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37

第37章 与文艺有关的汉字(2)

【汉字趣谈】

“学”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左右两手结网之形。金文字形复杂化,又增加了一个宝盖和一个“子”字,表示在屋子里教孩子们学算术。小篆的形体大体上同于金文。“学”的本义为学习。如《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从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是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他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便慕名前往去学习人家走路,结果没有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先走路的样子给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来了。

由学习又引申指学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牟有土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所谓“其学甚博”,是说他们的学问很渊博。

从“学习”这个动词,又引申为名词“学校”。比如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意思是:古代天子诸侯自国都到乡(一万二千户)至党(五百户)都有学校。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意思是: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其中的“太学”是指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典

【说文解字】

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汉字趣谈】

“典”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描绘的是用牛皮条或绳子将刻着字的竹片、木片或甲骨片穿起来,成为一册书,下面是一双手,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书册。这书册称为“典”,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籍。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思是:商的祖先,有书简有典籍。这是“典”的基本义项,一直保留到现在,如“典册”、“典籍”、“典范”、“经典”等词中的“典”,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有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在古代,“典”曾被用来表示主持、掌管的意思,大概是因为主持、掌管某项工作或某项活动,都要据“典”而行。“典”字有“标准”“法则”的意思,又有很“慎重”“重要”的意思,所以又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如“典礼”“盛典”“开国大典”。

由于“典”所记载的都是前人的话,后人引用就叫作用典。这样,“典”就产生了典故的意思。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当”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是抵押银行的前身。通俗地说,“典当”就是要以财物作质押,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以物换钱的融资方式,只要顾客在约定时间内还本并支付一定的综合服务费(包括当物的保管费、保险费、利息等),就可赎回当物。杜甫《春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典当活动并形成典当业的国家之一。经考证,中国的典当业初见于东西两汉,肇始于南朝佛寺长生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宋朝,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取缔于20世纪50年代,而复兴于当代改革开放,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沉浮。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册

【说文解字】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册。

【汉字趣谈】

“册”是个象形字,其字形从甲骨文到隶书、楷书,都像用皮绳编在一起的竹木简。“册”的本义为古代编串在一起用来书写的竹简。如“简册”。《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简册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的材料。多用竹或木制成。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在植物纤维纸流行以前,简册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册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多用竹或木制成。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周、秦、汉各代都是简、帛并用的,以简册为主。到了魏晋时代,虽然私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纸,但官府文书仍多用简册。一直到南北朝时代,简册才基本绝迹。古人在简册上写字时,发现采用向左换行时,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在每个简条的外面刻写,写满字的简条可直接从左手指端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造纸术发明以后,虽然纸张代替简册成为书写材料,但由于强大的习惯作用,古人并没有改竖写为横写。直到20世纪中叶,竖写方式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古代,国君的诏书有的要写在竹木板上向大臣公布。因此,国君的诏书也称“册”,如册封、册立等。这时“册”也写作“策”。《新唐书·百官至》:“凡册太子,则授玺、绶。”意思是说:册封太子,则授予其印绶。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德

【说文解字】

德,升也。从彳,声。

【汉字趣谈】

“德”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彳”(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的意思是:行为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金文的会意就更为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从彳,从直,会视正行直之意。金文字形中另加意符“心”,突出心地正直之意。“德”的本义就是遵守道德规范的好的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是:不懂就要问,不会就要学,就算有能力也一定要懂得谦让,然后才算得上是有德行。

“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周人认为,个人、家族或国家有德了,才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殷代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无德的缘故。后来周代的“德”又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发展成为王道原则和民本思想。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地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季英杰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着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德”又可以引申指心意。如《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里的“罔”是指无,“极”是指准则,“罔极”是指没有准则,也就是变化无常的意思;“德”是指心意。这句话意思是说:你这人变化无常,三心二意。又如成语“同心同德”,就是指思想统一,心意一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美

【说文解字】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汉字趣谈】

“美”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下部是“人”,人的头上戴着羽毛之类的装饰物,很像现在京戏中武将头上所戴的雉鸡翎,显得威武而好看,这就是“美”。金文字形中,人头上的饰物更为复杂了。“美”的本义是美丽。《战国策·齐策》:“(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意思是:邹忌早上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美”由美丽之义引申指才德或品质好。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思是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德,又注重修养自己的品性。

“美”又引申指好事、善事。如《离骚》:“好蔽美而称恶。”意思是:喜欢遮掩善的而宣扬恶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帮助别人做坏事。

“美人”一词,一般指容貌美丽,体态婀娜的女子。如顾况《悲歌》:“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美人计”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

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南宋的大词人辛弃疾忧国忧民,不顾自己官职低微,就宋金双方和与战的前途作具体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即名之为《美芹十论》。这里的“美芹之献”指的就是地位低微的人提出的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