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燮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燮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燮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燮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
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燮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行款跋,当是郑燮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也是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包含着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坦荡胸怀。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郑燮可称得上是个既有幽默个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
除了“难得糊涂”,郑燮还有一个“吃亏是福”的名言。在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1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一直留有“吃亏是福”这段壁联。
郑燮真迹为什么刻在洪江古窨子屋高壁上呢?话说当年,洪江有一位著名书法家郑煊,他是郑燮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家乡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经商,他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
郑煊一时兴起,把家迁来洪江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血本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
郑燮得知后,便送给郑煊这幅勉词,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一下发了财。
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燮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燮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窨子屋的高墙壁上以示后人。
由于郑燮的名声在外,久而久之,郑煊刻在窨子墙壁上的郑燮“吃亏是福”的壁联,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人不可以永远成功和发财。满足于一时的发财则可能丢失更好的机会,会有意想不到的破财和损失;人也不要为一时的损失而沮丧,往往破财或亏损之时会有意想不到的赢利和柳暗花明的收获。
郑燮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的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燮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了。
过了几天,郑燮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3.智退小偷
郑燮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一天晚上,天冷月黑,风大雨密,郑燮辗转不能入睡,这时有小偷光顾。他想,如果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于是就假装熟睡,任小偷拿取,可是自己又不甘心。他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心想,这样的穷人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准备上墙,又听见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
足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4.教子成材
郑燮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燮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堂弟郑墨照管。郑燮看到当时的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燮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
郑燮立即写信给堂弟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而爱之必以其道。”
“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堂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堂弟和家人按照郑燮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燮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
郑燮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堂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立即给堂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做坏,总没个好结果”。
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6岁以后,郑燮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
小宝12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燮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蹦蹦跳跳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
郑燮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燮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
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
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燮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