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一
【说文解字】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汉字趣谈】
“一”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字形都是写成一横,这四种形体是一脉相承的。“一”的本义就是单个,一个。如“一人”、“一桌”、“一丝”、“一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动不如一静”。
“一”还可以当序数的第一位讲。如“一甲折桂”,古代科举有三甲之制,而三甲之中又以一甲最尊贵难得。蟹,因有厚壳护身,尤如壮士披甲,故此一蟹便被视为是一甲的象征;古代以“蟾宫折桂”来比喻高中状元。肥壮的蟹以它的蟹爪来攀折桂树的枝叶,有金榜题名之兆。
“一”可以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如“笑一笑”,“看一看”,“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有空就玩儿”等。
“一”还有整个、全部的意思。“一生”指整个生命过程,“一屋子烟”指整个房间都是烟雾。
杜甫《石壕吏》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其中的“一”是语气助词,加强语气,并没有实际意义。
“一字诗”是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分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一字诗”中用了多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如陈沆的一首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两首诗都是连用十个“一”字,并不给人以重复单调的感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四
【说文解字】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
【汉字趣谈】
“四”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用四横来表示的,就像横放着的四根筹码,这跟一、二、三的表示方法一样。金文的形体像鼻子出气的样子,由原来的指事字变为象形字了。“四”字最早的本义是“气息”“呼气”,后来假借用来表示数目。如:四世同堂、四个人。也表示序数,如:第四名、第四天。也表示多数,如:四分五裂。
人们对于“四”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着名的事物都喜欢用四字来表示。如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美女(西施、貂婵、王昭君、杨玉环),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吴门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等。
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成语“四面楚歌”指的是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夜晚,项羽与虞姬在帐中,忽然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用楚地方的方言传唱的歌声。项羽大惊,暗忖刘邦已将自己围困,悲愤之情难抑。虞姬为了不成为项羽的累赘,自刎在了他面前。看着心爱的女人死于自己眼前,又耳听四周凄哀的楚声,项羽自感英雄末路,最后领兵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自刎在了江东。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五
【说文解字】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汉字趣谈】
“五”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字形都像是两股绳索交错拧在一起的样子。“五”字的本义就是“交错”。但当“五”字被假借为数字使用之后,其“交错”义也就被“午”字所代替了,比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中的“午割之”,就是纵横交错地割。
许慎对于“五”的解释是:“五,五行也”。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我们阅读古籍,常常看到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马分尸”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或牛拉扯人的头和四肢,但是其真正拉扯的并不是活人而是尸体,又称“车裂”。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历史上惨遭车裂之刑的名人有商鞅、李斯等。
“五体投地”就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人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人所行之礼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六
【说文解字】
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属皆从六。
【汉字趣谈】
“六”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很像房舍的侧视形,两旁有房檐突出。金文字形更像是房屋的样子,有屋檐,有墙壁。“六”字的本义为“房舍”,后来其本义消失,而被假借为数目字用了,如“六月飞霜”等。
“六甲”传说为上天造物的日子。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
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的说法,“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色、声、香、味、触、法。
在一些古典书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六艺”这个词。“六艺”其实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现代解释,“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七
【说文解字】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邪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
【汉字趣谈】
“七”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横切一刀、竖切一刀的样子,颇像后世的“十”字。为了与“十”区分,小篆将竖画下边弯曲。隶变后楷书写作“七”。“七”的本义为“切”,但到后世被借为数字用了,如《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是说人都有耳、目、口、鼻七孔。
古人对“七”这个数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古代礼教中,还把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种伦理关系的教化称为“七教”。中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出”,也叫七去、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仪礼·丧服》中载,“七出”的内容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在宗教中,“七”也是个特别的数字。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七七四十九日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盘之道,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基督教《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上的一切,到第七天就休息了,因而基督教教徒们每七天都要到教堂去做一次礼拜。“七宗罪”是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天主教教义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额我略一世的见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恶行”。这七种罪行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七擒孟获”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八
【说文解字】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
【汉字趣谈】
“八”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八”的本义是分,后来,“八”字假借为表数目的字以后,人们反而把它的这个本义忘了。李商隐《瑶池》:“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其中的“八骏”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八马名具体说法不一,以马的毛色命名的说法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见《穆天子传》卷一)。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我国古代流传着“八仙过海”的故事,讲的是八仙自王母蟠桃大会醉别而归,途经东海,但见白浪滔天,吕洞宾提议八仙各投一物过海东游,表现仙家本事。“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九
【说文解字】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
【汉字趣谈】
“九”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就像虫头,右边像虫向上曲尾的形状。金文字形更像是一条长虫上曲其尾。“九”的本义与虫有关,但后世其本义消亡,而被借为数字用。古人造字计数,起于一,极于九,九是最大的个位数。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九”字像两条绳交叉,并拐了两个弯,是个指事字。古人结绳记事,以此表示“九”这个数目。
由于“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又常用来泛指多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九牛亡一毛。”这是说:就像九头牛而只丢掉了一根毛一样。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就是说:虽有多次的死亡,也还是不后悔。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中,天地都是按“九”的数字来划分的。如天的高度也分九层,叫作“九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用“九天”来形容瀑布之高。古代帝王皇宫门禁森严,壮丽宏大,给人以高远不可及之感,所以古典诗文中用“九天”、“九重”、“九霄”来指代皇宫。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意思是:一篇谏书早晨上奏到皇宫,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龚自珍《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一言九鼎”,比喻能量大,说话可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意思是: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我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