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23

第23章 与政治有关的汉字(4)

【汉字趣谈】

“狱”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左右两边都是“犬”,中间是一个“言”字,只有人才能发出“言”,这个字形表示的应是两条狗看着一个罪人。“狱”的本义是监狱。“狱吏、狱卒、牢狱之灾”中的“狱”,都是监狱的意思。历代监狱的名称各不相同:唐尧、虞舜时代叫“士官”;夏代叫“均台”;周代叫“囹圄”;汉代叫“狱”。古籍常说“身陷囹圄”,就是进了监狱。

“狱”字的引申义是诉讼、打官司。如《吕氏春秋》:“以小利之故,兄弟相狱。”意思是:因为一点点小利,亲兄弟互相打起官司来。《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诉讼,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都要按实情去处理。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就是“文字狱”。如北宋苏轼的“乌台诗案”。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的重罪。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刑

【说文解字】

刑,刭也。从刀幵声。

【汉字趣谈】

“刑”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右边是一把刑刀,左边则是囚笼之形,会拘囚惩罚之意。“刑”的本义是刑罚、处罚治罪,即国家依据法律对罪犯实行制裁。《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意思是: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从本义可引申出治理之义。如《周礼·秋官·序官》:“秋官司寇,使帅其之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这里的“刑邦国”就是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的意思。

由刑罚之义可以演变引申为法度。如《左传·昭公六年》:“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我们读《战国策·魏策》的时候,还会见到“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的话,这里的“刑”是“杀”的意思,“刑白马”就是“杀白马”的意思。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称谓与“刑”字有关。如:“刑牛”是指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马”指的是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

我国古代有个着名的神话人物叫“刑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囚

【说文解字】

囚,系也。从人在囗中。

【汉字趣谈】

“囚”是个会意字。从它的甲骨文的形体看,像是一个人被围起来的样子,会意表示把罪人或者俘虏关起来,使其失去了自由。“囚”的本义为拘禁、囚禁。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斯卒囚,就五刑。”意思是:李斯最后被监禁,受五刑。《尚书·蔡仲之命》:“囚蔡叔于郭邻。”意思是:把蔡叔拘禁在郭邻这个地方。引申指俘获、在战争中抓获。《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意思是说:把魁首的头砍下悬挂示众,抓获俘虏万余人。

用作名词,表示犯人、被俘获的敌人。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赦栎阳囚。”意思是:七月,太上皇在栎阳宫去世……赦免栎阳的囚犯。《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郑玄笺:“囚,所虏获者。”这里的“囚”也是指俘虏。

我们经常听到“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这种说法。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其中“囚牛”,就是九子中的老大,它平生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牢

【说文解字】

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汉字趣谈】

“牢”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里面是一头牛的样子,“牛”为哺乳动物,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力量大,能耕田、拉车等,此处代指牲畜。牛的外面被包了起来,像是养牛的圈。“牢”的本义为豢养牛马等牲畜的栏圈。在造字时代,中原地区已是农业社会,牛、羊、猪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必须家养才能满足供给。而要家养,就必须圈养起来,不能让它们自由乱跑,因此,必须有关牲口的圈。《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羊跑丢了才补羊圈,还不算晚。

古时多以牛羊等作为祭品,故而“牢”引申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豕各一者,叫作“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又如:“牢礼”指祭祀时用的供礼;“牢馐”指祭祀牲品。

“牢”由豢养牲畜的圈栏,又可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意思是:所以有气节的人即使画在地上的监牢也决不进入。

我们现在常常用“画地为牢”来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相传在很久之前,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绝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圈养牲畜的栏圈必须非常结实,这样养在其中的牲畜才不会将其任意破坏,由此“牢”又引申为坚固、稳妥可靠的意思。如现代汉语常用的词汇“牢固”、“牢不可破”等。“牢记在心”中的“牢”,是不会忘记的意思,是坚固义的比喻用法。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宰

【说文解字】

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罪也。

【汉字趣谈】

“宰”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半包围结构,外面是一座房子的侧视图,里面是一把刑刀的象形。宰字从“宀”,从“辛”。“宀”的本义是房屋、房子,“辛”的本义是刑刀,两部分合起来,就表达出了“宰”字的本义:在屋内劳作的奴隶。金文中的“宰”字与其甲骨文字形如出一辙。

有些奴隶在奴隶主身边伺候,所以在家奴中地位较高,一般也能掌有一定的权力,可以按照奴隶主的旨意管理、指挥其他地位更低的奴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家庭事务的主管,相当于后来的管家。由此,“宰”被引申出了主管、主持的意思。如:主宰。

主管之义意味着有权力,因此在古代,“宰”也是官吏的通称。如《周礼·目录》:“宰者,官也。”另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意思是:想要就近去找彭泽的县令,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官吏”的通称。宰相就相当于百官的头目,所以“宰”又特指“宰相”。如《谷梁传·僖公九年》:“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杀猪宰羊在古代的家庭中是相当重要的大事,必须由主管奴仆操持,所以“宰”又被引申为“屠宰者”、“宰杀牲畜”、“割肉”等义。如“宰牛”、“杀猪宰羊”等。

由“宰杀”、“割肉”之义进行引申,“宰”又可解释为“分割疆土”之义。如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意思就是:(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戈

【说文解字】

戈,平头也。从弋,一横之。象形。凡戈之属皆从戈。

【汉字趣谈】

“戈”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戈的样子。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它是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绑着一把锋利的短刀,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步战用戈的戈口较短,车战用戈的戈口则很长。在古代,用于车战的长戈,柄长约相当于现在公制的三米,短的够不着敌人。步兵手持的戈长约为长戈的一半,另一手还得持盾,戈、剑、弩、盾一起组成步兵的标准组合兵器。戈这种兵器一般用以横向击杀,因此有“横戈跃马”的说法。明代戚继光有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戈”的本义为古代一种长柄横刃的兵器。《荀子·议兵》中说:“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意思是说:古代的兵器,也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在种类不多的古老兵器中,戈是排在第一位的。

“戈”后来引申泛指所有的兵器。如《三国演义》描写“群英会”的一回中,周瑜与蒋干畅饮佯醉,而在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

由兵器义“戈”字又引申指战争,并且常常与“干”(一种古代兵器)字连用。成语中有“大动干戈”,意为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我们常常把化解矛盾说成是“化干戈为玉帛”。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干、戈借指战争或者争斗。“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这句谚语出自《淮南子·原道训》: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

“戈壁”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里又称“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贝加尔湖)、“戈壁滩”、“戈壁沙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侵

【说文解字】

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又,手也。

【汉字趣谈】

“侵”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个两角上弯的牛的形状,右边的上部是一把“帚”(笤帚),右下部是一只手,这是手持笤帚给牛扫土的意思,牛头上的三个点儿是表示扫下来的尘土。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相比变化较大,右上部是面朝右的一个人,左下部是一只手持帚,给那个人扫臀部扫腿,“帚”下的左右两点儿,也代表扫下来的尘土,可见金文是以“人”代“牛”,“侵”的本义是打扫。

无论打扫什么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侵”字引申出渐进之义。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侵晨进攻。”意思是:天蒙蒙亮就进攻。

由打扫、渐进义引申表示侵犯、进攻。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这里的“侵”字是由“侵吞”之义引申出来的,当“荒年”讲。意思是说:五谷长得不好,就叫作“大荒年”。

“侵”由侵犯之义引申指侵蚀。陆游《玉局观拜东坡先生海外画像》:“至宝不侵蚀,终亦老侍从”。

“侵”与“伐”和“袭”三者都有进攻的意思,但又有所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意思是说,军队敲着锣、打着鼓去向敌人进攻就叫“伐”,不宣而战、偷偷向敌人进攻叫“侵”,轻装进攻叫“袭”。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奴

【说文解字】

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从女从又。

【汉字趣谈】

“奴”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左边是个“女”,右下部是一只手,正向这名女子抓过去,会意表示抓住了人。在古代战争中抓来的战俘,都沦为奴隶(不仅是女性)。“奴”的本义为奴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意思是:季布被人抢(掠)去卖了,当了燕的奴隶。韩愈《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辱没在奴隶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