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16026900000051

第51章 功过是非论宰相(11)

侍中于志宁

于志宁(588~665),唐初宰相。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西安)人。父于宣道,为隋内史舍人。于志宁在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侍中等职。高宗朝任宰相。于志宁为官善于进谏,直抒己见,从不阿附他人。他雅爱宾客,曾与司空李修订《本草》并绘制图形。

一、极力诤谏不避错失

隋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为冠氏县长。当时山东农民起义爆发,时局混乱不安,于志宁遂弃官归里。后来唐高祖李渊入关,于志宁听说后,马上率领手下前往长春宫迎接拜谒。李渊因为于志宁在当时很有名气,所以就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务,并以渭北道行军元帅记室的身份,与殷开山等参谋军议。当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天策上将时,于志宁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常常随从秦王李世民一同征伐。后来于志宁又兼文学馆学士。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于志宁得受重用。贞观三年(629)任中书侍郎。一次,唐太宗宴请大臣,发现宴席上没有于志宁,便问道:“于志宁在哪里?”臣下回答说:“陛下今天召见的人是三品官,于志宁位四品,所以未到。”唐太宗立刻下诏命于志宁前来参加宴席,随后又加授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爵黎阳县公。

于志宁为官,极力诤谏,不避得失。当时天下安定,群臣便商议建立皇家七庙之事。大家都奏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唯独于志宁不随大流,力排众议向太宗独陈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凉地不是建立王业的所在。太宗认为于志宁说得在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一次,太宗下诏,凡有功之臣可以世袭刺史之职。于志宁认为此举不妥,便上奏说:“古今时代不同,仰慕虚名,必定会遗留祸患,这不是长治久安之计。”太宗听后,便收回了诏令。

唐太宗认为于志宁正直忠诚,便想让他辅佐太子李承乾,便对他说:“古代太子出生后,由文士背负太子,为他设置辅佐之臣,过去周成王便以周公、召公做师傅。太子每天听闻王道,渐渐习惯成性。现在皇太子年幼,卿应以正道辅佐他,勿让邪僻开其心智,只要卿努力辅佐不懈怠,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官职赏赐。”于志宁便接受了辅佐太子的重任。太子李承乾生性不良,数有过恶,于志宁屡谏不止,为了匡救太子,便上《谏苑》二十卷进行讽劝。太宗见后大喜,赐给他黄金十斤,丝绢三百匹。贞观十四年(640),兼任太子詹事。后来,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职守丧,丧期未满,太宗下诏终丧复职。于志宁坚决请求服丧满期。太宗便派中书侍郎岑文本规劝他:“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太子需要有人对他进行教育约束,卿最好返归复职,为朕辅导太子。”于志宁只好终丧就职。

当时,太子李承乾贪图享乐,在农忙之时营建密室,动工数月之久仍未停工。于志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常劝谏太子,他说:“克俭节用,是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现在的东宫是隋朝营建的,已经算得上奢侈富丽了,看到它的人都慨叹它的华丽,怎能再对它雕饰彩绘,大加修建呢?如此土木不停,耗资巨大,何况所用之工匠、宫奴都是一些犯法亡命之人,他们手持钳凿槌杆往来禁苑,出入禁闱,监门、宿卫等不能盘问或阻止,这种情形实在令人担忧。”太子又常常沉湎于音乐歌舞之中。于志宁又规劝太子:“郑卫之乐,古人认为是淫声。现在宫内常常听鼓乐之声,乐伎经常滞留宫内。听到它的人为之战栗,疑及它的人心中烦闷。往年皇上亲口叮咛告诫,殿下怎能不思虑呢?”太子对于志宁的一番苦心劝告,置若罔闻。

太子常常任用一些宦官在自己的身边。于志宁规劝太子要“狎近君子,屏默小人”。太子不但不听,而且大为反感,一意孤行。东宫的仆从按旧制是可以轮番休息的,而太子却不允许。因此东宫的仆从、车夫及兽医,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于志宁认为太子的这种做法有违仁爱之道。太子又和下人引领突厥人达哥支等入宫,与他们日相亲近,对此,于志宁不能容忍,便上疏极言,太子大怒,他早就对于志宁怀恨在心,便派遣张师政等人刺杀于志宁。刺客进入于志宁的府第,看到于志宁身形憔悴,居住在草庐之中,顿生怜惜之情,便不忍下手。

后来,太子谋反的阴谋败露。太宗了解这件事情的经过后,便对于志宁说:“听说卿曾多次上谏,承乾却不听,所以才有今日的下场。”当时东宫属官皆受此事迁连贬斥、流放,唯独于志宁得到慰问勉励。

二、直陈己见晚年贬官

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后,于志宁再次被任命为左庶子,迁侍中。永徽元年(650),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同年,于志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永徽二年(651)监修国史。

高宗朝,于志宁仍然勤勉为政,勇于直谏。洛阳人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阴谋造反。高宗大怒,下诏立刻斩决。于志宁不同意高宗的做法,他对高宗劝谏道:“陛下平时对功臣勋戚情笃恩隆,现在想要斩决诬告之人,目的一是杜绝诬告之路,二是抚慰勋戚之心。但是现在值春天阳光滋生之时,因此不应行刑杀戮,况且诬告本来不属于叛逆作恶之列,所以,臣请求依照法律待秋分时再加以处决为宜。”高宗觉得于志宁说得在理,便同意了。

于志宁不但在关涉朝廷的行政事务上勇于谏诤,而且有关人性礼仪、吉凶之事,也敢于直陈己见。

衡山公主因公脱去丧服以后,欲下嫁长孙氏。当时大多臣僚认为因公脱去丧服以后,可以行吉礼。但于志宁却说出自己的一番看法:“按照《礼》的规定,女子十五岁笄发,二十岁出嫁,遇到变故,可延至二十三岁出嫁,由此可知遇上丧亡需要守丧三年。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到齐国交纳聘礼,母亲丧亡不到二年就准备成婚,《公羊》、《榖梁》两家对此不加评断,是因为他失礼太明显的缘故。现在有人说‘因公脱去丧服可以行吉礼’,这是汉文帝创制的,只是为了天下百姓罢了。现在公主服丧本应穿上粗材布制作的衣服,纵使依照汉例脱去丧服,哀伤之情却不能因例改变。心情悲伤时成婚,这是人情所不能忍受的。”高宗同意于志宁的意见,并下诏公主等到服完丧再成婚。事后又拜授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宰相。不久,兼任太子少师。

永徽四年(653),有十八块陨石落在冯翊(今陕西西安附近)境内。高宗忐忑不安地向群臣询问道:“这是什么征兆呢?朕想要对以往的过失进行忏悔、对将来之事进行修福,以此来自戒,怎么样?”于志宁回答说:“《春秋》记载‘五块陨石落在宋国’。当时内史说‘这是阴阳之事,并非吉凶而致’。事物皆有其自然属性,并非全都关涉人事。即便如此,陛下能在没有灾祸的情况下引以自戒,这样做,没有害处,只能带来福运。”

显庆元年(656),于志宁迁太子主傅。曾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蒙赐地。于志宁因家族自周、魏以来世代居住关中,产业不败,可以继承父祖之地,而张行成、高季辅刚开始经营产业,所以,他上奏请求将自己的赐地分赐给二人。于志宁这一举动得到高宗的赞扬。

显庆四年(659),于志宁因年老上奏请求辞官,高宗下诏免去他的尚书左仆射,另拜为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李治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朝廷大臣分为两派,宰相长孙无忌、禇遂良刚正不阿,力谏高宗;而宰相许敬宗迎合上意,大力支持高宗。于志宁则一言不发,两不得罪。后来,武昭仪立为皇后之后,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她命许敬宗寻找机会陷害长孙无忌,于志宁因当时持中立态度,因此武后对他也不满意。后来武后杀害了长孙无忌,于志宁也被免官,贬为荥州刺史。麟德元年(664),转为华州刺史,于志宁由于年老请求退休,得到高宗批准。麟德二年(665),于家中病逝。追赠幽州都督。后又追赠恢复他的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官职。

中书侍郎杜正伦

杜正伦(?~658),唐太宗朝宰相。相州洹水(今河南安阳)人。隋仁寿年间(601~604),杜正伦与哥哥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中秀才。隋代注重秀才科,考中者每科天下不到十人,然而杜正伦一家有三位秀才,全都考中高等,受到世人的羡慕和赞美。杜正伦善于写文章,贯通文史经典。但他在隋朝官位不显要,不过出任武骑尉。唐朝建立后,秦王李世民听说他的名气,上表召他入值秦王府文学馆。

贞观元年(627),尚书右丞魏徵推荐他有才能,他得以升任兵部员外郎。太宗勉励他说:“朕选拔贤才,不是朕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能对百姓有益。朕对宗亲和旧人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没有才能,最终也不会任用。因为卿忠直,朕才任用卿,卿应该想着有所作为,以不负朕对你的选拔。”不久迁任给事中,主持起居注之事。太宗曾经说:“朕坐在朝堂,不敢多讲话,必须是对百姓有利,才敢说出口。”杜正伦说:“臣位居左史,陛下一言有失,不仅损害百姓,而且记入史书,千年以后拖累圣德。”太宗十分欣赏他的话,赐给他彩色织物二百段。

贞观四年(630),杜正伦升任中书侍郎。他和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论事符合太宗旨意,太宗为他们设宴,召见四人,对他们说:“朕听说神龙可以驯服,然而它的颔下长有逆鳞,触犯逆鳞者死,人君也有这种情况。众卿敢于触犯逆鳞,以补救朕的过失,朕还会担心危亡吗!想到众卿的诚意,所以设酒宴来同乐。”每人赏赐不等。

贞观六年(632),太子李承乾代行主持国事,诏令杜正伦右庶子,兼任崇贤馆学士。太宗对杜正伦说:“太子年幼,没有形成完美的品德,朕总是事事告诫他。如今他担当代行主持国事的大任,不能朝夕相见,所以停止卿在朝廷的职务以便辅佐太子。卿一定要谨慎努力。”过了几天又说:“朕长到十八岁,还生活在民间,世上真假无不亲身经历;即位以后,处置有时失误,必须待人劝谏,才恍然醒悟,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不懂世事呢?而且君主不能骄傲,现在如果诏令天下,敢上谏者死,将肯定不会有人再说话了。所以朕孜孜不倦地让人进谏直言。卿要用此来开导太子,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

贞观十年(636),杜正伦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封南阳县侯,并兼任太子左庶子。他出入皇宫和东宫,执掌机密,以办事精明著称。后来,太子李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太宗,他喜好亲近小人,纵情声色犬马,渐渐地偏离正道。太宗告诉杜正伦说:“太子经常亲近小人,卿要劝诫他,教导他,如果他不改正,就告诉朕。”所以杜正伦大胆劝谏无所顾忌。太子不听,就转述太宗的话来督劝他,太子随即上表奏闻。太宗责问杜正伦说:“为何泄露朕的话?”杜正伦回答说:“教导他而他听不进去,所以用陛下的话来吓他。希望他能弃恶从善。”但太宗始终不能释怀,将他贬出朝任谷州刺史,又贬任交州都督。后来,太子李承乾被废,杜正伦因为曾接受太子赠予的金带,被流放欢州。很久以后,授任郢、石二州刺史。

显庆元年(656),杜正伦升任黄门侍郎,兼任度支尚书,并主持政事。迁任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襄阳县公。杜正伦和城南众杜姓宗族关系本来疏远,曾请求与他们联宗,杜氏宗族自以为是显要贵族,不肯与杜正伦攀宗亲,杜正伦因而怀恨在心。众杜姓所居之地号称杜固,世人相传此地有兴旺发达的地气,所以世代为官绅。杜正伦执政后,为了报复杜氏家族,建议开凿杜固通水以利百姓。开通以后,水流如血,过十多天才停止,从此城南杜姓逐渐衰落。杜正伦善写文章,曾经和中书舍人董思恭夜晚当值,谈论文章。董思恭自觉受益匪浅,回到府第对家人说:“通过和杜公谈论文章,今天发觉我的文章顿有长进。”

起初,杜正伦已经显贵,李义府的官位还低,后来李义府也成为宰相,两人一同执政,杜正伦心中不服。中书侍郎李友益是李义府的同族,向来依附杜正伦,一同挑剔李义府的过失。显庆三年(658),李义府命人控告杜正伦、李友益互相勾结欺瞒皇上,图谋不轨。高宗贬杜正伦出朝任横州刺史,将李友益流放峰州。杜正伦不久就死于贬所。杜正伦没有儿子,以哥哥的儿子杜志静为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