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日
【说文解字】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汉字趣谈】
“日”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日字,都是一个圆圈中间有一个小黑点,有人说那个小黑点是先民们观察到的太阳黑子。也有人认为,中有点画,是为了区别于“口”字。后来为了便于书写,日的轮廓被改作方形,中间的一点改作了一横。“日”的本义就是太阳。如《诗经·卫风·伯兮》:“杲杲出日。”“杲”是明亮的意思,句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尚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意思是:太阳月亮运行起来了,就有了冬天夏天。这是日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常说的日出、日光、日食、日落、日照等词中的“日”都是太阳的意思。
有太阳的时候就是白天,所以“日”字从太阳的本义可以引申为白昼、白天。如“夜以继日”。
太阳东升西落就是一天的时间,所以“日”字又引申为一天(有时也泛指一昼夜)。如《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以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而到了一天的中午离人远了。
“日”还可当每天讲,如成语“日长一线、日积月累、日进有功、日新月异、日臻完善”等。
“日”也泛指光阴、日子。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年似的。在生活中,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也以“日”相称。比如古代农人在春季里的一天要感恩土地、祈祝丰收,这一天叫作“社日”。又比如“节日”、“纪念日”等。
“日食”是日面被月面遮掩而变暗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重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日”是个部首字,凡由“日”组成的字大都与太阳、光阴、时日等义有关。如“旦”、“旧”、“明”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月
【说文解字】
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汉字趣谈】
“月”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被描摹成一轮缺月的形状,中间的一竖代表月光。月亮虽然呈周期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是缺多圆少,人们最常见的还是弯月,所以以这样的字形来表示它是很贴切的。“月”的本义是月亮。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意思是:月亮分外明,美人真漂亮。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意思是:皓月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黯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这是“月”的基本义项,几千年没有变。现在常说的月光、月宫、月轮、月色、明月、赏月等词中的“月”,都是月亮的意思。
“月”的引申义是月亮圆缺一次所用的时间,大约三十天。因为月亮每月都要圆缺一次,后来人们就用“月”表示大约每三十天的意思。现在常说的月票、月报、月薪、某月、每月等词中的“月”,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亮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月”是个部首字。凡由“月”组成的字大都与月亮、光明有关。如“明”、“朗”、“朔”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星
【说文解字】
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汉字趣谈】
“星”是个形声字,从日生声。由于天空中的星星很多,所以从甲骨文到籀文,形旁日或两个、或三个,就是篆文,早期也是三个日,后期才简化为一个。“星”字的本义就是天上的星星,如《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就是说:群星运转,日月交替着照耀。所谓“星驰”,是表明飞快之意,犹如流星奔驰。这是“星”的主要义项,一直使用到现在。“星辰、星空、星球、星际、星座”等词,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知道,星星其实是巨大的。但在古代,天文技术尚不发达,人们仅凭感觉认为星星是非常小的,所以“星”也可指细小而光亮的东西。如孟郊《寒溪九首》之四:“篙工槌玉星,一路随进萤。”这个义项也一直使用到现在。火星、油星、星星点点、零零星星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由于“星”都是发光的,比较引人注目,而优秀的演员、运动员也很引人注目,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人们把他们也叫“星”,如明星、歌星、球星等。
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关于“星座”的研究。为认星方便,人们按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成若干区域,大小不一,每个区域叫作一个星座。用线条连接同一星座内的亮星,形成各种图形,根据其形状,分别以近似的动物、器物来命名。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有近六千颗,每颗均可归入唯一一个星座。每一个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构成的形状辨认出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云
【说文解字】
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凡云之属皆从云。
【汉字趣谈】
“云”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天空中舒卷的云层形。小篆的形体复杂化了,在“云”字之上又多出一个“雨”字来,这就由原来的象形字变成形声字了。“云”的本义为云气、云雾,即天空中由细微的水珠、冰晶聚集形成的飘浮物,俗称云彩。《孟子·梁惠王上》:“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意思是: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由云的形状引申指轻柔舒卷形状像云的事物。《乐府诗集·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的“云鬓”就是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
在古代,“云”常被用来当“说”讲。如“子曰”、“诗云”,以及现在所说的“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意思是:若说不可用其人,就会得罪天子。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子。据《左传》、《国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记载,先秦时期楚国有一名为“云梦”的楚王狩猎区。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在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当指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县一带,北面大致到州市、钟祥、京山一带,南面以大江为缘。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理形态,并有一名为“云梦泽”的湖泊。“云梦泽”因“云梦”而得名,二者并非指同一概念。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气
【说文解字】
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汉字趣谈】
“气”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中的三条线就像空中浮游的云气。为了区别于数目字,金文将上两横写成折笔。金文“气”还有一种写法,是在“气”的下面加“米”;后来篆书便是承续金文字形而来。“气”的本义为云气。《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意思是:云气衰微了,生物就活不成了。《列子·天瑞》:“云雾也,风雨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意思是:云雾和风雨等,都是积云气而成的自然现象。
有个成语叫“紫气东来”,讲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后用“紫气东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气”可以引申为人在呼吸时吸入呼出的气体,即气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意思是:提起衣服的下摆,往堂上走的时候,像是鞠躬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
“气”字后引申泛指一切气体。陶渊明《饮酒》之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我们常说,某人的气质如何如何。“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尽标致,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赳赳的。”
再引申指人的精神状态。《战国策·赵策四》:“太后盛气而揖之。(“赵太后满脸怒气等着他。”)
由于气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后引申指自然界中冷热阴晴等现象,即天气、气候。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思是:这天的天气晴朗,微风习习,令人觉得舒畅。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天
【说文解字】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汉字趣谈】
“天”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正面站立着的人,突出了上部的方框(头)。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类似,显得更加形象。小篆字形上部的“一”仍表示头。“天”的本义为人的头顶。但文献中用得不多,用得多的是它的引申义。头在人体中居最高处,而自然界中最高的就是天空,于是人们就用“天”字表示天空的意思。《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意思是:捆柴天色晚,三星已在天。
额的中央,称为“天庭”。我们常说一个人天庭饱满,指的就是这个人额头宽而且阔,不但饱满而且有隆起的自然弧度。《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二人天庭及口耳之间,同有凶气。”人的头顶骨,又叫“天灵”。
“天”的位置是非常高的,所以“天”字就引申为最高的、高得出奇的意思,如“天价”。
人们就把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时间称作一天,有时也把一昼夜称作一天。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天空是自然生成的,因此“天”就被用来表示自然的意思。《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自然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亡。又如“天赋”、“天险”、“天生”、“天然”等词语,用的都是自然的意思。
人们还把架在空中的以及位置在上面的也与天搭配起来,如:天线、天窗、天堂、天使。“天”字也曾被披上神秘外衣,用以吓唬人、愚弄人,如:天子、天神、天国、上天保佑。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雨
【说文解字】
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零其闲也。凡雨之属皆从雨。
【汉字趣谈】
“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上面的一横三竖表示乌云,下面的三个点表示下落的雨滴。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类似,雨滴跑到了乌云之中。小篆字形是在金文之上又增加了一条横线,表示“天空”。“雨”的本义为雨水。《诗经·小雅·甫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意思是:用来迎接田祖,用来祈降好雨。
雨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古人有时用“雨”表示降雨的意思。《左传·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礼也。”意思是:安葬鲁定公,下雨,没有能办完丧事,这是合于礼的。
“雨”又引申为从天上降下。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脚印各式各样,受到启发而创造的,天上因此像下雨一样地下粮食,鬼神惊吓得在夜里哭叫。
人们现在常常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翻云覆雨”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意思是: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人们有时也用“雨”来比喻恩惠、恩泽。李白《书情》:“愧无横草劲,虚负雨露恩。”其中的“雨露”一词,指恩情、恩泽。
“雨”是个部首字。凡由“雨”组成的字,与天气状况、雨水有关。如“雪”、“雹”、“雷”、“霜”、“霞”、“霖”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风
【说文解字】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