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16026900000050

第50章 功过是非论宰相(10)

杨弘礼的弟弟名弘武。杨弘武少年时品行端庄。永徽年间,历任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高宗到泰山封禅,杨弘武从荆州司马升任为司戎少常伯,随从高宗封禅。等封禅返回,高宗诏令授他吏部五品官,升任西台侍郎。高宗曾责备他说:“你在戎司时,所授之官有很多不合其才,为什么呢?”杨弘武说:“臣的妻子十分强悍,这些人都是她嘱托的,我不敢违抗。”以此来婉言批评高宗听从武后的话。高宗笑了笑,却也没有治他的罪。乾封二年(667),同东西台三品。杨弘武没有其他才能,只是以谦虚谨慎自守,然而在官时因清廉简明而为人称道。

中书令高季辅

高季辅(594~651),太宗朝宰相。名冯,字季辅,以字行世,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自少事母至孝,以纯孝闻名于当世。他的哥哥高元道,出仕隋朝,任汲县令。隋末,义军四起,汲县百姓也在城中造反接应义军,杀害了高元道。高季辅率乡人与汲县人交战,生擒他们,斩叛乱者的首级祭奠哥哥,义军畏服,都归附了他,部众达数千人。

唐朝建立后,高季辅与武陟李厚德率领手下众人归降唐朝,授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

贞观初年(627),高季辅拜授监察御史,弹劾不法官员,从不回避权贵要人,深受太宗李世民赏识。他渐次升任为中书舍人,曾列举朝中五事上奏,说道:

现在天下大定,但刑罚却没有停止,为什么呢?原因是谋划之臣、台阁之吏不崇尚宽简,而且不懂经营远略,因此执法者把苛刻深严看做是奉公,为官者把剥削百姓作为助国积财的手段。如尚书的八个席位,是君主督责完成政务的人,应选择温厚廉洁之人担任。勉励人们追求朴素,革除浮夸虚伪,使家家懂得慈孝,人人知道廉耻,有过失行为的受乡人耻笑,不亲善仁孝的被亲人摈弃,自然就会使礼节振兴了。陛下率先奉行节俭之道,但营建不停,服役的工匠不够驱使,又采用雇佣的方式来增加劳役费用。照这样下去,人主所欲,还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希望陛下爱惜财力,不要用尽;珍惜劳力,不要使他们疲敝。京畿附近的几个州,是京城的根本,土地狭窄人口众多,储蓄少却课税劳役多,应当蒙受优待,使百姓得以休息,这是加强根本削弱枝节的本义。至于江南、河南,地广人多,劳役财赋分配与京畿相差无几,百姓颇为闲适,应排列等次,平均劳逸。公侯勋戚之家,封邑收入、俸禄完全能够供养,但贷钱取息,新办商号或作坊,追求厚利,下民受到影响,竞相追求蝇头小利,应加以惩罚革除。现在品位低下的朝外官吏,都没得到俸禄,所以他们饥寒深重,即使如伯夷、柳下惠也不能保全他们的品行。为政之道,期望简便易行,不体恤他们的贫困,却要求他们清廉勤恳,只恐怕即使巡视监察每年出行,使臣接连不断,而官员侵夺渔利还是不停。应等到人口繁多,而且仓库丰足,渐渐增加俸禄,使得他们能事奉父母,抚养妻子儿女。然后督促他们效力,那么官员就会尽力了。

奏章报上,太宗很是欣赏,进授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此后,高季辅多次上书论奏朝政得失,言辞诚恳真切。太宗赐给他一剂石钟乳制成的延年益寿药,说:“你进献给我的是药石之言,朕也用药石回报。”贞观十八年(644),高季辅任吏部侍郎,擅长根据官吏们的资历和政绩来升降等级及品评人物。太宗赐给他一个金背镜子,以表扬他的清鉴。

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季辅迁任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晋爵蓨县公。

永徽二年(651),高季辅加光禄大夫、侍中、兼太子少保。不久,他因患病回府休息,高宗下诏任命他的哥哥虢州刺史高季通为宗正少卿。高宗派人常去高府探望他的病情,还派中使每天前往他府上问候。同年,高季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为“宪”。官府供给运载灵柩的车子,把他归葬家乡。

侍中张行成

张行成(587~653),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宰相。字德立,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张行成年轻时师从当时的名儒刘炫学习经史,他勤学不倦,学业进步很快。刘炫对门人说:“张行成器度方正,是辅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业末年,察举孝廉,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来王世充称帝,他任度支尚书。王世充被平定,张行成以其在隋朝的资历补授谷熟尉。因为家境贫困,他以计吏的低级职员身份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制举乙科,改任陈仓尉。高祖李渊对吏部侍郎张锐说:“现在铨选的官吏中难道没有才能特别突出的吗?朕要特别提拔任用他们。”张锐推荐张行成,改任富平主簿,以才能出众而有名。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将张行成召入朝中补授殿中侍御史。他为官认真负责,行使检举揭发弹劾监察等职责时严肃公正。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对宰相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推荐的,像张行成这人,是朕亲自举用,没有别人介绍和推荐,这是个特例。”他为自己察举人才的能力而自豪。

有一次,张行成陪侍宴会,太宗谈到山东人和关中人,语意有所偏向。张行成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方西方作为界限,如果这样,则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太宗称赞他言之有理,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服一套。从此遇上大的政事,都让他参议。经过多次迁升,张行成官至给事中。太宗自视甚高,他曾对群臣说:“朕做人主,兼行将相事务,岂不是剥夺了你们大家的名分?舜、夏禹、商汤、周武王得到后稷、契伊、尹、吕尚后四海平安,汉高祖有了萧何、曹参、韩信、彭越后天下安宁,这种事朕一身兼有。”张行成退下后,上疏说:“隋朝丧失正道,天下大乱,陛下拨乱反正,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周代、汉代君臣如何能与陛下相比。虽然这样,仍是美德含光光耀后世,规制宏大见识深远。左右文武官员确实没有将相之才,何须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他们较量损害皇上的尊贵,与臣下争功呢?”太宗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张行成又转任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太子李治驻守定州监国,太子对张行成说:“定州是公的故乡啊,我这就送公衣锦还乡!”命有关部门祭祀他先祖之墓。张行成所推荐的同乡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等都以学识品行卓著而闻名,同时受到太子召见,因他们年老不能胜任事务,厚加赏赐后送回。太子派遣张行成到太宗在辽东的行宫,太宗见了他非常高兴,慰劳赏赐极为丰厚。张行成在太宗从辽东返回后任河南巡察大使,由于他办事符合皇帝心意,改任检校尚书左丞。

太宗巡幸灵州,下诏皇太子随从。张行成劝谏说:“皇太子应该留下监国,每天面对百官处理各种政务,既做到以京城为重,同时向天下显示盛德。”太宗认为他的话是忠言。贞观二十三年(649),张行成迁任侍中、兼刑部尚书。

太宗驾崩,张行成与高季辅侍奉太子李治在太极殿梓宫前即位,是为高宗。高宗封张行成为北平县公,监修国史。当时晋州经常发生地震,声音如雷,高宗向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天属阳,是君主的象征;地属阴,是大臣的象征。君主应动,臣子应静。现在该静的反而想动,恐怕是有女子干预政事,人臣也参与秘密计谋。再者,诸王、公主参与承问起居,有的窥伺宫闱,应该明确设防加以禁阻。况且晋州是陛下原来的封地(高宗曾封晋王),应该不会无缘无故的地震,臣希望陛下深思以防微杜渐。”高宗对他的话深表赞同,下诏五品以上官员积极谈论朝政得失。永徽二年(651),拜授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

永徽四年(653),从三月到五月不下雨,时人将此归罪于宰相,张行成心中畏惧,称年老乞求退休,高宗下诏答复说:“过去罢免宰相的做法,违背了皇帝检讨自己的真义。这是朕缺少德行,并不是宰相的罪过。”于是赐予他宫女、黄金器物,敕令不要再辞官。张行成坚决请求辞去宰相,高宗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张行成惶惑恐惧,不得已又处理政事。九月,张行成在尚书省官舍逝世,终年六十七岁。高宗下诏九品以上官员前往府第哭丧祭吊。到殓尸时,三次派遣使者赐给内衣,尚宫住在他家监护。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用少牢之礼祭祀,谥号为“定”。弘道元年(683),下诏让张行成配高宗庙廷享受祭祀。

中书侍郎崔仁师

崔仁师(约590~650),唐太宗朝宰相。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

武德初年(618),崔仁师考中制举,调任管州录事参军。武德五年(622),侍中陈叔达举荐崔仁师有才能可以担任史官,崔仁师因此升任右卫录事参军,参与修纂《梁史》、《魏史》。

贞观初年(627),改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今山东益都)有个男子图谋叛逆,有关官员逮捕他的党羽,株连众多,囚犯关满了监狱,太宗诏令崔仁师审问。崔仁师刚到青州,就为所有囚犯除去刑具,给他们准备食物,提供茶水,用感化的手段审讯他们,审讯结果,获罪的只有十多个带头作恶的人,其他都免罪放回。崔仁师将审讯结果奏报太宗,太宗命使者前往复审,大理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免罪昭雪的人很多,留下的这几个人怎么会甘心受死?假如到复审时,这几个人一齐叫起屈来,发生了反复,那就麻烦了。”崔仁师说:“审理案件以仁爱宽恕为主,因此谚语说‘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做官的安全、减少麻烦,明知道有人冤枉,也不替他申明?让我用一个人的身体换取十名囚犯的性命,我也情愿!”等到朝廷所派使者再来复审时,众囚犯都叩头说:“崔仁师仁爱宽恕,没有被冤枉之人。”众人都没有异词。崔仁师因此出名。

不久,崔仁师任度支郎中。崔仁师曾经口述支出费用数千项,太宗觉得奇怪,诏令黄门侍郎杜正伦拿账册提问,让崔仁师回答,居然没有一处错误。太宗感到惊奇。当时校书郎王玄度注解《尚书》、《毛诗》,诋毁孔颖达、郑玄的陈旧学说,请求立即废除。太宗诏令众儒生广泛讨论,博士以下的人都难不住他。河间王李孝恭奏请孔颖达、郑玄的学说一并流行,崔仁师认为王玄度的注解缺乏根据,罗列王玄度书中不合大义之处上奏皇上。王玄度之议于是作罢。

贞观十六年(642),崔仁师升任给事中。当时有官员认为《贼盗律》中“谋反叛逆的人兄弟都受牵连坐罪没收家产入官”量刑太轻,诏令高官讨论。右仆射高士廉、吏部尚书侯君集、兵部尚书李等人建议加重量刑,民部尚书唐俭、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工部尚书杜楚客等建议依旧不改。当时参与议论的多数人都说汉、魏、晋三朝一人谋反诛杀三族,请求改为处以死刑。崔仁师说:“父子是直系亲属,足以烦劳其心,对这都不悯惜,哪里谈得上兄弟友爱?”房玄龄说:“祖宗有荫庇子孙的义务,所以子孙关系亲近重要,而兄弟关系疏远。如此说来就是亲近的流放而疏远的处死,不是用刑的本意。”于是没有改变。

太子李承乾被太宗疏远,魏王李泰则深受太宗喜爱,但太宗并不打算立魏王为太子,崔仁师秘密请求立魏王为太子,违背了皇帝的旨意,降为鸿胪少卿。再逐渐升为户部侍郎。贞观十九年(645),唐军大举征讨辽东时,崔仁师任韦挺的副职,主持海运事务,又另外主持河南漕运事务。崔仁师认为漕运路线曲折遥远,恐怕所运物资不能及时到达,就相机行事,征调近海租税充作军饷。因运输的兵卒逃亡,他没有及时奏闻而获罪,被除官为民。

太宗亲征返京走到中山(今属河北),起用他任中书舍人、检校刑部侍郎。太宗前往翠微宫,崔仁师献上《清暑赋》婉言劝谏。太宗称赞他,赐帛五十段。贞观二十二年(648),升任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机要事务,尤其受到皇上的恩宠礼遇。中书令褚遂良为此十分嫉妒他。适逢有人伏阙上诉,崔仁师没有及时上报,太宗大怒,把他流放到连州。永徽初年(650),他拜授简州刺史,但不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