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16026900000027

第27章 唐太宗的父子兄弟(4)

太宗召见承乾,承乾说:“儿臣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不满足的?只不过总被李泰排挤、陷害,才不得不结交朝中大臣,希望能够安稳度日罢了。有人趁机煽风点火,教我做了一些不法之事。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正好成全了他们的阴谋。”太宗仔细考虑这话颇有道理,就暗中决定不立李泰,让九儿继承皇位。为稳固下一任皇帝的统治,太宗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世几个重要臣属,要统一他们的步调,以后好死心塌地地尽忠于李治。李世民开场便宣称自己对三个儿子(承乾、李泰、李祐)和一个弟弟(元昌)的所作所为非常痛心,活着没有意思,说完便要拔刀自尽。长孙无忌等赶快上前抱住,表示绝对听命于皇帝,不论决定立谁,都不许再有异议。其实,问题已很明确,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太宗刚刚已排除两个,李治成为唯一合法的候选人。太宗的戏实际是演给房玄龄和李世等人看的。李世民刚说出要立晋王,长孙无忌马上表示赞成,并说:“谁若再有异议,就要杀死他。”立晋王为太子的决定在最高统治圈内通过。既然皇帝已有明确决定,朝中百官没人再敢阻拦。李世民为防止李泰闹事,派人把他囚禁起来。决定宣布后,李世民又作了解释:“我若立魏王为太子,则太子之位似乎可以通过图谋钻营得到,就为以后没有取得太子资格的后代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现在,太子图谋发动政变,魏王伺隙谋取太子位,我就把二人都废掉。这种方法要成为一种制度,后世若再发生类似事件,也要照此办理;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争夺皇位的悲剧。另外,如果魏王得立,承乾必被处死,他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晋王也难以保全;晋王做皇帝,与承乾、魏王都没有直接的竞争冲突,故二人的生命安全都可得到保障。”这是贞观十七年(643)的事,李治刚十五岁。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结果使李治坐收渔翁之利。

小“鸡倌”生来仁弱,性格不似太子的风风火火,也不似魏王的心机深重,但也说明他不具有执掌乾坤的魄力。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花费了不少心血。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各自的同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的隐患;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是为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的感情。为树立李治的威信,太宗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为培养李治的治国能力,太宗经常让他陪同自己朝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还让他发表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

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为他日后做皇帝作了各方面的努力,但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为此,太宗一度想废掉李治,让三儿李恪做继承人,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颇与自己相像。但李恪为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所生,是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更重要的是,太宗废太子李治的想法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又经过李治的努力,太宗以后便没有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太宗东征高句丽,留太子镇守,没出什么纰漏;而且对太子表现出来的孝道,李世民是赞赏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唐太宗病重,对过于懦弱的太子仍放心不下,要为他做好人事安排,他把开国功臣大司空李世贬到外地。太宗对李治说:“李世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未曾有丝毫恩惠,恐怕日后难以真正为你效力。为此,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来做丞相,这样,他或能对你感恩。”太宗在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年二十二岁。

二、勤于政事得父遗风

李治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训,重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把李世调回来做了右仆射,对他们非常信任。李治虽然天赋不高,但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了一些为政驭民的本领,特别是对太宗的言传身教,受到很深的影响。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于志宁都是贞观时代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都有一套经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而且君臣齐心合力,正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李治初做皇帝的几年中被后世誉为有贞观遗风。即使在武则天参与政事以后,高宗经常有病,又贪于声色,但在对政事的处理中仍遵循着太宗的遗训。

早期的高宗皇帝雄心勃勃,确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他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能够虚心接受。学习太宗,善于纳谏,成为弥补他天赋不高的重要措施。

李治非常勤于政事。太宗在后半期一般是每三天朝见一次百官,处理日常政务。李治则坚持每天上朝,及时解决各种随时遇到的问题,他说:“我年龄不大就做皇帝,必须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工作,犹恐有些需要及时处理的事情被挤压拖延。”直到显庆二年(657)五月,宰相李义府提出:现在是太平盛世,每天上朝也并没有多少要紧的事情可做,请改为隔日上朝。李治接受了这个建议,才改为每两天朝见一次。

善于听从劝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大优点。李治在即位之初,便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把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同时,李治也接受正确意见。有一次,他带人出外打猎,路上下起雨来,他问谏议大夫谷那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谷那律回答说:“要是用瓦做,肯定不会漏雨。”用瓦做雨衣当然是指房子,谷氏的言外之意,是批评李治本来就不应出来打猎游玩。李治愉快地接受了批评,从此废除皇帝游猎的常规。显庆元年(656),李治再次征求意见,询问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来济指出:不必要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违误农时,出钱又须花费很多,建议免除一切不十分紧迫的徭役征发。

贞观年间,从天竺国来一术士,声称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对此很相信,给他以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配制长生不老药。这位术士为拖延时间,开出一张非常奇特的药方,所需药物不仅遍布全国各地的深山大川,有些还需要到天竺等国寻找。为尽快制药,太宗派出大批人四处购求,但术士终于没有成功,被李世民打发回去。李治继位后,这位已白发苍苍的术士又来献方,但李治对此则根本不信,他说:“自古以来哪有什么神仙,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四处求长生药,结果是徒费钱财,骚扰百姓,谁也没能长生。如果真有长生不老之人,现在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位术士也被当场赶走。李治对此能有这样的见解,确也难能可贵。

贞观时期的法律相对来说是疏阔的,太宗追慕古人对法律的表述:“法网恢恢”、“网漏吞舟”。所以贞观年间政治宽和。李治对此也继承下来。对监狱里囚犯少、死罪率低的情况表示满意。

李渊生二十二子,太宗生十四子,这些皇室成员往往仗势欺人,横行不法,欺凌百姓,胡作非为。李渊的小儿子滕王元婴与太宗的七子蒋王李恽都是搜刮民财的能手,四处盘剥、掠夺,民愤很大。在一次普赐诸王时,高宗说:“滕王叔叔和蒋王哥哥都善于自己经营,我看就不必赐给财物,只赏给他们两车麻,让他们回去做穿铜钱的绳子吧。”李治虽没有严厉地惩罚他们,却使他们当场亮相,大失脸面,这是不罚之罚,让人们看到仁弱的高宗毕竟与弱智的汉惠帝、晋惠帝根本不同。

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她对李治做皇帝有不满情绪;李渊女儿丹阳公主的丈夫薛万彻、太宗的女儿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李渊的六子荆王李元景等人也各有牢骚,他们便联合起来,形成一派势力,阴谋发动政变,推翻高宗的统治,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李元景为未来的皇帝。但此事很快被李治发觉,他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太宗的三子李恪颇受父亲喜欢,并一度被作为太子候选人,只因出身不好才没有做上皇帝,故对李治和长孙无忌等有对立情绪。房遗爱自知死罪难免,便声称李恪是主谋,希望用李恪的生命为自己换回一条生路。李恪虽被逮捕,李治仍没有因此饶恕房遗爱,他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都是皇室直系亲属,不宜杀头,令其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受到株连。这次由皇亲组成的政变阴谋很快流产,反映了李治处理事情还是比较果断的。

高宗在执政期间,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却由于基本继承了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所以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人口也不断增加。

由于国力持续强盛,在整个高宗时期,对外战争经久不息。战争扩大了疆域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随着政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连年征发,人民群众也怨声载道。东征将帅刘仁轨在麟德元年(664)上奏:我看见现在的战士,大多瘦弱而憔悴,健壮而有勇力者极少,大多年老体弱,衣着破烂,人人有翘首西归之意,没有为国效力之心。我问他们:“从前招募时,我见百姓都争相从征,甚至有人甘愿自备粮食衣物,参加义征;现在你们为何如此狼狈?”他们回答说:“如今的官府和从前不同,人心也已变化。过去在东、西征役中死亡的将士,都有人专程带着朝廷的圣旨参加临丧吊祭,追赠官职、爵位,或直接把官爵赐给他们的子弟;凡参加渡海东征的人都可得到一级勋衔。自显庆五年(660)以来,阵亡将士已无人问及他们的姓名和籍贯,官府也不再保留参加渡海东征的名单。所以,遇有征役,年轻力壮的富家子弟纷纷买通官府逃避兵役,而穷人虽年老体弱也必须服役。如显庆五年的东征之役,将官们答应胜利之后有高官重赏等种种优厚待遇,但战争结束后,只见不断有人以各种罪名被逮捕入狱,却没有人得到任何赏赐;本已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却又落得性命忧虑,原来,大家都以参与征役获得勋衔为荣耀,但在后来的征战中,他们仍须与一般百姓一样从事苦力劳动。所以,在服役初期就不断有人逃亡,后来开小差者更屡见不鲜。”我又问:“从前的战士留守边疆五年尚可支持,你们现在才刚刚一年,为何衣着就这样破烂?”他们说:“临来之时,官府让我们准备一年的服装,但现已离家两年,却还没有让回去的音讯。”依此看来,百姓本不愿从征,现在他们又如此艰苦,士气低落,怎能取得战争胜利?希望朝廷能采取新的措施。刘仁轨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终李治之世,东征之役仍时断时续。

然而,更严重的事情还是在宫中。武则天在政坛上崛起,这颗耀眼的明星使高宗这颗本来就不那么明亮的星星彻底暗淡下去。

三、平庸无能大权旁落

李治即位,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不能生育,渐渐失宠,萧淑妃在后宫的地位迅速攀升,这引起了王皇后的忧虑,担心萧淑妃会取代她的地位。她要找个同盟军,同盟军适时地出现了——武则天。

武则天原是太宗妃,曾得到当时的太子李治的好感。太宗死后,武则天随众嫔妃削发为尼。李治在一次进香时,二人相见,旧情复萌。出于对萧淑妃的嫉妒,王皇后鼓动皇帝让武则天蓄起头发,重新纳入宫来。武则天进宫后,王氏在皇帝面前又一再称赞她的种种好处,皇帝越发喜欢武则天。萧淑妃不再受宠,王皇后虽然达到了排挤萧淑妃的目的,但自己的地位并未获得改善,反而更趋低下。所以,王皇后又把攻击矛头指向武则天。不久,王皇后与母亲魏国夫人诅咒武则天的事情暴露,高宗大怒,下令魏国夫人以后不许出入宫廷,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也因此被罢免;高宗开始有废皇后之意。

不久,武则天生了个女孩,王皇后自己生不出小孩,但对武则天生的这个小女孩十分喜爱。经常来抱她,这给武则天陷害王皇后提供了机会,这天王皇后走后,武则天掐死亲生的孩子,又把她蒙在被子里。等高宗来到,武则天装着看孩子,共同发现了小姑娘的尸体,武则天号啕大哭,借此诬陷王皇后。这次事件坚定了李治废掉皇后的决心。

为得到大臣们的支持,高宗带武则天去登门拜访舅舅长孙无忌。但刚一提废除皇后,便遭到长孙无忌的拒绝。高宗便在朝见百官时突然宣布封武则天为宸妃,以示特宠,以此提高武则天的地位。

这时,皇帝要重新废立皇后的意图已为百官共知。善于察言观色、为人笑里藏刀的中书舍人李义府,因正受长孙无忌排挤,正式奏请废掉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个奏本深得高宗赏识,同时,许敬宗、袁公瑜、崔义玄等人也都成为废立皇后的支持者。在朝廷内部,围绕皇后废立,分为两大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