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藏魂
1571500000003

第3章 川藏茶马古道 (2)

清代,四川与藏地的交往作用大大提高,驻藏的官员、戍军所需粮饷,基本上都由四川选派、供应。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的茶马交易。不过这个时期茶马交易的内涵已经大大丰富,不仅仅限于茶叶和马匹的交换,还包括了土特产品、手工、百货等各种物资的汉藏贸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廷在打箭炉(康定)设立茶关。之后,又在大渡河上架起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打箭炉成为了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康熙五十七年,为平定准葛尔乱藏,开辟了自打箭炉经理塘、巴塘、芒康、察雅至昌都的川藏南线,沿途设立粮站、塘铺。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之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但在实际应用上,这条路也是茶商驮队行经之路。而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的茶马古道,则被称为“川藏商道”(川藏北线)。这南北两条路汇合于昌都,使得昌都成为川藏、青藏、滇藏交通的总枢纽,因而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又一重要口岸。

川藏茶马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生活所需。同时,也让长期封闭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并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品、珍贵药材介绍给了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补互利的经济贸易关系,由此推动了藏区与祖国的统一、藏汉民族的团结。在历史上,宋朝、明朝尽管未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始终与藏区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团的格局,茶马古道川藏南线、北线延伸在海拔500~5000米的广大区域内,纵占十多个纬度,横跨二百多个经度,众多的民族集团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脉的纵横交错以及其后的垂直分布,构成世界上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团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区域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给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约与丰润的机会,而茶马古道川藏线的网状贯通,又使这种种文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使这一区域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熔炉。

川藏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的商贾、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区。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形成了兼容互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川藏茶马古道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和睦相处,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并行不悖,并在许多方面相互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我们在康定、甘孜、昌都等地,不仅见到有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喇嘛寺,也看到了关帝庙、川主寺、土地祠,有些地方还有清真寺、道观。在康定城里,甚至还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会。内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立起秦晋会馆、湖广会馆、川陕会馆等民间组织。把川剧、秦腔、京剧等剧种传入藏地,出现了不同民族的节日共同欢庆、不同的民族饮食相互吸纳、不同的民族习俗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谐局面。文化的和谐又促进了血缘的亲和,汉藏联姻的家庭在这里大量出现,民族团结之花在茶马古道盛开绽放,绚烂多姿。

据考证,传唱于世界的《康定情歌》就产生于茶马互市的过程中,产生于茶马古道的康定民间。

《康定情歌》的问世,使得康定这个溜溜的小城名扬四海。

在康定,我们于2006年、2007年先后两次采访了当地最有名气的民间歌手毛永刚,他从小随父学唱《康定情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传唱经验。这位伫立于街头卖菜的民间歌手,可以演绎好几种版本的《康定情歌》。能够把歌词中的“溜溜”、“弯儿”、张裁缝、李大姐的爱慕之情演唱得入木三分。

据介绍,《康定情歌》起源于木雅沟。在茶马古道“锅庄”蓬勃兴起的时期,木雅沟的藏族青年男女都到“锅庄”打工,缝制茶包。木雅沟人擅唱山歌,出口成调,指着什么唱什么、看见什么唱什么,曲调、旋律、歌词如收藏在肚子里,想唱了,便能开嗓放歌、脱口而出。那康定街上的张裁缝、李大姐互相爱慕、朝思暮想的故事自然引起擅歌者的关注,于是脱口而出,以木雅沟缝茶包工人爱唱的《溜溜调》为旋律,以张裁缝、李大姐的爱情故事为歌词,唱了出来。这一唱,可是了得!它不胫而走,不但唱遍了“锅庄”、唱遍了康定城,还唱遍了全中国、唱红了全世界,成为中国第一情歌!

翻过折多山,就进入了康藏地区。藏族的民歌、山歌、弦子样式多得很,都是随口而唱,见什么唱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康定情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关于“锅庄”,有两个概念需要弄清楚。一个是舞蹈的“锅庄”概念。作为舞蹈的锅庄,在藏语中称为“卓”,卓舞是藏地最为流行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它的历史应当比茶马互市的“锅庄”早很多。这种舞蹈在汉语中成为“锅庄舞”。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它是以人们围着石头支起的锅、在熊熊烈火映照下跳起的舞蹈而得名吧。

而茶马互市的“锅庄”与之不同,它是康定土生土长的一门茶马交易的经纪行业。它随着茶马互市而兴盛,又随着茶马互市的演变而衰败。

最早出现“锅庄”是公元十七世纪的事,明正土司率13名头人从木雅迁至康定,这13名头人支了13口锅庄,设了13顶帐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13顶帐篷为13家锅庄。由此可以看出,“锅庄”一词并非藏语,而是汉语。康定有史以来就是汉藏交汇之地,汉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长,所以在康定,此民族的事物用彼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并不鲜见。

最初的“锅庄”功能单一,就是听差侍贡,为明正土司办理一应内外事务。但是随着茶马互市的逐渐繁荣,锅庄也在起着变化,它不再是单一的听差侍贡、也不再是帐篷,而被四合大院所取代,锅庄主利用空闲房屋接待藏商,增加收入。从此锅庄的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既能听差侍贡又兼营食宿、货栈、加工(改包装),再后来又充当起茶马互市的中介人。至此,它已演变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经营性机构。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清康、乾时期),康定的锅庄业已发展到48家之多,可见康定当时的繁荣程度。据刘仕全先生的文章介绍,在清嘉庆年间,康定茶的交易量已达到1300余万斤。

随着内地对马匹的需求量减少,藏区开始用土特产与茶叶进行交易,经过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代,藏区的黄金8000余两、白银50000余两、麝香1200余斤、虫草20000余斤、皮草3000余张等物产通过交换纳入皇宫及内地民间,交易量之大,在全国少见。藏地商贾到了康定,吃、住、交易均在锅庄里进行,锅庄——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纪机构,在茶马互市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汉藏民族的交融和团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茶马古道仍然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是一条古代商道,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个汉藏文化符号,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陶醉在茶马古道文化的意境中,先贤的脚步沿古道而来,使我们的小小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启示。古老的川藏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之路,沿途那些身心虔诚的朝圣者——他们或为天生的艺术家或为票友艺术家,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路边的岩石上、嘛呢堆上绘制或雕刻了无数的佛陀、菩萨和高僧大德的形象,还有一些诸如鱼、蛇、猫这类富有灵气的动物形象,当然还有一些他们认为是神奇异物诸如海螺、日月、星辰的形象。这些或精美或粗犷的造像在五彩经幡的衬托下,不仅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神圣和庄严,也为那广阔而高远的藏地增添了奇异和神秘。行之于上,观之于心,往往能让人产生出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痴迷,似乎这条朝圣之路便是通往宁静与和谐、超然与脱俗的天国之路。

它是一份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藏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价值。茶马古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驼队在山间小道上踏出的蜿蜒小道,背夫们在石板路上留下的丁字拐坑洞,古道沿途的村寨,独异的民俗民风,牧场风光……追寻那早年的史迹,无不让人浮想联翩。茶马古道沿线城镇中那些多元的文化样式,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朝圣之心——从川藏线出发!

小贴士:成都——雅安(139公里)——康定(360余公里)

早上从成都出发,走成雅高速,可在雅安吃中午饭。

雅安,这个曾在民国时期作为西康省省会的地级市,如一位见过大世面的望族女子,虽繁华散尽,但骨子里优雅高贵的气质犹存。雅雨、雅鱼、雅女、边茶是雅安四绝。千百年来,川藏茶马古道催生了雅安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茶马互市虽已成往事,但茶文化却传承下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雅安著名的景点或景观还有,碧峰峡景区、宝兴大熊猫保护区,青衣江畔收费低廉但特色独具的茶楼和小酒馆也是吸引游客眼球的风景线。出雅安不远处有观景台,可以远眺贡嘎雪山。

雅安至康定217公里,途经著名的泸定桥,可驻足参观。

康定,四面环山,折多河奔涌湍急,穿城而过。到达康定后,可下榻具有民族特色的“黑帐篷客栈”、“拥珠驿站”、“康定宾馆”。

康定有著名的跑马山、茶马互市时期的锅庄旧址、南无寺、金刚寺,还有风景峻丽的雅拉沟自然保护区、海螺沟冰川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