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千年鬼府:我和亡灵有个约会
15891900000031

第31章 胡校长

一九四〇年三月五日,我国教育界一代宗师蔡元培客死香港,皮校长非常悲痛。三月二十日,辰溪国立H大全体师生举行了追悼大会,皮校长先以个人名义送了一幅挽联:

制行以儒墨为极,论交在师友之间,悲悼遍九州,岂徒南麓群英,同声一哭;

道大故新旧兼容,学博则中外贯通,精诚弥六合,留得西山道集,垂耀千秋。

后又以学校名义送一幅挽联:

以一身振起学林,泱泱大风,长许京都留伟绩;

有万士同悲儒硕,茫茫沧海,遥从云汉望灵旌。

蔡元培年长皮校长十九岁,并无师生关系,但由于二人均系早年投身革命,长期从事教育,志同道合,结成深厚友谊,可谓亦师亦友,所以“论交在师友之间”。

皮校长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极为推崇,在武大时,尤其在主持H大时,更认真效法。挽联中“学博则中外贯通”、“以一身振起学林”,正是他们二人共同之点。

一九四一年,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突然决定皮校长与西北联合大学的胡校长对调。事先他并不知此事,还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尽管教育部长拍来电报,解释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征求意见,电报还说:“因你在北大执教多年,对西北联大不少教授都熟悉,主持西北联大较为适宜。”促他早日上任。

这显然是有意排挤,实无教育可言。皮校长也有蔡元培的性格,不顾屈从恶势力,乃坚决辞职不去西北联大上任,从此离开了教育界。

皮校长在H大任职期间,接待过很多以往的老朋友。比如说,皮校长就接触过前后三任的湖南省主席。

最初是何健,他们过去就认识。何健也支持H大由省立改国立,并保留了省里原拨给H大的经费。

抗战时,张治中接任省主席。张治中曾到武汉大学参观、演讲,他们过去也认识。张治中主政湖南时,湖南成了战略的后方,各方面人士云集长沙,外事活动也较多。省政府接待外宾,大学校长必被邀参加作陪,所以这一段时期与张治中接触较多。

长沙文夕大火后,一九三九年,薛岳继张治中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战时省会搬到耒阳。当时战区的划分,粤汉铁路以东属第九战区,辰溪的行政区划虽属湖南省,但不归第九战区,而归第六战区。

薛岳上任不久,电邀皮校长会面,薛岳以第九战区没有一所大学为由,要H大再迁往耒阳附近的酃县,皮校长当即婉言拒绝了。

皮校长说,大学不像部队,军队接到命令,可立即开拔。大学有教职员工家属,有图书、仪器、设备等,搬一次家是很困难的;H大是国立大学,重大问题还要请示重庆教育部。

皮校长还谈到与陈诚的交情,他还委托薛岳有机会见到陈诚时,代为致意。薛岳曾是陈诚部下,听了此话后,不再提H大搬家之事,只提出来,希望H大的毕业生,多输送一些给湖南省政府和第九战区,皮校长满口答应了。

后来,日军发动强烈攻势,打通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湘南地区全部沦为敌手,耒阳、酃县当然也不例外。而湘西地区,是日军一直没有占领的地方。

国立H大在辰溪平安渡过了抗日战争的几年,保存了实力。如按薛岳意见,再迁到酃县,其后果不堪设想。

皮校长离开H大后,不久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只有在开大会时,他才去重庆。皮校长之所以如此放心地离开H大,是因为接班皮校长上任H大校长的人对于H大而言,其实也并非陌生人,他就是著名教育家、冶金学家胡先生。

其实,早在一九三二年十月,胡先生就出任过H大校长。当时,H大的血性师生们一直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九一八事变之后,H大全体学生就曾通电全国:“日本帝国主义者乘我国家多事之秋,借口毫无根据之中村事件,突然率其狼贪羊狠之师,逞彼残暴,霸据我封壤,虏刬我疆吏,炮毁我城郭,枪杀我军民,恶耗频传,拊膺永痛。……请中央集中全国武力,对日宣战,大张挞伐,逐彼凶顽。凡我同胞,义愤所激,投袂并兴,前仆后继,生死以之,蹈火赴汤,其甘如荠。”随后,H大同学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发行《抗日会刊》,宣传抗日主张。

面对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局,胡校长指出:“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民族,文化的力量甚至比物质大过许多”,“欲恢复民族固有之地位,必先恢复民族固有之精神”,于是以岳麓书院讲堂所存宋代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及清代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八字书院院训为H大校训,并亲书《校训释义》。

一九三三年,胡校长亲自作词,并请著名音乐教育家谱曲,制定了《H大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玱玱。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胡校长还总结H大及岳麓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特色,提出以“耐劳肯干、为国牺牲”作为校风。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主张,注重立德树人,培养文武全才,他指出:“大学生在求学时期,重在修身”,“人格救国,当与科学救国并重”。

胡校长鼓励学生通过发展教育与科研充实抵抗实力,应付现代的科学战争,担负民族复兴的责任。他多次号召学界总动员,根据所学专业组织各种服务队服务后方,更鼓励身体强健又富有军事智识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为民族奋斗牺牲。

胡校长指出:“吾国古昔,文武同途,而教育尤重视文武合一。吾人为复兴民族计,当首先恢复古代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自一九三五年起,H大新生皆受军事训练,并以体育及国术充实身体上之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