杜淹才学广博,思维敏捷,二十岁就有美名。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杜淹跟他的好朋友韦福嗣商量:“当今皇上特别喜欢擢用隐逸之士,比如苏威(隋文帝时宰相)就先是隐居而后得到皇上的重用,当了这么显要的官。”于是两个人一同隐入太白山,走“终南捷径”。但是这招居然不好用了,隋文帝对杜淹故意隐居以博官职这一事很是厌恶,不但不召他为官,还把他贬到江西。后来遇到国家大赦,杜淹才得以回到长安。当时,高孝基任雍州司马,推荐杜淹担任承奉郎一职,升到御史中丞。
大业末年(617),王世充称帝,把杜淹调到吏部任职,对他加以重用。王世充兵败降唐,杜淹因为是王世充 伪政权的官员,所以不被任用,他想投靠太子李建成。当时封德彝主管选拔官员的事务,把他介绍给房玄龄,房玄龄觉得他人才难得,向秦王李世民报告,秦王遂任用他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在一次御宴上,他当场做诗,作得非常好,唐高祖赐给他一只银钟。庆州总管杨文干造反,牵连到太子李建成,但朝廷把罪过都归结于杜淹、王珪、韦挺,把他们一起流放越嶲(今四川越西)。秦王李世民知道杜淹是冤枉的,送他黄金三百两作慰问。
太宗李世民登基,召还杜淹,任命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杜淹向太宗奏称,各部门的文件,事务处理拖延,可以由御史对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办事效率。太宗征求宰相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说:“设置各个部门,就是要它们各司其职,御史的职责是纠察违法乱纪,如今杜淹却要挑剔追查各部门工作的细节,这太苛刻了,还有侵权的嫌疑!”杜淹默不作声。太宗说:“你有什么反驳的吗?”杜淹回答说:“封德彝所说事关国体,我心悦诚服,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太宗很为他的坦城大度而高兴。杜淹学问深厚广博,办事干练,太宗指令东宫的所有典章、礼仪、文书之类的事务,都由杜淹决定。
不久,杜淹任检校吏部尚书,开始参与朝廷核心事务。杜淹在任荐举了四十多人,这些人后来表现都很优秀。杜淹向太宗举荐郅怀道,太宗问郅怀道有什么突出事迹。杜淹说:“郅怀道在隋朝廷任吏部主事,炀帝要到江南游玩,群臣纷纷表示赞成,只有郅怀道坚决反对。”太宗问:“那时候你说了什么呢?”杜淹说:“我跟大家意见相同。”太宗批评道:“任职朝廷,要敢于冒死劝谏皇帝,不隐瞒自己的意见,你既然认同郅怀道的观点,为什么那时候不能直言不讳?”杜淹告罪道:“我的职位卑下,没有与皇帝争论的资格,更担心劝谏皇帝不听,白白送死,没有任何作用。”太宗说:“这就更不对了。你既然知道自己追随的君王不贤明,不肯接受劝谏,那你还有什么理由在朝廷做他的官?既然做了他的官,却不肯全心全意为他做事,这算得上是忠臣吗?”太宗又问大臣,让大家发表意见。王珪说:“比干谏纣王而被杀害,孔子赞美他是仁人君子,泄冶谏陈灵公也被杀害,但孔子却说:‘众人都是邪僻之士,你就没有必要与众不同。’”太宗继续追问杜淹:“你在隋朝,官职不高,不受重用,不给它出力可以理解,但王世充却对你又亲近又重用的,你好像也没替他做过什么。”杜淹说:“我当然是说过的,但我的意见不被采用。”太宗说:“王世充刚愎自用,善于掩饰自己的过错,把过错推给臣下,你怎么能够没有受到伤害呢?”杜淹终于无话可说。太宗说:“朕现在可以算是重用你的吧,你进谏过吗?”杜淹说:“宁可拼上性命,绝不违心说假话。”
贞观二年(628),杜淹生病,太宗亲自到他家慰问。杜淹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杜淹生前在朝中身任二职,是朝中显贵,但他的名望却与身份不相等,人们不认为他廉洁清白;相反,倒有很多批评他的议论。
民部尚书皇甫无逸
皇甫无逸(生卒年不详),唐初文臣。字仁俭,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父皇甫诞,在隋朝时担任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谅造反,逼他追随,皇甫诞不肯,被杨谅杀掉。皇甫无逸当时正在长安,听到汉王杨谅造反后,他在旁边痛哭。别人惊问缘故,他回答说:“我父亲平生最重气节,一定不会苟且偷生。”皇甫诞遇害的消息果然传来。隋炀帝感慨皇甫诞忠诚于他,追赠为柱国、弘义郡公,特封皇甫无逸为平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