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千年鬼府:我和亡灵有个约会
15891900000033

第33章 西迁辰溪

这些资料无不让艾艾深深地感受到,日寇全面侵华,造成的历史伤痛,始终铭刻在这座城市的深处。这座城市以及她的人民,在那些被日寇飞机轰炸的岁月里,从未屈服过。

长沙城素有星城之称,在一个隐蔽的资料里,艾艾惊喜地发现,抗战期间,长沙人民不愧是星城里的追星一族,星城之名可谓历史悠久。

抗战时期,在被日寇飞机不断轰炸的日子里,因为防空的需要,长沙警备司令部等明确发文,要求长沙市民不准穿着鲜艳服装,尤其是白色服装。如发现身上带有镜子,则以汉奸罪论处。

一九四一年第二次长沙大捷后,战争让长沙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残酷。原本长沙城中的洋人,对日寇轰炸还抱有一些幻想。这些碧眼黄发的外国人,把橘子洲、南门外冯家湾、东门外韭菜园等一切外国人居处的房顶涂上他们国旗的颜色。但到了一九四一年后,不论米字旗,还是星条旗,同样遭遇日机轰炸。于是,他们也只得按照长沙防空的要求,把他们的建筑一律涂抹成黑色。

此时的长沙城,服装、建筑,立马全部变成黑色。甚至八角亭的商铺也被政府警告,必须要将铺面内的白墙涂黑或进行遮掩,店堂中禁止摆设鲜艳衣物,所有室内镜子必须遮盖。

但长沙美女们,并没有因为城内变得黑压压一片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她们仍在用黑色的眼睛,努力去发现黑暗中的光明和亮色。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被称为“电影皇后”的胡蝶等明星来到长沙,在中山路银宫戏院,参加为宪兵子弟学校筹募基金的歌舞音乐会。

影后胡蝶的到来,顿时让一九四四年长沙城内爱追星的美女们沸腾起来。

按照当年长沙城市防空疏散条例规定,白天从上午八时起到下午二时,为疏散时间,人们一般不允许出现在街头,应当疏散到城郊之外。在这个时间段,长沙最繁华热闹的八角亭也是冷冷清清。直到下午四时起,城市才开始再度热闹繁华。

长沙《大公报》记者“一行”,经过八角亭时,忽然看到复盛绸缎庄门口围了一大堆人。

一行也好奇上前,但他并没有看到店内有争吵场面。问了围观在门口的美女们,才知道长沙的美女们原来在追星。明星胡蝶已经来到长沙,并在八角亭绸缎庄中购物。

当晚,一行即在宪兵团十八团姚应龙的公馆举办的家庭音乐会上,采访了胡蝶。

胡蝶穿着一件黑羔的皮大衣,进屋时脱去了,在家庭音乐派对上穿着的是一件紫色的旗袍,足下是高沿的皮靴,脸上依然有深深的酒窝,酒窝几乎已成了明星胡蝶的标志了。

影星胡蝶盛赞长沙的繁华出乎她的意料。她说:

“原以为长沙全城是一片碎片,因为这座城市经过了一火三战,距离敌人又是这样的近,敌机轰炸最便利。不料长沙竟然恢复得这样快、这样好,才到这里,看到的虽然不多,然而城市中心却这样富丽,这样堂皇,如八角亭的光景,就很像北平,商人也很会做生意,进去看看,他们拿出很多货物,简直不好意思不买一点了。”

对于这次演出,胡蝶说:

“长沙是国际的名城,这次是特地陪影星紫罗兰她们一道来观光,我只做影戏,不会做舞台表演,也不会唱歌。”

三月二日,在中山路湖南省国货陈列馆附属建筑银宫戏院举行的音乐歌舞募捐会上,胡蝶想做不用唱歌跳舞的主持,但主持一职已被一位帅哥抢走,胡蝶在第十五个表演节目中,只好在台上唱《满江红》。老实说,胡蝶唱得并不好,但台下长沙的美女们,却因为喜欢她,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美女在台下尖着喉咙喊着再来一曲。胡蝶只好再唱了一曲《夜来香》。

在长沙演出的日子里,有两家照相馆专为影星胡蝶摄影,并对外发售有胡蝶签名的明星照。

在募捐义演中,胡蝶上身穿黑短中装、下身穿黑西裤,父母装的打扮,长沙妇女界多效之,风靡一时。

在时刻受到日寇飞机轰炸的黑暗日子里,长沙美女们,也许欠缺面包和盐,但她们依然爱美丽,她们像明星胡蝶一样,把黑色服装穿出了彩色的心情。

稍微放松之余,艾艾找到了更加引以欣慰的资料,那便是H大西迁辰溪的情形。

西迁初期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因搭汽车困难,学生步行由长沙至辰溪,沿途数见骷髅悬于树林间,极为惊心动魄。H大初迁,以毛木板搭临时宿舍,无桌椅;在床上墙边钉一木板作书桌,点着茶油灯,荧荧蟠坐床边,苦读至夜深。

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各位教授及全校学生都能体谅一切,于行装甫卸之日即展开书本,从事研究。

那时的教室,是枯黄的草地上或大树底下用木板子做几块小黑板,背起便走,好比传教士传教一般,一面晒太阳,一面谈学理,一组一组、一群一群,布满了龙头垴。这种艰苦奋斗、努力研究的精神,是H大师生可以引以欣慰的。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并时常有日军的袭击威胁,但学校以“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团结”的办学方针,迅速地恢复了正常办学。筹备西迁,在岳麓山校本部组织辰溪分校委员会,主办西迁一切事宜。先时,一部份贵重图书仪器等分批用民船陆续运往沅陵,在沅陵佘家桥六号租用民房,以资储藏。

部署初定,前方战事紧张,敌机不断在长沙上空扰乱,在岳麓山校本部实无法上课。十月一日,派员分别修葺麻家湾、龙头垴房屋,并到少数学生。是时,西南公路局以军运频繁,客车甚少,因为H大西迁,该局曾奉教育部、交通部命令儘先运送H大师生,乃于十月十二日拨大号客车八辆,每辆乘坐三十馀人,运送H大师生二百馀人前来辰溪,其馀留居麓山师生仍每日搭乘客车次第来辰溪。

湘西在公路未通以前,萑苻满地,无可讳言。H大初迁来此,同人不无戒心,乃借用辰谿警备司令部枪兵二班,一班驻麻家湾,一班驻龙头垴,以防万一。

每当落日衔山的时候,全校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到郊外去散步,入夜便有清晰的枪声这里响、那里响,金吾禁夜,各自闭门。用的是植物油灯,一灯如豆,更觉其寂寞无聊。

所幸秋尽冬初,天气很好,不下雨,一面速催建筑公司赶建教室一栋,计教室十二间,内容百人的四室,其馀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人不等,学生宿舍二栋,容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