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亦称荷尔蒙,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调节作用。
早在1888年,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发现:如果把盐酸放进狗的十二指肠,可以引起胰液分泌明显增加。他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神经反射造成的。可是,实验中切除神经以后,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照样能使胰液分泌增加。巴甫洛夫认为是神经没有去除干净的原因。当时还有好几个科学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但由于他们都拘泥于巴甫洛夫“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最终失去了一次发现真理的机会。
年轻的英国生理学家斯塔林对这个问题也怀有极大兴趣,但他思想不保守,不迷信权威,大胆设想,革新实验。1900年,他以崭新的思想方法设计了实验:把一条狗的十二指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结果这条狗的胰液分泌量明显增加,无论如何总不能说两条狗之间也有什么神经联系吧。但对这个实验,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巴甫洛夫就强烈反对。但是斯塔林不畏压力,又经过2年实验,1902年他终于和贝利斯一起证实了激素的存在。他俩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狗进食后,胃便开足马力,把食物磨碎。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胃后边的胰腺马上会分泌出胰液并立刻送到小肠,和磨碎的食物混合起来,进行消化活动。那么,食物到达小肠的消息,胰腺是怎样得到的呢?起初他们以为这个信息是通过神经系统来传递的,但实验结果却对此否定。尽管切除了动物体内的一切通向胰腺的神经,胰腺仍能按时把胰腺液送到小肠。他们又经过两年的仔细观察和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在正常情况下,当食物进入小肠时,由于食物在肠壁摩擦,小肠黏膜就会分泌出一种数量极少的物质进入血液,流送到胰腺,胰腺接到消息后,就立刻分泌出胰腺来。接着,他们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注入到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发现既使这一动物不吃东西,也会立刻分泌出胰液来。于是,他们便给这种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是内分泌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表明,除神经系统外,机体还存在着一个通过化学物质的传递来调节远处器官活动的方式,即体液调节。为了寻找一个新名词来称呼这类“化学信使”,斯塔林于1905年采纳了同事的建议,给这一类数量极少但有特殊生理作用可激起生物体内器官巨大反应的物质起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激素。
自从斯塔林和贝利斯发现第一种激素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寻找激素的热潮,并由此揭开了人类探索激素这类微量物质的序幕。现在,科学家们把人体的激素按化学本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氮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一类的激素;另一类是类固醇激素。第一类激素的代表是胰岛素,它由胰腺的胰岛细胞产生,对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有广泛的影响;第二类激素的代表是皮质醇,它产生于肾上腺皮质,参与葡萄糖的代谢。
人体内的激素含量都很低,在毫微克的水平,但它们的作用却很大,能够对肌体的代谢产生巨大的影响;激素起作用的部位不是全身普遍的,而是只作用于某些特殊的器官或组织,针对性地发挥作用。所以,这些受其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靶器官或靶组织。如果把神经系统比做动物和体内的有线通信系统,那么能够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系统就好似是无线电讯系统,它们都是控制全身的调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