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27

第27章 与自然有关的汉字(3)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冬

【说文解字】

冬,四时尽也。从,从攵。攵,古文终字。

【汉字趣谈】

“冬”是个会意字,本来是“终”的本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一根绳索,两头打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丝”,造出了一个新形声字“终”字。到了金文,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太温暖了,也就是冬天来了。小篆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一个(冰)字;这样的改变很有意思,不见太阳而见冰,当然意味着滴水成冰的寒冬了。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改为楷书。

“冬”的本义是指结束、终了,后来被假借专指一年中时序终了的季节——冬季。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北半球的冬季是从12月至2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一般来说,气象学上,要连续五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才算入冬。

冬天是寒冷肃穆的季节,但并不缺少生机,昆虫的卵蕴藏在地下,等待来年破壳而出,许多动物进入冬眠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冬”连用,则与“冬天”之义毫无关系,那是后起的象声词,如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诗:“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可是后来人们又造了一个上形(鼓)下声(冬)的新形声字“冬”,表示敲鼓的声音,但是笔画实在太多,书写不便,因此在简化汉字时,把“冬冬”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口字旁的“咚咚”。

【字形演变】

篆书楷书阴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

【汉字趣谈】

“阴”是个会意字。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阴”本义是山之北水之南。由于我国山脉的走向多是东西向,我国又处在北半球,阳光只照在山之南水之北,而山之北水之南则终年没有阳光照射,与山之南水之北成为鲜明的对照。古人把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称为阳,把没阳光照射的山之北水之南称为阴。《孟子·万章上》:“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意思是:益为躲避禹的儿子逃到了箕山之北。《韩非子·说林上》:“夏居山之阴。”也就是说:夏天要居住在山的北面。

“阴”从本义中引申出来阴天的意思。《诗经·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意为:心里总是忧伤不断,又碰上阴雨连绵。这是“阴”的最主要的义项。

由“天阴”又可以引申为“阴暗”。如曹植《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如阴暗、阴冷、阴暗面、阴森恐怖等,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由“阴暗”又引申为诡秘的计谋,即:阴谋,如《史记·陈丞相世家》:“我多阴谋。”可见“阴谋”本无贬义,然而后世则多指暗中策划做坏事,遂成贬义词了。

由于人死了要埋在地下,不能再见阳光,所以古代迷信的人把死人的世界称为“阴间”,阴间,又称阴司、阴府,或又称幽都、冥界等,中国文化存在普遍的阴阳理论,以现世的人间为阳间,死后生活的地方是阴间。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分魂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以魂气形魄来解释人前世、现世和来世的演化,并将精灵世界分为三界:地上的人间,天上神灵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

“阴”与“阳”是相对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就把在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阴阳变化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在雕刻行业中,把凹下去的笔道叫阴文,这显然是从潜藏义引申出来的。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阳

【说文解字】

阳,高、明也。从阜,昜声。

【汉字趣谈】

“阳”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阳”的本义是山南面或水北面,即向阳面。《诗经·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这里的“殷”是指雷的声音,“阳”指向阳面。这句诗意思是: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向阳面响彻震撼。

由“阳”的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面向阳光的地方。汉·贾公彦注《周礼·考工记·轮人》:“向日为阳。”意思是:面向太阳的为阳。

“阳”由“光明”之义引申为“太阳”,如《诗经·小雅·湛露》:“匪阳不唏。”“匪”通“非”,“唏”为“晒干”义。也就是说:不是太阳则晒不干的。《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这里的“秋阳”,实际是指夏天的太阳;“暴”同“曝”,指曝晒。这句话意思是:曾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

阳光能照射的地方一定是外露的表面的部分。因此,“阳”可表示外露的表面的意思。《庄子·达生》:“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意思是:不要进入深山就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要走出家门就显露出来。

由于人活着才能外出活动,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所以古代迷信的人把活人的世界称为阳间或阳世。

在哲学中,人们把阴、阳看成是对立的两极。受此影响,物理学把电的两极叫阴极和阳极,医学中把某种检查物的有无称为阳性或阴性。

在雕刻行业中,把凸起来的笔道叫阳文。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金

【说文解字】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

【汉字趣谈】

“金”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从人,从土,从二。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埋在地下,从“二”表示地下的矿物。“金”的本义就是金属。《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二人心想一处,锋利得可断金属。

在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金属器具都是青铜制造的,“金”被创造出来,用以特指青铜。这个义项后代被“铜”所取代,不再使用。后世用它专指黄金,俗称金子。现在常说的金币、金项链、金银首饰、点石成金等,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字后来用作各种金属的统称。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如果中途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你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我们通常说的金属,指金、银、铜、铁、锡,这就是“五金”“合金”。金、银、铜等制成货币当钱用,称为“现金”、“金钱”。

金属的质地往往都是非常坚硬的,“金”因此被用来形容坚固或无懈可击的事物。坚固的城防被称作“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交情则叫作“金石之交”。

因为黄金最珍贵,所以人们有时把规格最高、成色最好、人们最喜爱的东西比作“金”。例如把最高的奖项称“金奖”,把一个条件很好的工作称为“金饭碗”,把最重要的不可更改的东西称作“金科玉律”,把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称作“金钥匙”,把圆润动听的歌喉称为“金嗓子”,把进士及第称为“金榜题名”,把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称为“金婚”,把最尊贵的小姐称为“金枝玉叶”,把皇帝的话称为“金口玉言”,如此等等。

“金”是个部首字。凡由“金”组成的字大都与金属有关。如“针”、“铁”、“铜”、“铸”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木

【说文解字】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汉字趣谈】

“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一棵树的样子,当中一竖是高大的树干,上面两笔是向上长的树枝,下面两笔是扎入地下的树的根须。“木”的本义指树木。如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木”引申泛指木本植物。如《论语·子张》:“譬如草木,区以别矣。”意思是:譬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意思是: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木”字最常用的义项是木材、木料。《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意思是:腐烂了的木头不值得雕刻。

由于木质实在,敲起来声音迟钝,所以“木”又引申指为麻木、痴呆、发愣。《庄子·达生》中记载了“呆若木鸡”的故事: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水

【说文解字】

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

【汉字趣谈】

“水”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弯弯曲曲的流水之形,两边的几点表示激流中溅起的水花。隶变后楷书写作“水”。“水”的本义是河流。《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聪明的人喜欢河,仁慈的人喜欢山。

“水”后来泛指江、河、湖、海、洋等一切水域。如“万水千山”、“水路两栖”、“水上人家”中的“水”,都是泛指水域。

“水”最常用的义项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如《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意思是:百姓没有水和火便不能生存。因为水是液体,所以人们有时把液态的东西也叫水,如钢水、药水、乳水等。

根据“水”无色无味、易于流动的特点,“水”也被当作形容词来用。如“水酒”就是淡酒;“水性杨花”用来指轻薄女子,责备她们用情不专,像水一样易于流动,像杨花一样轻飘。《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见了燕青这表人物,能言快说,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火

【说文解字】

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

【汉字趣谈】

“火”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被描摹成一团燃烧冲腾的火焰。“火”的本义是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火”是饮食烹饪的根本。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没有火的年代,原始人类就像野兽一样,一群群地住在深深的洞穴中。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小动物为生,常常挨饿,因为要躲避野兽的伤害,还不敢随便出去寻找食物。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中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火后,饮食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据我国传说,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够使用火的中国古代先民。

“火”的引申义是可发光发热的物体,如“灯火、炮火、渔火、萤火虫、燃放烟火”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因为火焰是热烈、旺盛、冲腾的,于是被用来形容兴旺、热烈,比如我们说“买卖很火”、“场面非常火爆”。我们也常用“火”来形容一个人脾气暴躁或者他的愤怒的情绪,比如“他这个人是火性子”、“他听了这话立刻火冒三丈”。

如果“火”势来了,就会变得极其危险和紧迫,于是“火”又有了紧急、急迫的意思。比如“十万火急”;又比如“火牌兵符”,这是军事上最紧急的通知或命令。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宙斯禁止人类用火,普罗米修斯就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几千年后,赫剌克勒斯为寻找金苹果来到悬崖边,把恶鹰射死,并让半人马喀戎来代替普罗米修斯。但他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土

【说文解字】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