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38

第38章 与空间方位有关的汉字(1)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上

【说文解字】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汉字趣谈】

“上”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下面一条弧线表示地面,弧线之上有一短横,表示在地面之上。金文字形中,把表示地面的弧线拉直,上面的一短横,也是表明在地面之上的意思。“上”的本义是表示方位的,即指上边、高处。

“上”由上面引申指高位、君主、尊长。如《史记·高祖本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意思是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祖问左右将领该怎么办,将领们都跃跃欲试要攻击他。

“上”与“尚”同音,所以有时“上”用作“尚”字的假借字使用,表示尊崇、崇尚的意思。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中“上”就表示崇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崇尚农业而革除商业等,老百姓也就富裕起来了。

“上方剑”也称“尚方剑”,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藏在“尚方”的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明代称尚方剑,在戏剧和小说中一般俗称其为“尚方宝剑”,是专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属名。尚方剑本为斩马剑,非常锋利,可以断马,由于藏在尚方,便俗名为“尚方宝剑”,从汉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据《前汉书》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之特权。但这样先斩后奏也必须按法行事,不能胡来。

“上”引申作动词用时指向上走、前往。如“上学”、“上街”、“更上一层楼”等。又引申指添加、安装。如“上货”、“上油”、“上螺丝”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下

【说文解字】

下,底也。指事。

【汉字趣谈】

“下”是个指事字,其字形与“上”字正好相反。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一弧线代表地面,下面的一小短横是个指事符号,表明在地面之下。“下”的本义是表示方向,也表示底部、低处。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下”引申指地位低下。如柳宗元《封建论》:“使贤者居上,不贤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又可引申指从高处到低处、去往。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用作动词,还可引申指攻陷、攻克。如李白《梁甫吟》:“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又引申指离开、退出、退让、除下。如“这里没你的事了,下去吧”,“下了敌人的枪”。

“下”由本义引申为放下架子。如成语“礼贤下士”,指放下架子尊重和结交有才华的人。

在古书中常见“下第”一词,一般来说“下第”就是“下等”或“劣等”的意思。可是《柳毅传》里“应举下第”中的“下第”是“落第”的意思,也就是说考进士没有考中。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左

【说文解字】

左,手相左助也。从工。凡左之属皆从左。

【汉字趣谈】

“左”是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左手之形,上部代表手指形,下部代表手臂形。金文的上部及左部都代表手,下部又加上了“工”字。“工”是木工使用的斧子、锛子、凿子之类的工具。也有人认为,这“工”字是木工量尺寸用的量具。总之,是人们在用左手干活不方便和不得力时,借用这些工具干活。由此看来,“左”的本义是“辅佐”“帮助”的意思,所以“左”字是“佐”字的先造字。后来因为“左”只借为“左右”之“左”用了,所以代表帮助之义的“左”就只好加上个“亻”,成为“辅佐”的“佐”了。小篆形体与金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左”。“左”的本义是辅助。

古代人有个习惯,人面朝东,那么东就是左面,山之东亦称“山左”。《晋书·温峤传》:“元帝初镇江左。”这就是“元帝初镇江东”的意思。又如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宋朝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古代人们住房的大门大都坐北朝南。面朝南的座位是尊贵的座位。人面孔朝南坐时,靠东的一边是左面,与右边相对,这就是后来“左”与“右”含义的由来。

古代尊崇右,所以右是较尊之位。“左迁”都是降级降职的意思。但是在战车上则相反,所谓“虚左”,就是把车的左边的位子空出来,让高贵的人坐上去,如《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就是说:公子带领车骑,把左边的高位空出来,亲自去迎接夷门侯生。

“左”又引申为不正、邪辟的意思。如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不分披毛带角的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这里的“左道旁门”也就是现今人们常用的成语“旁门左道”,指的是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派别,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门径。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右

【说文解字】

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

【汉字趣谈】

“右”本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只右手之形,所以在上古“又”字就是右手。金文字形中,在“又”字之下又增加了“口”字,这“口”字就是人的嘴巴。这就表示用右手干活时不方便或有困难,要用“口”来帮助。怎样帮助?无非是用牙咬,或喊别人来一起干。这就是以口相助。这样,“右”字就成了会意字。“右”的本义有“帮助”“照顾”的意思。后来,因为“右”多用来与“左”相对,表示方位,这样,人们不得不另造一个“佑”字来表示辅助、保护、保佑的意思。

在春秋以前,古人曾以“左”为尊贵,以“左”为吉利,而以“右”为卑下,以“右”为凶险。所以“男左女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古人又变“左”为卑,以“左”为下了。如左将军不如右将军权力大,左丞相比右丞相地位低,低级的技艺称为“左门旁道”。到了汉代以后,各个朝代崇尚“左”或“右”各有不同,但大都崇尚“右”。如夸奖某人才华出众常说“无出其右者”,就是明显的例子。

“右倾”主义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上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与左倾的具体区分方法是:“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前

【说文解字】

前,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

【汉字趣谈】

“前”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止),脚下是一条船(舟),脚站在船上表示前进。

“前”字的本义是“前进”,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出壁门,莫敢前。”就是说:等到出了营垒的门以后,没有一个敢前进的。又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前”引申指与“后”相对的意义,表示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前面。如柳宗元《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意思是说:老虎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到驴的前后左右转了一圈,结果还是不敢扑杀它。这句话中的“前”指的就是方位。

古书中常有“前车”一词,这个词并非指前面行驶的战车,而大都是比喻可以引为教训的往事。“前车之鉴”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18岁起就名满天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专心着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后

【说文解字】

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汉字趣谈】

“后”的本字为“後”,原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为绳索之形,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下的脚(止)。金文字形的左边又增加一个表示行走的“彳”,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后”字的本义为“走在后面”的意思,如《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大意是: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囚禁了,他的学生颜渊最后才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将后齐、燕。”意思是:将要落在齐国和燕国的后面。

“后”亦可引申为时间的“迟”、“晚”。如《荀子·修身》:“或先或后。”这是说:有的早有的晚。

“后”还有子孙后代的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大意为: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此处无后是指不尊重长辈就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后事”今天多指“丧事”,如“料理后事”。但是古代则多指“后来的事情”,如《晋书·阎缵传》:“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后”还作为姓氏,我国古代流传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内

【说文解字】

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汉字趣谈】

“内”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外部为房屋之形,里面是一个人,会人进入房内之意。“内”的本义就是“进入”。如《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意思是:持戟交叉着守门的卫兵想阻止他(樊哙)不让进入。

“内”又引申为里面,是方位名词,与表达外面的“外”字是一对反义词。如《仪礼·士昏礼》:“主妇阖扉(关门),立于其内。”

“内”由里面之义可以引申为内室。如《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内。”这里的“二内”,就是指的两个内室。

在古代,妻、妾多居内室,所以“内”字有时也指妻、妾。如李白的《秋浦寄内》、李商隐的《夜雨寄内》都是写寄给远方妻子的诗。又如“惧内”这个词,就是惧怕妻子的意思。

妻和妾都是女子,故“内”又可以引申为女色。如《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意思是说:齐侯贪于女色。

心在胸的内部,所以有时“内”也指“内心”。如“内愧”与“内疚”同义,都是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