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28

第28章 与自然有关的汉字(4)

【汉字趣谈】

“土”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下面一横表示地面,上面隆起的部分表示一堆土,合起来的意思是地上的一堆土。后来的字形略有变化,上面那一堆土的形状向两边延长,变成了一横,只不过比下面一横短点儿,成为今天的“土”字。“土”的本义为泥土。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意思是:泰山不拒绝微小的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礼记·乐记》:“土敝则草木不长。”意思是:地力衰竭就会连草都不长。这是“土”字的基本义项,几千年没有改变。

在古代,“土”又常被用来指国土、领土、乡土。《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全天下都是王的土地;沿着王土的边涯,皆是皇帝的臣民。《国语·晋语一》:“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意思是:现在晋国这个国家,是个偏远的小诸侯国,它的国土又小。

古时中国是农耕之国,人们都在土地上耕种、居住,故又引申指家乡。《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意思是:班超自任职以来久在极远的边境,现在老了思念乡土。《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是: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而小人终日思念的是家乡。

“土”由乡土义,引申出了当地的意思,如土匪、土豪、土话、土音、土特产等。

“土”和“洋”相对,这又给“土”字增添了不合潮流和不开通的含义,如:土里土气、土头土脑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石

【说文解字】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属皆从石。

【汉字趣谈】

“石”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像岩角,左下角的“口”形部分像石块。到了金文岩角形省略为“厂”。“石”的本义就是石头。《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六千至四千年左右。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是石头,最早的饰物也是石头,石头甚至被当作图腾来崇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学会从石头中提炼金属,选择有特殊功用的石头入药,用经过加工的石材铺设宏阔的广场,创造雄伟的建筑……

由于石头的质地十分坚硬,在石上刻字可以长期保存,所以古人很早就在石上刻字,“石”因此有时指刻字的石头,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古代,人们把石块凿孔成凹形,用于称粮食,“石”因此成了容量单位,读“dàn”,十斗为一石。

“石”是个部首字。凡由“石”组成的字大都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如“矿”、“硬”、“硝”、“磬”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光

【说文解字】

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汉字趣谈】

“光”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着的一个人,在这个人的头上是一把大火在照耀。金文的形象与甲骨文大致相同,火的形状变得抽象了些。“光”的本义就是光明、光亮。如《西京杂记》载:“匡衡(汉朝人)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衡乃穿壁(在墙上打个洞)引其光(引进隔壁的灯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历来被人传颂的“凿壁借光”的典故。

使物体发亮是“光”的一大作用,而荣耀也能使人变得光彩照人。因此,人们把荣耀、荣光也叫作“光”。《诗经·大雅·韩奕》:“八鸾锵锵,不显其光。”意思是:八串玉鸾锵锵响,不显他有荣光。《荀子·不苟》:“言己之光美。”意思是:说自己的光彩。

“光”有时候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例如对方来了,我们会说“欢迎光顾”,这是由荣耀义引申出来的。

“光”又可引申为发扬光大之意。如诸葛亮《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德。”也就是说:以发扬光大先帝所留下来的美德。

“光”有时被用来表示没有遮挡、裸露的意思。常用词语光头、光脚、光着身子等,用的就是这个义项。

我们今天称尚未娶妻子的人为“光棍”,但在古代却多指地痞、流氓。如《牡丹亭·闹宴》:“叫中军官暂时拿下那光棍。”这里的“光棍”就是指流氓。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电

【说文解字】

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

【汉字趣谈】

“电”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面是“雨”字头,下面是一个闪电的形状,表示下雨时的闪电。“电”的本义就是闪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意思是:闪闪雷电,叫人不安,叫天下大事不好。

“闪电”是阴雨天气时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阴阳电相合而击发出的强烈亮光。我们都知道,光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电”又引申比喻超快的速度。如《晋书·孙绰传》:“南北诸军,风驰电赴。”这是说:南北各路大军,急速奔赴。

“电”的发生反映到我们的视觉中,就是一种发光现象,所以“电”又引申指光亮。如虞世南《狮子赋》中“瞠目电曜,发声雷响”,意思是:(狮子)瞪着的眼睛像闪电般明亮,发声像雷鸣似的轰响。

在今天,“电”又表示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体因摩擦、受热、化学变化等失去电子时,就带正电;获得电子时就带负电。电是重要的能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方面。如“发电”、“电流”、“电机”。又特指电报,利用电报设备传递的文字信息。如“致电”、“函电”等。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江

【说文解字】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从水工声。

【汉字趣谈】

“江”是形声字,其金文字形从水,工声。“江”的本义为长江。

长江是中国境内第一大河,江源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的唐古拉山,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古往今来,描写长江的诗句举不胜举。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渐渐模糊消逝,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后来,“江”的词义范围扩大,成为大河流的通称。如:江岸、江边、江轮、江湖、江面、江畔、江水、江豚、江心、闽江、内江、怒江、乌江、湘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

有个成语叫“江河日下”,本义是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现在用来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这个成语出自苏辙《栾城集·应诏进策·君术策第五道》:“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

【字形演变】

篆书楷书穴

【说文解字】

穴,土室也。从宀,八声。凡穴之属皆从穴。

【汉字趣谈】

“穴”是个象形字,其篆文字形像是西北地区的窑洞。“穴”的本义是住人的洞穴。《诗经·大雅·绵》:“古公直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意思是:祖先直父,挖土成穴,没有家庭。《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穴而处。”大意是:上古的人还不会建造宫室时,他们大都是挖洞而居。

“穴”可泛指一般的洞穴。《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可是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这是“穴”最常用的义项,如:巢穴、洞穴、墓穴、野处穴居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提起作为居所的“穴”,大部分是说动物的家,如“虎穴”、“蚁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