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39

第39章 王实甫(2)

读过王实甫这篇散套后,一个本来抱负不凡,但却官场失意,晚年归隐,诗酒自娱,笑傲王侯的书生的形象活现在面前。这就是王实甫自己。这时,不由得联想到关汉卿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是个有骨气的人,他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他“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他与民间艺人生活在一起、讴歌在一起,为像窦娥一类的下层人民呼冤叫屈,他本人就是个民间艺人。王实甫呢,也是个有志气的人,“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烂在官场中,洁身自好,退隐还乡。他们是同时的人,又同是杂剧大家,一个下海,一个归田,走上了不同的路,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社会的不满。王实甫的这篇《退隐》和关汉卿的《不伏老》两篇散套,同是自道身世、自抒怀抱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一折(一)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本于唐人元稹的《会真记》,情节改编和结构处理借鉴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该剧通过描写张珙和崔莺莺自由恋爱,几经波折终于结合的过程,歌颂了自主的爱情,表现了市井细民对封建礼教的冲击。

这两支曲子选自第一本第一折,单独看来,却是一首描写黄河的出色抒情诗。剧中人张珙旅行到黄河之滨的蒲州城(今山西永济),立马蒲津渡口,对岸便是险要的蒲津关。他面对滚滚黄流,心潮起伏,唱了两支曲子来称赞黄河的地理形势。第一支〔油葫芦〕前两句中“九曲”二字,是用“黄河有九曲”的古语来指代黄河的。“偏”字在宋元人口语中,有点儿“突出”的意思。《董西厢》中有“黄河哪里最雄?无过河中府(即蒲州城)”句,这儿化用此意来总领全曲,意思是说九曲黄河的风涛哪儿最雄伟?只有这个地方才算最突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梁二国,在今山东、山西,秦晋二国在今陕西、山西,幽燕在今河北。“带”和“隘”名词活用,和“分”字一样作使动词,古话说:“黄河如带”。这黄河穿过齐梁两国,就像带子连着齐梁;这黄河从河曲南下至风陵渡,西边是陕西,东边是山西,分开了秦晋;这黄河屏障着北方的敌人,阻挡着幽燕,成为天然的关隘,形势是雄伟的。眼前雪堆一般的浪花拍打着长空,好像天边的秋云在卷动;连接两岸的浮桥,用竹索缆(维系)着船只而成,好像一条苍龙在水面上偃卧。再闭目一想,这黄河水东西散布九州,南北连着百川,真伟大啊!若要问河里的舟船行得急不急呢?回答是:“好比箭从弦上射出一般急。”第二曲〔天下乐〕,接上文“弩箭离弦”,继续形容黄河的“惊涛”。黄河与天相连,使人疑心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使人疑心它的源泉悬在云层之外,它将从“此径”穿入东海,永不回头;它路过洛阳和梁园(开封)的时候,滋润着千种名花,万顷良田,它的上源也和天河相通,传说还曾经泛着“浮槎”把张骞送到太阳、月亮边上去呢,这黄河多么雄伟啊!

自从李白写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以后,似乎只有这两支曲子才把黄河的雄伟风貌描绘了出来。它虽是《西厢记》杂剧中的部分唱词,摘出来却是一首歌颂黄河的抒情名篇,它是王实甫借剧中人张珙之口来歌颂黄河的。西方学者早就说过:戏剧来自抒情诗和叙事诗的统一,验之戏曲,抒情色彩尤其浓厚,这两支曲子是应作为抒情诗来欣赏的。作品一开始就用“九曲风涛何处显”的总问答点明作者身在蒲州,正欣赏着呈现在眼前的黄河气势,算是第一层;作者想到黄河曾“带”着齐梁、“分”开秦晋、“隘”了幽燕的远景,是第二层;作者前看黄河雪浪,俯看水上浮桥,而且还细看了水流湍急,这是第三层;作者再次发挥想像,似乎感到黄河之水来自天上的银河,它的泉源一定在云天之外,它的归宿将从眼前流入远远的“东洋”(指山东以外的海),这是第四层;从天上又想到地上,洛阳、梁园的名花和良田,都受过黄河的恩惠,人当然也是受了恩惠的,这是第五层;最后一句又重新说到天上,作为第六层而结束。六层文字的内容,忽远、忽近,忽天上,忽地下,表明作者心潮起伏,是充满激情来赞颂黄河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第一折(二)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觯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柳叶儿〕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小姐呵,则被兀你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

〔寄生草〕兰麝香仍在,珮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西厢记》的第一本第一折,有的明刊本另有标目,日《佛殿奇逢》,清刊本标《惊艳》的也不少。曰奇曰惊,正好用两种不同的神态来说明当时的气氛,并突出了莺莺的形态之美。这次张生、莺莺在佛殿上的相遇,彼此都毫无思想准备,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奇遇。而莺莺的绝世姿容,又使张生更多一层惊奇之感而倍加倾倒。

虽然这是他们的初次相遇,比较充分地写张生对莺莺的美丽无限爱慕而呈现出如痴如醉的“疯魔”表情却完全必要,否则的话,张生决不会在赴京赶考途中而在蒲州普救寺停留下来的。敏感的莺莺自然有所察觉,感到这个傻角不乏可爱之处,这才给了张生“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以后的种种事态便发生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便在曲折和波澜中发展下去了。第一本第一折一开始的五支曲子主要写张生的家世生平以及黄河蒲津渡口一带的山川景色,普救寺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人物介绍和故事的背景,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介绍。

在〔元和令〕之前,还有〔村里迓鼓〕,那曲子最后一句不再介绍张生和普救寺,不再描写罗汉、菩萨、圣贤,笔锋一转,张生“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风流业冤”所指的是莺莺,这是一句反语,民间常称衷心热爱之情人为“冤家”,就是这个意思。

从〔元和令〕开始,直到第一折结束,都是从张生口中层次分明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描绘这个“风流业冤”的容貌之美、体态之美和风度之美,偶然也对自然景色有所渲染,则都是为了衬托莺莺而写,都是为了衬托、创造欢乐愉快的气氛而写。

在〔元和令〕中,王实甫先只是从比较远的距离,让人们一睹莺莺“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的神情,显得莺莺天真之极、自然之极、大方之极。决不能把“尽人调戏”理解成为莺莺让别人肆意侮辱而毫无反抗。只是说明她明知有人在欣赏她的姿容,她既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此忸怩作态,而是和平时一样,泰然处之,“只将花笑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醉奚婆〕曲用了“尽人顾盼,手把花枝拈”两句,王实甫加以创造性的扩写,成为现在这样三句。“调戏”按《晋书·熊远传》,原作一般的开玩笑解,后来《水浒传》等书则较多地用于侮辱妇女。而王实甫笔下的“尽人调戏”实际上也还是董解元笔下“尽人顾盼”的意思而已。

“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有三层意思:第一,在佛殿上遇到莺莺完全出乎意外。第二,莺莺美艳出众,似非凡人所能及,因此誉之为神仙。

第三,张生见到莺莺之后,自己有了无可言喻的幸福感,于是称莺莺为神仙。

“兜率宫”是神仙居住之地,以下曲文里提到“南海水月观音现”的观音菩萨,提到“武陵源”等仙境,也都是形容莺莺之美,也都有上面三层意思。

“宜嗔宜喜春风面”,是从正面看过去所得的印象,那么从侧面看过去又如何呢?所以还得加上一句“偏、宜贴翠花钿”。侧面看过去也很美,贴上翠花钿这种面饰,是最合适不过了。

可以说〔元和令〕和〔上马娇〕都是从比较远的距离观察、欣赏莺莺的美貌。而〔胜葫芦〕则把距离拉近了,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这时张生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轮廓,不是面部总的印象,而是像创作工笔画一样,开始密切注意并捕捉莺莺面部五官的特征了。先写了一笔修长而纤细的新月般的眉毛。刚才莺莺没有说话,所以只注意到她在自然自在地“只将花笑拈”。现在莺莺一开口说话,不知不觉多少有些腼腆。而她的口型,她的嘴唇的朱红的色泽,首先使张生感到确实像一颗樱桃一般小而可爱。接着也看到了莺莺洁白而整齐的一口牙齿。

〔幺篇〕第一句从听觉上写莺莺声音之悦耳。后面五句则从静态的莺莺转变为写动态的莺莺。当然说话比到沉默已经是一种动态,但行走比伫立的动作性更大得多。整个身躯都要活动起来的。这活动起来以后的莺莺体态又如何呢?“行一步可人怜”,仅仅走了一步,就已经显示出腰肢的柔软和娇媚而给人以善舞的感觉了。至于用黄莺比喻清脆的语言,用迎风的垂柳比喻扭动的腰肢,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唐诗宋词中一再用的,但在此处,作为“行一步可人怜”的具体说明,仍很得体。

〔后庭花〕一开始就写张生发现莺莺走路时脚步既轻且慢,同时莺莺眼角里也流露出了一种蕴藏着的深情,所以张生认为莺莺的脚步之所以移动得如此缓慢,也是不愿很快离开的表示,也是莺莺给他张生的一种甚有好感的反应。这样想着,张生就像着了魔一般地兴奋、激动,定不下心来。但是,好景不常,“刚刚的打个照面”,莺莺终于进门去也。对张生来说,就像“神仙归洞天”那样遥远了。他只能望着杨柳烟,听着鸟雀喧而惆怅万端了。

莺莺既然已经“似神仙归洞天”一般地进入了“梨花深院”,而且门也掩了起来。因此〔柳叶儿〕不再在莺莺的形象上有什么描写,而是径写张生的失望和怨恨。挡着张生的是那一堵高似青天的粉墙。张生恨这一堵粉墙,也恨老天不与他张生提供方便。张生从理智上完全明白“粉墙”与“天”都是无生命无知觉无爱憎,他之所以恨“粉墙”与“天”,实际上是恨封建礼教,是恨坚决奉行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使他不能和莺莺欢叙互相爱慕之情。张生不知如何是好,定不下心来。

既然“珮环声渐远”,更远一些,就听不到了。于是又写了三句张生所想像中的梨花深院内春天绚烂的景色,第三句“珠帘掩映芙蓉面”,既有景物,也将莺莺纳入画面之中了。张生认为此时此刻莺莺很可能已经到达悬挂珠帘的闺房,所谓“芙蓉面”,当是指像芙蓉般的莺莺的面孔也。结束时,继以上六支曲子已经三番四次将美艳的莺莺比喻为神仙之后,又一次再作这样的比喻,但不再抽象地喻之为神仙,而是径喻为最美的神仙,即观音菩萨。所以说:“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而观音菩萨有三十六种法相,水月观音为其中最美的法相。再一次流露了他的无限幸福的感受。

“饿眼”和“馋口”等等相当接近市民口语的通俗的语汇在〔赚煞〕中用得不少,和前面那些文人气息较浓的典雅词章成了鲜明对照,形容张生急不可待地希望立刻得到莺莺的爱情的作用是起到了,“透骨髓相思病染”一句则介于通俗与典雅之间,接着又都是用了典雅的词章。

“临去秋波那一转”之所以经常被人们传诵并非偶然,这样张生知道了莺莺一点内心的奥秘,知道追求并不是徒劳的,他就更冷静不下来。“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张生不是铁石人,是有血有肉的少年书生,那末意惹情牵自不待言了。他陷入了如醉如痴的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