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取到一批人的支持之后,高宗召开大臣会议,专门讨论皇后废立问题。李世不愿卷入这场纷争,称病没有参加。废立皇后的理由基本是成立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皇后既然不能生育,不能为皇家传宗接代,理应被废;武则天已生了儿子,立为皇后也算顺理成章。但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褚遂良对此当场表示反对:太宗临死时亲口对我们说,把好儿好媳托付给我们,至今不过六年,废皇后不符先帝遗训;王皇后出身名门贵族,平常并无过错,也不应轻易废掉。退一步说,即使重新议定皇后,也不应选择武则天。一则武则天出身寒微,二则她曾做过太宗的妃子,这个父子共妻的名声若传之后世,实在不太好听。褚遂良的这番话虽也合乎情理,但实在太露骨,又当场以辞职相要挟,并趴在地上叩头不止,流出一大片血,表示死谏的决心,致使李治感到大失脸面,一怒之下,命人把褚遂良拉出去,经长孙无忌讲情,才没有给他加刑。长孙无忌的态度早已明确,这时在场的另一重臣于志宁一直不敢表态,韩瑗、来济等也表示反对,李治的提议在最高统治圈内受阻。几天后,李治再次征求李的意见,李回答得很圆滑:“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要问外人。”既不公开支持,也不表示反对。积极支持李治的许敬宗则公开宣扬:“种地的老百姓遇上好收成,多收获几担粮食,还想换换老婆,何况皇帝!况且天子要废立皇后,与别人有什么关系,何必要提出种种异议!”这无疑是对高宗的支持。
李治当了皇帝,而且当得有声有色,这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积极努力的结果。李治初做皇帝,在各方面也多依靠他们;他们自恃有功,希望皇帝能听命于他们,最好是大臣们拼力工作,皇帝坐享其成。但是这时的李治已近而立之年,他为自己的成就所陶醉,逐渐忘记了自己原本是智能低劣在别人以下,对长期被元老重臣们控制郁闷不乐。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当皇帝,不会比先皇差。废立皇后成为反映控制与反控制这一矛盾的焦点。李治要摆脱被元老派大臣所左右的处境,只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永徽五年(654)冬,李治正式宣布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罪名是她们要用毒药害人;同时宣布立武则天为皇后。经过皇后废立事件,贞观时代留下来的元老派大臣除李外,大部分被罢免或疏远。由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的李义府、许敬宗等奸佞小人组成新的统治中心。
显庆五年(660)冬,高宗开始生病,头痛眩晕,视力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故上朝时往往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对朝政的处理总能使李治感到满意。
在做皇后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武则天对高宗百依百顺;当皇后地位巩固、并拉拢一批心腹之后,特别经过直接处理政务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武则天便开始控制高宗,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她的监视。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关在别院处境悲惨,高宗偶然发现后萌发同情之心,马上被武则天得知,遂令人将二人残杀。高宗对自己的处境也渐不满意。麟德元年(664),皇帝与上官仪商议,准备废掉武则天的皇后地位,并立即由上官仪草拟了诏书。但这次密谋武则天很快得知,找皇帝质问,皇帝把责任推给上官仪。结果,上官仪与儿子被杀,李治对武则天的反抗宣告失败。从此,高宗每次上朝,都由武则天垂帘听政,朝野内外都恭称“二圣”。实权已完全转移到武则天手中。
李治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他完全信任长孙无忌等人并尽量恪守父亲遗训时,承贞观遗风,虽然没有建立丰功伟绩,尚能使国泰民安;当他想摆脱元老大臣的束缚,自己独掌朝政时,大权又很快被武则天和一帮新的大臣所控制。他没有驾驭群臣、独执政柄的本领,只能被他人所左右。虽然,高宗皇帝在后期仍不断有求贤纳谏之举,但徒有虚名的皇帝使这事徒然显得滑稽。
四、两度立储临终托政
高宗共有八子: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节、李弘、李贤、李显、李旦。王皇后无子,前四子均为后宫嫔妃所生,后四子出于武则天。
李治初即位,王皇后请李治立李忠为太子。李忠虽为长子,却是后宫刘氏所生,本没有做太子的资格。王皇后利用这一点,希望他在成人后能亲近自己,巩固皇后的地位。永徽三年(652),十岁的李忠被立为太子。
李忠立太子一年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出生。武则天立为皇后,皇后的儿子应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许敬宗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建议更换太子。显庆元年(656),李忠被废,四岁的李弘被立为太子。
龙朔三年(663),十一岁的李弘开始接受做皇帝的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弘对各种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李忠因受上官仪株连被害,引起李弘的同情,要求父亲收尸安葬,得到应允。此时,武则天正逐步独揽朝政,儿子的成熟使她感到威胁。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弘突然发现囚禁萧淑妃两个女儿的所在,非常同情,请求父亲释放她们。李弘的建议当然不合母亲的心思。不久,二十四岁的李弘突然病死,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是一个阴谋,施害者是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因为太子李弘的聪明正直已经威胁到了她的前途,而她的前途绝不止于一个皇后。
李弘死,其弟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自幼聪明,博览群书,深得父亲喜爱。这时的李贤也已二十多岁,武则天更怕难以驾驭,管教甚严,后来,终于以李贤好声色为借口废去,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被确定为李治的接班人。
永淳二年(683)冬,高宗病情加重。他让太子监国,并拒绝接见朝廷百官。同年十二月,李治到洛阳,确定改元弘道,并大赦天下。不久,皇帝病危,令太子在灵前即位,诏令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死时五十六岁。第二年,高宗的灵柩从洛阳运到长安,埋葬在今陕西乾县,号乾陵。
高宗才能平庸,但自负甚高,这种自负在武则天进宫后遭受致命打击,转而变成自卑,高宗皇帝自觉处处不及武皇后,虽然试图夺回政权,但反抗实在微弱,放弃抵抗的高宗在声色中麻醉自己。他无力驯服一个女人,他只能是一个“鸡倌”。
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588~626),唐高祖李渊长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兄。小字毗沙门,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武德元年(618)立为太子。谥号“隐”。他勇猛善战,为唐帝国的建立做了一定贡献,但战功不如李世民多,威望也不如他高。李世民威胁到他的太子地位,二人为此互相倾轧。最终,在玄武门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世民为了争夺帝位,置手足之情而不顾,从而遗讥后世。
一、粗豪勇猛助父开国
李建成生性豪放爽直,不拘小节,喜欢打猎饮酒,结交了大批嗜赌好斗的不法之徒。
隋朝末年,李渊受命镇守太原,留李建成护家,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居住。命他同时结交当地英豪,扩大势力。
李渊准备起兵反隋,遣人密召李建成与其弟李元吉赴太原。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后,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便利用长安的政治优势,号令天下。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守将高德儒不服从李渊,李渊遣李建成、李世民二人率军前去攻伐。李建成、李世民二人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地区秋毫无犯,甚得军心民心。李建成等很快攻下西河,擒斩高德儒,在城中开仓济贫,令百姓各安旧业,二人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西河告捷后,李渊建置大将军府,自称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以殷开山、唐俭等人为掾属、记室等,以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分任左右统军、副统军,初步建立军事、政治机构。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隋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进。适逢秋雨连绵,又有流言说突厥与刘武周联合,准备乘虚袭击太原。有人主张回师太原,以后伺机再举兵。李渊准备班师,李建成、李世民二人坚决反对,李渊决定继续进军,终于击败宋老生,平定霍邑。
平定霍邑后,李渊连取晋州、绛州(今山西闻喜),九月,进军河东。隋朝大将军屈突通率军镇守河东,抗拒李渊部队,李渊决定分兵,一部分对付屈突通,一部分直取长安。李建成率兵,自新丰(今陕西临潼)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李渊率军从下邽西上,形成对长安的包围之势。十月,李渊来到灞上,与李建成、李世民会师,合兵二十万,令诸军各依壁垒,不得抢掠,十一月,攻陷长安。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隋的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立为唐王,大丞相,总揽内外军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设置官员属吏;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李元吉为齐公。后又任李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授尚书令,命李建成率军去进攻洛阳。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掉,李渊在长安自立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自号凉王,年号安乐。后来,他被李渊派去的安兴贵杀死。安兴贵准备颠覆李轨政权时,李渊派李建成率兵出发,迅速到原州(今宁夏固原)接应安兴贵。李建成率兵昼夜奔驰,士卒不堪劳苦,逃亡过半。但李建成如期抵达指定地点,帮助安兴贵杀死李轨,接管凉州。
胡人在北部边境作乱,朝廷派李建成征讨。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大败敌军,斩首千计。他又将俘虏的胡人首领全部授予官职,命他们回去招降部众。胡人投降。李建成见胡人众多,担心这些人日后成为大患,于是派胡人筑城,暗中带兵杀死胡人六千。胡人首领奔逃。李建成巡守北部边境,曾经俘获四百名地方盗匪,下令将他们全部割掉耳朵后放掉。
二、处置失当势倾位危
李渊为了培养李建成的行政能力,下诏朝廷,除军政大事外的日常政务,一概由李建成裁决,又任命李纲、郑善果为东宫官员,令他们协助李建成处理政事。
李世民常年统兵出战,屡立战功,名震天下,手下文武官员众多,势力渐渐壮大。东宫中允王珪、洗马魏徵等人认为李世民日渐崛起,对太子地位已经构成威胁,而太子不善谋略,今后应当讲求方法,树立形象。当时刘黑闼在河北盘踞,王珪认为李建成应当前去率兵平叛,树立威信,同时团结东方地区的英杰,壮大自己的势力。李建成请命东征,采用魏徵建议,对刘黑闼部众分化瓦解,争取人心,实行安抚政策。武德六年(623)刘黑闼兵败被杀。李建成大获全胜,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李渊晚年,妃嫔众多。其中,张婕妤、尹德妃最受宠幸。二妃亲戚子弟,大多在宫中任职,李建成与李元吉商议,在宫内结好妃嫔,防止别人非议,借以巩固自己在父亲李渊心中的地位。这段时间,天下尚未平定,秦王李世民长期在外统兵作战,各妃嫔很少与他相见。李世民攻占洛阳后,各妃嫔对洛阳宫内的财宝珍玩,私下里多有求索,还有人为自己的兄弟请求官职。李世民下令将所有财物造册登记。同时下令非有军功均不得封官爵。各嫔妃请托不得,都在背后怨骂李世民。李世民当时任陕东道行台,李渊特命他在自己政管范围内可以专权独断,李世民将一处良田分给淮安王李神通。不巧张婕妤也为父亲请求赏赐这片土地。李渊同意,下手谕将这片土地赏赐给张婕妤的父亲。李渊诏书到达时,李神通已得到了土地,不肯再让出来。张婕妤诬告李世民违背谕旨,私自赏给他人。李渊大怒,召见李世民大加斥责:“我的诏令不如你的命令?”几天之后又对裴寂说:“李世民长期带兵,被一群儒生误导,不再是我以前的儿子了。”
秦王府官员杜如晦骑马路过尹德妃父亲门前,被尹府家人殴打,打断一根手指。尹父惧怕李世民追究,急忙派人告诉尹德妃,让她在李渊面前讲李世民坏话,告李世民的左右侍从暴打尹父。李渊听到尹德妃言语,勃然大怒,不加调查,斥责李世民:“你左右侍从连我爱妃的家父都敢打,对普通百姓又是如何欺凌?”李世民申辩,李渊不予理睬,各位妃嫔趁机中伤李世民,父子二人关系从此渐渐疏远。
突厥人入侵北部边境,威胁长安,李渊准备迁都洛阳,秦王李世民苦谏,方才作罢。李建成对李渊说:“秦王阻止迁都,是希望率兵抵御突厥,长期保留军队,拥兵自重,以便于夺取皇位。”李渊对李世民越发心中不满。
李渊下令,太子李建成居东宫,秦王李世民入居西宫承乾殿,齐王李元吉入居武德殿。三王入宫,侍卫皆带弓箭刀枪。从此以后,李渊诏令,太子命令,秦王命令,齐王命令,政出多门,宫内宫外人人恐惧,不知所从。
李建成招募骁勇两千人,入宫为甲士,驻扎在长林门,号称“长林兵”,又命左虞侯可达志招募幽州突厥士兵三百人入宫。有人将这事报告李渊,李渊斥责李建成擅自行动,将可达志流放笮州(今四川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