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藏魂
1571500000004

第4章 藏地·内地·我

高原的紫外线像一把刀,撕裂着皮肤。

深深地呼吸着藏地的空气,甘冽而且厚重,像途经这里的匆匆过客——坚定而且不歇足。

脚巴山是川藏线上一座不高不矮的山。

海拔在4003米的脚巴山是林区,山上长满了冷杉类乔木。

7月16日中午时分,我们即将翻越脚巴山,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偶有骑摩托车入藏的驴友擦肩而过。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驴友们的真实写照。在风驰电掣流星袭月的背后,却是极为艰辛的苦难历程;甚至于悲伤或者悲痛就在不远处。即便这样,各地驴友依然乐此不疲,一拨又一拨地,或只身或三五人等组织起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着藏地、向着神秘的青藏高原进发,使得中国伟大的入藏运动成为一场壮举。由此,我们看到了那种人类终生寻找和为之奋斗的境界——探索精神。

中午11点35分,我们的车通过脚巴山口。

进入脚巴山后,草原似乎离我们远了很多。我们沉浸在轰轰隆隆的车轮与路面发出的摩擦声里。

这一带山区虽说是林区,可公路两旁视野尽头却是荒芜贫瘠的山峦。或许原始森林躲在深山,不愿见人吧。

此时的川藏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干枯苍凉,车后荡起的黄土久久不能消散,在这座山的路上,还可以看到另一座山腰公路上的尘土。时间仿佛在路上永远凝固,而只是在山涧下面的激流里流失。五六小时里,车子在一个巨大的“回”字形山谷里疾驶,感觉似乎跑了很久,但仍在这个“回”字里盘旋。这里似乎没有什么起点与终点,只有此时此刻。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在感觉和触摸着路的漫长与人的无奈。对于进藏的人来说,路的漫长或许只是一个粗略的概念,它的神秘并没完全展开。

从盘旋而上的公路朝澜沧江大峡谷望下去,让人顿生畏惧心。公路下面几乎是垂直的,几百近千米的垂直高度令人眼晕。谷底湍急的江水翻着白色泡沫咆哮着,奔腾不息,从一些巨大的岩石缝隙中穿过,像能够刺穿石头的利刃。有的时候,刺眼的阳光正好斜射在江水上,使得水流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如果说是雄奇的山脉架起了青藏高原的骨骼,这些奔腾不息的江河就是青藏高原的血脉,它们日夜流淌,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勃勃生机。因而它们又是高原的精灵、高原的生命。

轰然君临,大浪淘天,张扬着生命的热血漩涡,凝聚万物的情感,纵然天宫神仙乐曲齐奏,也无法不闻听你一声怒吼。撕裂沉积的岩层,在波涛的撞击中,繁衍生命的永恒!

山和水呵

造物生灵的灵魂

八千里路云和月

足迹留在岸头

这时,太阳似乎也变得有些失态,放射出比平常高若干倍的热能,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布满尘土和汗水,又把脸上的尘土划出一缕一缕汗痕。

高原的紫外线像一把刀,撕裂着皮肤。长时间的日晒,粗糙不堪,灰尘和汗水混合在一起,在脸颊上划出一道道枯竭的河床。

深深地呼吸着藏地的空气,甘冽而且厚重,像生活在这里的顽强民族——坚毅而且忍耐;像途经这里的匆匆过客——坚定而且不歇足;像这里巍峨的山峰——恬静而且永恒。

到处可以看见怪石嶙峋的景色,峭壁林立,如锐齿啃咬长空,把蓝天撕成碎片。这片严酷、干枯和可恶的贫瘠山地似乎是在嘲笑我们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不可抗拒。

天空逐渐暗下去,像一口煮肉的大锅扣在头上,整条道路浸透在失去光芒的暮色中。

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从那个“回”字形里脱出身,此时已经偏离澜沧江大峡谷40分钟左右。在一个更为漫长的“蛇”形的山谷中艰难地行驶着,时速仅10公里。前面望不见路的尽头,后面看到的只是巨大的荒原。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山顶上那些沟沟槽槽简直像是被开水烫伤了一般,痛而不见其痛状、苦而不见其哭诉、荒而不见其悲伤,冷酷却坦荡着。

有哲人说,生命的核心就是一座巨大的荒原。

难道我们就已经来到了自己生命的核心?

读山其实也就是在读自然本原。而我在读了青藏高原上一些大山后,能否摈弃人的软弱而独取山的冷酷与坦荡?

脚巴山上的路都是傍着山凿出来的,一侧是几乎看不到底的峡谷激流,另一侧是高峭的岩壁,岩壁上的滚石随时都有可能崩塌下来阻塞路面,行驶在这路上,不由你的心不紧巴巴地。从个人安危想到家人的担忧、从生命的存在意义想到失去生命的意义、从什么都想到干脆什么都不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生死之间谁能料——由它去!

在经历了彷徨、失望和离奇的艰辛,我终于一次次发现了它,它却一直就与我同在——那就是这种与原始自然和它派生出来的情感割不断的神密联系和独特的理解。

终日坐在汽车里蜷缩着身体的我和同行者,需要放开胸怀、透透气,需要自己给自己一点宽松一点自由、一片阳光一个疏解。

汽车开始沿着盘山公路在脚巴山的山腰蜿蜒而下。

山涧,翻滚着白色浪花的江水奔涌而下。由于还不到雨季,这一带的江水看起来没有刚才那一段那样咆哮、那样湍急。脚巴山是林区,山上长满了冷杉类乔木,高耸入云、枝叶繁茂。植被呈垂直分布,层次分明。谷地生长着半常绿阔叶林,西藏柏木为主的针叶林则高高耸立于山脊。可见,四川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车子急转直下,快触及谷底时,公路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倏然间,公路已把汽车抛向这座山的背后。

崇山峻岭间稀稀有一片青灰色的苔原,凝固着几千几万年洪荒的冰冷。除此之外,谷底没有绿树也没有野草。是生命从未降临过这里,还是萌生后又被粗暴地扼杀?

而这条奔腾的江水最终在一座险峰处向别的方向流去。峡谷变得越来越深沉,公路也不得不沿着崎岖的河谷向前延伸。有时公路有很长一段蜿蜒曲折,跨过石桥、穿过陡峭的峡谷。湍急的河流凿刻着怪石嶙峋的山体。车子时速达60公里。这里的道路十分狭窄,似乎是由无数个死角和急转弯构成的。这时我发现,藏族的司机个个驾车技术娴熟,神情也十分镇定,当我们因为一个急弯或一个大坑而惊呼的时候,他们几乎面无表情,娴熟地控制着油门和刹车,并非常迅速地调整挡位。

这时,天空中翻转出一团猩红色的浓云,气温骤然升高,躲在山峰背后的太阳的辐射烙烤着苔原,公路上的碎石因灼热而炸裂,而公路下面的苔原依然寒气逼人。

行进在川藏线上,需要你慢慢去领略。它的品道像茶,好茶需要品,像品味流逝的岁月;品茶是一种娓娓道来、流年似水的感觉。川藏线上所有的景物风光,都具有岁月感、沧桑感和诱惑感。甚至是那些世态炎凉、爱恨情仇,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一些注脚。

窗外车声如诉山野满绿

我能看见雨中远方的牦牛群

车的后方是渐行渐远的康定

雨声飘落的歌声

翻过里程碑的页码

我们隔着车窗玻璃冰凉的感觉

在路途交换着

高原的笑容

于窗内窗外不同的世界

既然打开了

川藏线这本书

就应该去认真阅读

虽万千况味

却时时涌动我们的心头

每次读完

这4000公里连成的一章

抬头远望

常常感动和着遐想

总是书中精彩的诱惑

不由牵动我们的手指

又把新的一页

打开

享受雨中草原绿色的心悸

回味那渐行渐远的

N座山峰N条河流

此刻

我站在终点还是起点?

看山的姿态变幻

观雪和雨的交替演绎

我知道

在里程碑面前

无法左右路的远近

只好

像鸟儿一样把信交给风

别无他求

也可能是我被如此景观所沉醉,也可能是我的野心里天生具有自然纯真的本性,愈看愈加觉得川藏线的空旷,愈加使我迷蒙着,以为天地间独独剩下了我一人。

不,应该说我没有了。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